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铜浮雕画图片大全「唐朝宫廷乐」

时间:2022-12-23 15:57:15 来源:言寺语言的修行

大家好,铜浮雕画图片大全「唐朝宫廷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乾隆 铜浮雕夔龙纹盖瓶 (一对)

“乾隆年制”款

此对盖瓶器型独特,瓶身呈橄榄形,小口短颈,上下有原配之铜质瓶盖及底座,纹饰豪华富丽,极具宫廷气息。瓶身以浮雕技巧雕饰以夔龙纹样,刻画生动,夔龙极有灵性,环绕瓶身。此种装饰多见于同时代及稍早期之清代宫廷官窑瓷器之上,用之于铜瓶则极为少见。周身铜色包浆莹润,微微发黄,乃是宫廷铸造铜器所用之上等好铜,故而分量颇为坠手。在铜瓶底部,阴刻有“乾隆年制”款识,此种款识多见于铜器之清宫铜胎掐丝珐琅之上,有大量器物可为参照。

此铜炉主体腹部采取高浮雕技法, 行龙身躯矫健,四肢强壮有力,背部鳞片清晰,鬃发矗立,双目圆睁外凸,龙角贴头,吻长而上翘,凶悍威猛,具有威慑力。器底为葵口式,足为四足如意云纹式,此铜炉器底阴刻双龙与“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行龙云间穿梭,云雾卷曲缭绕,龙身姿态各异,形如流水,极具动感。全器制作工艺成熟,铜质锻造优良,宝光内蕴。就本品制作技术而言,相当可能出自宫廷匠师之手,满足皇室贵族对铜制品的尽奢要求。

此件器型硕大,造型规整,沈稳庄重,气势恢宏,体量之大,应为皇家庙宇所定制,极为罕见。腹部主题图案为精细的高浮雕云龙纹配上如意云纹,纹饰精美,古朴中透出神秘。此尊铸造工艺极为精湛,所用铜料密炼精实,局部鎏金厚实,虽经数百年依然光芒灿然,显得富丽堂皇,表现出极高的铸造工艺水平。

铜器之制作与使用,唯中华兴盛最早,其制造历时之长,文化内涵之深,延续之广,均举世无双。早至青铜时代,铜器便已大量应用,历代文献所载的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为“纳、入”,即盛装物件;二为“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岛岛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照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所实之物”,而其分别将“所实之物”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之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反复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内涵。故陈设稳重端庄之精铜重器,实在是在于表率天下,整肃人心,合众之力,承其德政之意,而此件高浮雕云龙纹大铜炉,正是绵延中国数千年之铜铸礼器的经典传承,与礼佛意愿完美结合。

明中期 铜浮雕香草龙纹狮耳方炉

(成化风格)

方炉铜质,方口,短束颈,折肩,圆鼓腹,平底,下承四足。两侧肩部出双狮首耳,狮头怒目圆睁,口衔活环。口沿饰云雷纹,炉身满工,浮雕局部鎏金香草龙纹。二龙相对,虬躯蜿蜒,鳞爪鲜明锋利,口吐香草。四足亦为狮首状。胎体厚重敦实,工艺精湛,颇具明中期成化朝纹饰风格。

“香草龙”纹即“夔龙”纹,其造型源自印度艺术中的摩羯,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被广泛用于佛教相关艺术品与建筑之上。明朝永乐皇帝笃信佛教,香草龙造型亦可见于此时期的佛教唐卡中,如参考图中所示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两只香草龙俯身于大威德莲花坐前的束腰莲花柱上,口吐仙草和缨络,身躯则似拱门向后盘踞于背光上,似为守护,更添华美。亦说明“香草龙”纹的造型在明代御制艺术品中为重要元素之一。

明中期 铜浮雕缠枝莲仙人故事双耳瓶

清 铜浮雕夔龙纹扁瓶

清早期 铜浮雕双龙炉

炉铜质,侈口,鼓腹下垂,下承高圈足。腹部高浮雕饰双龙,螭龙婉转盘旋,四肢健硕,背脊躬隆,卷尾上扫,胡须发眉飘然,头部后扭,衔炉口成耳,张牙舞爪,腾云驾雾,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带木盖,木盖上作珊瑚纽。炉整体端正大气,华丽精美,熠熠生辉。

铜浮雕缠枝八宝莲瓣纹瓶

铜浮雕荷花翠鸟瓶

铜瓶由精铜打造而成,器形修长典美,侈口长颈,溜肩收腹,底起圈足微撇。瓶颈部錾刻弦纹及几何纹饰,瓶身浮雕荷花翠鸟纹饰,荷花悠然绽放,叶片自然舒展,花筋刻画细腻写实,荷叶纹理毕现,一翠鸟寻食而来,恰是一幅池塘小景。其莲心、嘴鸟,羽翼描以金色提亮,于静态之中增添变化,为点晴之笔。此瓶独具妙趣,不仅有外在的艺术美,更富有一种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之味,其刀工、色泽、包浆均沉着稳重,带着浑厚之气。

清 铜浮雕仙人渡海炉

明 铜浮雕八仙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