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沁园春长沙》的解析「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对比阅读」

时间:2022-12-27 19:41:22 来源:昌九老师

大家好,《沁园春长沙》的解析「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对比阅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摘要:从对比和用典的角度解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和挖掘诗词,把解读重

点放在诗词的写作手法上,在不断地推敲揣摩中理解该词成为经久不衰的中学语文经典篇目的原因以及感受

作者的文学功底和诗词带给我们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沁园春·长沙》对比用典

DOI:10.16692/j.cnki.wxjys.2019.12.046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奇才,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书法家、诗人于一身。毛泽东一

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诗作,《沁

园春·长沙》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作

品,该作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

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让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受到凌云壮

志、激昂豪迈的情怀熏陶,给了我

们无比丰富的审美体验。对《沁园

春·长沙》一词进行多角度解读,

能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

实践。

经过反复的揣摩和思考,该

词的解读重点可以从对比灵活巧

妙、用典不露痕迹两个角度进行。

一.对比灵活巧妙

毛泽东在本词中运用了大量

对比手法,把自己爱国救民的思

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对比主

要集中在色彩和动作对比上。

1.色彩对比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

“漫江碧透”,红绿对比之间,给人

们带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

验,同时也在勾勒出“革命”的颜

色—

———红色是国旗的颜色,绿色

是军装的颜色。红绿的对比不仅

把山、水的生机活力写出来,还隐

约透射出词人投身革命的决心以

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有

冷暖色调的对比,开篇的“独立寒

秋”就是冷色调,按照读者的惯性

思维,“寒”就代表了一种孤寂肃

杀的色调,但紧接着“红遍”、“碧

透”等色彩艳丽鲜明的字眼又代

表着热烈温暖的暖色调,毛泽东

设计的冷暖色调的对比是在读者

潜意识中不自觉的进行着的,在

讲究意境美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的情感基调—

———虽然孤身一人略

显孤独,虽然那时候的革命道路

艰难,但是能够向天地发问,能够

看到革命的希望,有着无所畏惧

的精神。这也与哲学的辩证法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

的是光明的”的原理有着相似之

处。

2.动作对比

上阙写景部分的

“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是一高一低的

对比,涵盖了天地,在对比中凸显

词的辽阔意境。同时也是力量的

对比,二者力量一大一小,恰好迎

合了下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上

阕的“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的

动作对比呈现出大自然生机勃勃

的场面,表达诗人激情澎湃的主

体精神与主宰“苍茫大地”的理想

抱负,使得这首词构思巧妙。

下阕的“同学少年”和“当年

万户侯”也形成一个对比,对“风

华正茂”、具备“书生意气”的“同

学少年”的赞颂和对“万户侯”的

批判,一褒一贬之间,显示其心系

国家,要把百姓拯救于水深火热

之中,要改造旧社会,为民谋福

祉。

二.用典不露痕迹

《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哪怕

借助教材的注释也很难看出到底

用了哪个典故,但是仔细读来总

觉得通篇直抒胸臆,毫无“白开

水”之感,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

处。在该词中,是借用了典故,但

不是完全挪用,而是经过了词人

自己的艺术加工,呈现在词中的

也只是典故的框架和雏形,不深

入探究推敲很难发现。

1.在《诗经》的框架中活用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应当

是在尊重《诗经·大雅·旱麓》的基

础上进行的不留痕迹的活用,《诗

经·大雅·旱麓》中“鸢飞戾天,鱼

跃于渊”是最原始的雏形。在《沁

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的活用成

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赋予了

客观事情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好

地表现那种彻底追寻自由的状

态。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中用的是“翔”而

不用“游”,教材的注释如下:本指

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

快自由。这个解释还是仅仅停留

在表层,不够深入,联系诗歌,对

“翔”可以有新的诠释。

因为“漫江碧透”,湘江水清

澈见底,所以“鱼翔浅底”之时可

以理解为,天空倒映在江中,鱼在

江水里遨游就等于在天空翱翔。

毕竟水是倒过来的天,当水质清

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理解

是可以成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100

文本读法

学教育

2019.12

“翔”使整个画面活化了,鱼在水

中游,又在空中翔,词人的写作功

底可见一斑。再深入一层,鱼在水

中游是眼前之景,在空中翔可以

理解为心中之景,而这眼前之景

和心中之景都可以用“翔”表现出

来。用教育学的话来说就是接触

到了弗洛伊德的超我境界,超我

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超我

的形成是外部环境、道德规范、社

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

的结果。鱼的本我是在水中游,但

是在“水质好”这一外部环境与

“词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中的情感”

