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郑板桥竹子眼中之竹「郑板桥眼中之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谈到他画竹的经验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纸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郑板桥画像
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视觉中竹子外在形态;“胸中之竹’,是竹子外形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溶入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分析判断;“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物化结果。从艺术家的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这里有一个“意在笔先的定则”和“趣在法外的化机”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郑燮《墨竹图》
书法艺术创作中,“意在笔先,心居笔后”,是指作者在创作时的构思,在章法布局等方面必须精心安排,始能取得成功。但是书法家在泼墨挥毫时,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况:不仅有“意在笔先”和“意在笔中”的情况,“意在笔外”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或一个败笔,整幅受到影响;或笔墨升华,产生料想不到的意趣。这真是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在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当中.使艺术家体味到一种最佳的创作心境:自由挥毫,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艺术品,多数会获得成功,甚至达到出人意料的妙境。
启功《竹石图》
无意识和非理性问题,原是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是一种饱含主体生命情感、激情、意向、欲望的精神——实践活动,因而不完全由清醒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所控制,总是在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相互作用、彼此交汇中进行的。
郑板桥画竹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往往呈现出文思突如其来、状如神助的精神状态;创作出的艺术品也常常与艺术家意图相反的效果和结局。况且艺术家创作,特别是书家即兴挥毫,也并非都经过冷静思考和周密安排才行诸笔端,有时往往情绪激荡,如痴如醉,仿佛失去意识控制,这样的作品往往意蕴深刻,妙趣横生。
周彦生《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