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勒克莱齐奥作品「亚米契斯多产作家」

时间:2022-12-29 11:41:23 来源:金台资讯

大家好,勒克莱齐奥作品「亚米契斯多产作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大学高方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勒克莱齐奥小说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BWW04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主要背景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为法国当代经典作家,在当今的法语文坛占据重要的一席。自1963年首部小说《诉讼笔录》发表以来,作家笔耕不辍,至今已创作50余部体裁各异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可谓当代法国文坛著述最为丰厚的作家。2008年,勒克莱齐奥凭借其全部创造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21世纪摘取诺奖的第一位法国作家。

勒克莱齐奥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对于写作的意义与诗学表达方式不断探索,构筑了一个形式多元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文本世界,其作品表现出开阔的世界视野、对异质文明的不懈关注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深得读者和媒体批评家的偏爱,冠有“在世最伟大法语作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在语言和叙事方面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诗学和审美价值,同时体现出作家对于人和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不断吸引着研究者和批评家的目光,其中包括福柯、德勒兹等思想大家。在勒克莱齐奥获得诺奖之前,法国大学界对他的创作已经展开多元而系统的研究,自80年代至今,勒克莱齐奥及其创作始终是法国高校的热门论文选题。此外,作为当前“世界—文学”(littérature-monde)的代表人物,“别处”是勒克莱齐奥重要的创作之源和书写对象,他的作品也在“别处”引起回声,在世界范围内被翻译阅读、引述评论,在不同的国家催生出批评话语。

勒克莱齐奥作品于1983年被译介到中国,前期关于作家的研究主要出自丛书主编与作品译者之手,往往以译本副文本的形式出现。2008年勒克莱齐奥获得诺奖之后,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性文章,主要涉及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作品结构及叙事话语等。目前对作家创作的整体关注远远不够,研究视角也期待扩展,就总体而言,可以说国内真正的勒克莱齐奥研究还只是起步。

作为创作宏富、不断探索与超越的重要作家,勒克莱齐奥的创作思想与小说的艺术价值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者去研究与挖掘。本课题旨在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空白,对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以小说文本作为切入作家文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在研究中立足于文本细读,运用主题批评、叙事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语义学等研究方法,对勒克莱齐奥的小说艺术进行探索,一方面对作家的创作思想、诗学构建进行整体观照,另一方面试图探讨作家小说世界中风景、空间与人物的关系,此外,还将通过详细的个案分析与解读,以对“身份”、“记忆”等作家创作的重要主题展开研究,揭示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叙事特征与思想内涵。本课题以文本为阐释基本,通过多元的研究路径,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以揭示作家的写作特质和诗学追求,由此,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在上述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本课题分为三个部分,十个章节。第一部分旨在对勒克莱齐奥的创作思想、特质及写作诗学特征进行整体研究。该部分含有三个章节。第一章对作家的在基本创作情况、思想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其创作动因和写作特质。第二章拟通过对早期重要作品《逃之书》的细致耕读,以文本为依据,就勒克莱齐奥对写作的思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指出勒克莱齐奥试图用一种自然流出的语言,去实实在在地发出世界本身的声音,以展现世界的真实。第三章则着力探寻勒克莱齐奥作品中对“诗意的关切”。这种关切首先表现为对语言诗歌性的探求。其次表现为诗意的浪漫,即在最细小、最寻常的存在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存的力量。最后,作家创作的诗意性尤其与文本的可视性和可听性相关,即文本的绘画性与音乐性。

第二部分以空间为切入点,旨在研究勒克莱齐奥作品自然与城市空间中风景与人物的关系,该部分包含三个章节。第四章以勒克莱齐奥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创作为考察对象,以加斯东·巴什拉四元素(土、水、火、气)的物质想象与意象批评为参照,从主题、意象与象征等角度探讨勒克莱齐奥作品中自然空间的构建,分析客观的、物质的自然空间是如何与主观的、想象的自然空间统一于诗意的、神性的自然空间,由此,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人物回归诗意的栖居,回归生命的本源,回归心灵的狂喜。第五章以文学批评中重构的“风景诗学”为研究路径,将风景视为一种“空间经历”,探究勒克莱齐奥作品中三种基本风景结构,即窗户、高处和边界,揭示了作者如何通过风景结构表现空间意义、人物思想,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同时与文本叙事结构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呼应关系。第六章从勒克莱齐奥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老人、女性与行走者这三类人物着手进行考察,结合具体文本,对人物的个性、追求与价值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展现出作家在人物塑造过程中融入了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对现代文明的担忧,以及对处在主流文明之下和之外的弱小人物命运的深刻关注,也表达了作家对人类必定走向和平与自由的坚定信念。