这一社会取向共同作用下,鱼接

触到了超我境界—

———在空中翔,

因为比海洋还辽阔的是天空,在

天空翱翔的鱼更加自由。

鱼能够像鸟一样自由飞翔,

无拘无束地遨游,这是毛泽东主

观感受置于客观事物的表现。

2.以杜诗为原型的活用

毛泽东曾对杜诗作过这样的

论断:“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

并不怎么样。”①这一论断绝不意

味着毛泽东不尊重杜诗或者是否

定杜诗的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这一论断是毛泽东阅

读杜诗后的整体感受形成,换句

话来说就是对杜诗的风格走向不

喜欢的问题。

毛泽东喜欢的是浪漫主义诗

风,虽然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不甚喜爱”,但是他对杜甫以及

杜诗还是很尊重的。借鉴是一种

尊重,毛泽东的诗词与杜诗有一

定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借鉴关系。

A.借用杜诗诗意

“独立”

对于“独立”一词,很多人认

为毛泽东是借用《九章·桔颂》中

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句

话的意思是“你俗独来独往,敢于

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这样一翻

译出来就发现,与《沁园春·长沙》

不完全一致,《沁园春·长沙》的

“独立寒秋”所要说明的只是毛泽

东的独自一人以及内心孤独,联

系时代背景,1925年年初,毛泽东

回到家乡湖南组织领导农民运

动,八月份又赶赴长沙,远赴广州

进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筹备管理

工作,这些都是艰巨和秘密的工

作。这里的“独立寒秋”是孤身无

归产生的主观情感,而“苏世独

立”指的是独来独往,与世独立的

人生状态。所以笔者认为毛泽东

的“独立

”只是受到了《九章·桔

颂》的些许影响,真正使其活用典

故的是出自杜诗。

杜甫游罢位于长安城东南郊

外的“乐游园”后,独立于苍茫天

地,愈感仕途迷茫。而毛泽东则化

用杜甫的“独立”,借生机勃勃的

秋景暗喻革命乐观形势,寄寓自

己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爱国救

民的情怀。这里的化用不是很明

显,但是从诗意这个角度出发,杜

诗是因独立许久而产生仕途迷茫

的心情,毛泽东则是因独立橘子

洲产生豪迈超脱的气概,由此不

难看出毛泽东对杜诗的借鉴与运

用。

B.借用杜诗原型

“同学少年”

下阕中的“恰同学少年”中的

“同学少年”借用杜甫《秋兴八首》

(其三)中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

陵衣马自轻肥”一句,大意为:长

安岁月的少年同学,个个光鲜亮

丽、气度不凡、春风得意。毛泽东

取杜诗的“同学少年”,产生了“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一气呵成。杜甫晚年

回忆自己的“同学”如今多以不同

手段攀附权贵,而自己却孤苦漂

泊,无依无靠,故而感慨万千。而

崇尚浪漫主义的毛泽东借用“同

学少年

”又是不同的一种心

情—

———歌颂当年在长沙求学的同

学,面对苦难深重的祖国,立下救

国救民的决心。同样的词语,不同

的人用在自己的作品上有着不同

的效果。

活用杜诗的“同学少年”,并

糅合自身的情感,凸显浪漫主义

情怀,化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这

也说明了对杜诗虽然不甚喜爱但

是颇为尊重。

3.祖逖“中流击楫”北伐中原

的直接引用

祖逖“中流击楫”北伐中原这

一故事大致如下:东晋元帝时,后

赵石勒进入中原,残害百姓。祖逖

特向帝王请命,一平国耻。随即开

始带领部下渡江北伐,行驶至长

江中流时,为了鼓舞士气,祖逖用

力敲击船桨,大喊:“如不能收回

中原,有如大江。”部下为其收复

中原的决心而动容,个个视死如

归,英勇杀敌,终于收复了中原。

《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巧妙运

用了这个典故,直接表达毛泽东

当年平定中原,解放全中国的抱

负。

毛泽东的这首词有一个最大

的特点—

——以客观景物作为自己

思想情感的物质寄托,然后借该

景物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该客

观景物既是客观存在,又是诗人

内心情感的代表,是诗人主观情

感倾注于客观景物的表现。在《沁

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要呈现的

不是秋景,不是少年时代的往事,

而是借描写秋景的描写抒发自己

的慷慨激昂的雄心壮志,爱国救

民的决心以及对现实的惆怅和对

革命前途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

铸就了这篇经久不衰的中学语文

经典篇目。

参考文献

1.郭永文.毛泽东诗词故事[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

2.吴直雄.毛泽东妙用诗词[M].北京:

京华出版社,1998.10.

3.蔡清富,吴万刚,黄辉映.毛泽东与中

国古今诗人[M]湖南:岳麓书社,1999.8.

4.闵抗生.典故的出处—

———《沁园春·

长沙》几个词语[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82:42.

5.张毅.反差巧构思,立意自高远—

———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赏析[J].读与

写(教育教学刊),2013:225.

注释

①蔡清富,吴万刚,黄辉映.毛泽东与

中国古今诗人

[M].湖南:岳麓书社

1999:

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