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你的证件照竟然是艺术品英语「证件照是真实的自己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家托马斯·鲁夫
对于摄影和图像来说,相机在当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摄影的本质又是什么?人们对于摄影有着诸多的实践和理解,但是艺术家托马斯·鲁夫和他的作品却是接近极端那一种。
最普通的“证件照”
证件照是一个检验颜值的存在,是大家最不愿意秀出来的照片。然而,现在的证件照也都纷纷走上了“美颜”之路。相比之下,艺术家托马斯·鲁夫一系列看起来像证件照的肖像作品,就再普通、再真实不过了。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肖像》系列作品,开始于1980年,被拍摄者全部来自于鲁夫的朋友、同学和一些志愿者。“我当时19岁,并不认识很多人,我也不知道去拍什么,所以我就想拍一拍我的同学和朋友们。”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在最初的《彩色背景肖像》系列中,被拍摄者大多是侧身像,以每几张照片排列成一行来展示。鲁夫发现,如果并列在一起的照片背景色彩一样,就会显得单调。于是就准备了不同颜色的背景纸,由被拍摄者自己进行挑选。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在这个系列中,鲁夫使用的是24cm×18cm的传统画幅。到1986年,他决定将作品画幅扩大为210cm×165cm,并让被摄者正对相机和观众。由于尺寸变大,彩色的背景就会变得过于显眼,成为视觉重点,所以鲁夫决定将所有被摄者的背景都改为低饱和度的浅色背景,从而突出主体人物。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这些人物都穿着普通的日常服装,几乎没有面无表情地对着相机,看起来和证件照的拍摄没有太大区别,就连鲁夫自己都将《肖像》系列作品称为“放大的护照像”。如果被拍摄者有需要,他甚至会提供给他们小尺寸的肖像做护照照片。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当照片为传统画幅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意识不到自己面对的是照片而非真实人物。但是,当把照片放大到接近一面墙的尺寸时,皮肤的质感、五官的形状都得以放大且极其清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物就会变得陌生,从而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人物的肖像而非本人,而这便是鲁夫的目的。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从这些面孔中,我们看不出来除了外貌、性别以外的更多信息。在当时,很多评论家直截了当地说,在鲁夫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人格的影子。因为通常来讲,摄影艺术家们喜欢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中挖掘更多的内涵。但是,在鲁夫看来,摄影即记录。他坚信,摄影唯一能做的事只是复制,尤其是在艺术的范畴内。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在作品说明中,我只写了‘肖像,1986’,没有更多的东西。如果有摄影师说,他们的肖像作品能提供比我的肖像作品更多的信息,我认为他们只是假装这么说而已。”
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
最“忠诚”的学生
其实,鲁夫的作品风格以及他的摄影理念,与他的生活和求学经历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奠定了德国当代摄影的地位。在贝歇夫妇的指导下,一批杰出的摄影师脱颖而出,“杜塞尔多夫学派”也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准、精致的摄影艺术的代名词。而艺术家鲁夫就是其中的一员,并且是独树一帜的那一位。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鲁夫1958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中学时期的他只喜欢两件事:天文和摄影。14岁的时候,他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望远镜,用来观察星星;16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
艺术家托马斯·鲁夫
摄影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件浪漫而又令人兴奋的事。拿到相机后,鲁夫迫不及待地跑去夜校学习,并开始模仿杂志上摄影师们的作品进行实践。他还曾带着相机出国旅行,拍摄那些观光客常会拍的风景照片。
托马斯·鲁夫《房屋》系列
中学毕业后,在父母的鼓励下,鲁夫申请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而作品集正是由20幅风景照组成的。当时,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德国唯一有摄影课程的艺术学院。“我提交的那些照片仅仅是普通的业余摄影者拍摄的习作,但非常奇怪的是,贝歇夫妇录取了我。”
托马斯·鲁夫作品
鲁夫自己认为十分普通的作品,贝歇夫妇却从中看出了他对于色彩的敏感性。可以说,贝歇夫妇就是鲁夫的伯乐。
贝歇夫妇合影
贝歇夫妇是杜塞尔多夫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精神领袖,他们延续了自上世纪20年代由奥古斯特·桑德兴起的“新客观主义”,强调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以及冷静而理性的纪实态度。二人拍摄了许多战后即将消失的工业建筑,如水塔、煤仓等等,并用类型学方式将这些照片并置展出。贝歇夫妇的这一摄影行为,持续了长达40年之久。
贝歇夫妇作品
在这之后,他便开始认真思考,何为摄影的本质。为了摆脱之前的浮光掠影拍摄趣味,鲁夫甚至曾一年多没有进行拍照。1979年,鲁夫听从了贝歇夫妇的建议,寻找一个长久的主题并一直拍摄下去,于是开始了名为《内景》的系列拍摄,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德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照。
托马斯·鲁夫《内景》系列 , 1979年
他本人也是在这种室内环境中长大的。但是,他并不想用纪实摄影的方式记录他自己的成长环境,而是想从这些不加渲染的家庭室内照中呈现出它们的共性,以便能抽象成这一代人成长环境的共同写照。只是不久,由于很多家庭要装修,他便不得不中断这个主题的拍摄,开始了《肖像》主题的创作。
托马斯·鲁夫《内景》系列 , 1979年
摄影媒介的探索者
此后,鲁夫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去探索各种不同的摄影种类,探究摄影的本质。他认为,“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要对所采用的媒介本身进行思考,而且要质疑摄影者、相机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鲁夫《基底》系列,2002年,鲁夫想通过这个系列表现网络图像和资讯的泛滥。
鲁夫曾说,虽然他最终选择了摄影,但是天文学也是他一辈子的热爱。出于对天文的情感,他在1989年的时候创作了《星辰》系列作品。由于装备原因,无法拍摄专业天文照片,鲁夫便选择挪用现成的图像。
托马斯·鲁夫《星辰》系列,1989年
他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档案处购买了一批供科学家使用的高清晰度夜空照片,然后从这些负片中选择细节复制并放大,从而制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这组作品,鲁夫向观众揭示了摄影的另一个本质,即摄影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
托马斯·鲁夫《星辰》系列,1989年
托马斯·鲁夫《裸体》系列,1999年,鲁夫从色情网站上下载色情照片后数字处理而成。
鲁夫一直在扩展摄影的边界,对于他那一代的摄影师来说,摄影的原型可能不仅仅来自于现实,而是来自方方面面。因此,鲁夫甚至抛弃了相机,而是从报刊、网络甚至是类似于Photoshop这样的图片处理软件中去寻找灵感。
托马斯·鲁夫《zycles》系列 , 2009年,鲁夫利用3D动画制作软件创造了一个由旋轮线构成的三维空间,之后,有选择地从电脑显示器上将这些图像截屏。
“我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技术拍照片,我是当代艺术家,当然会使用当代的一些技术。我觉得可以用任何方式,可以是胶片摄影,也可以是数字化摄影。我认为我感兴趣的是图像,我感兴趣的是真实。”
托马斯·鲁夫《phg》系列
可以说,鲁夫用略微冷酷、极端的创作方式,给出了他对于摄影和图像的理解。他是艺术家,也是探索者。
精彩回顾:
乾隆是他第一脑残粉,他的完美艺术人设,几百年无人能破!
完美红唇其实是这样的!
今夏最好书画展亮相台北故宫博物院,《八达春游图》三年等一回!
[编辑、文/李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