本课题第三部部分包括四个章节,为作家创作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后期家族式书写系列的分析与解读,以揭示作家感官式叙事特质,以及身份探寻和记忆挖掘在文本叙事方面发挥的作用。第七章通过考察《寻金者》、《检疫隔离》、《革命》三部“毛里求斯系列”作品,从空间性与神话、时间性与记忆、哲学性与身份三个角度切入,围绕毛里求斯,对三部作品中“失去—追寻—回归”这一叙事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寻,从而展现出岛屿在作家笔下丰富的文本、文化与哲学意义。第八章以“风景”作为出发点,分析勒克莱齐奥在《奥尼恰》中如何以人物的感知与经验将外在的风景内在化,使自然的风景获得了历史与文化的意义。第九章以自传性小说《非洲人》为考察对象,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等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建模,挖掘作品在作者的“历史化”愿望与“结构化”愿望之间所呈现的叙述张力和深层内蕴,阐明勒克莱齐奥通过写作实现“被叙述的自身”,试图揭示作家在感知还原性叙事与神话隐喻式创作尝试中所体现出的对身份的追问和对认同的超越。第十章以《寻金者》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其相关作品,就记忆在其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手段、生成性与价值加以探讨,指出在《寻金者》中,一方面,记忆结构并推动叙事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记忆的复现与转换,赋予叙事不断的生成力和创造力。在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创作中,记忆有着多重的维度,通过小说的叙事,将历史事件、个人经历与记忆交汇在一起,赋予记忆的相关维度以明确的价值。

勒克莱齐奥在创作历程中不断探索,其创作风格、主题经历了数次转变,构成了形式多样的文本世界,对其整体创作及诗学表达,包括创作思想、主题、写作手法、叙事特征、语言观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课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1)勒克莱齐奥从创作伊始即有着明确的追求,作家不断拓展世界视野,对异域文明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在对传统的突破中探索写作的意义。从早期对现代都市、工业化和机械化的批判式碎片化书写,到对于自然世界及异质文明的构建式书写,其创作呈现出内在的一致性,不拘囿于“个体”与“小我”的维度,呈现出“历史”与“当下”的大维度,旨在表达世界的复杂与多元,表现出呈现集体记忆,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愿。

(2)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体现出“及物写作”的特质,一方面体现为作家的介入式创作立场,对于弱小和边缘群体的怜悯与关爱始终贯穿于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体现了作家的人文主义情怀;“及物写作”的另一维度,体现为作家对于语言的执迷,语言为通向世界的途径,是诗意表达的载体,勒克莱齐奥对语言原生性力量的探寻及诗意栖居的人生观赋予其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也赋予其语言独特的表现力;勒克莱齐奥在思想与文字层面的浪漫性的双重闪现,对理想的坚守、对希望永恒的追求以及与自然的共鸣共生,赋予其作品盎然的诗意;而勒克莱齐奥笔下的词与词、词与句构成的关系及其节奏、色彩与音乐性是其作品诗意生成的重要源泉。

(3)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中,空间占有重要地位。风景作为空间的一种阅读方式、一种“空间经历”,是深入理解文本空间与意义的方式,展示了人与世界的融合。勒克莱齐奥在创作中注重对感知的强调,突出感知主体在风景—世界构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感官化的方式体现存在之真。

三 成果的创新之处

(1)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较综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勒克莱齐奥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国内的勒克莱齐奥研究,有助于提高勒克莱齐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阐释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国内文学界进一步了解法国当代小说创作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研究以文本细读与分析为基础,构建小说文本特征和阅读感受之间的联系,以文本作为感知和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和文字世界的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剖析与解读来挖掘作家的语言特质、诗学追求、艺术审美特征和思想内涵。

(3)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的分析路径,对勒克莱齐奥的小说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艺术总结与理论观照,以较为全面地阐释勒克莱齐奥小说的创作主题、叙事特征和艺术特色。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还表现为使用“风景批评”,以揭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人与世界关系以及作家的感官化书写特质。此外,课题组成员项目在研期间与勒克莱齐奥本人有着持续深入的交流,就作家的创作有过多次访谈与对话,该课题成果能够较为深入地呈现作家的创作思想内涵和诗学追求。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