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青岛文化产业园区「青岛都市圈」

时间:2022-12-29 13:57:09 来源:中国日报网

大家好,青岛文化产业园区「青岛都市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9月28日,筹备一年多的青岛市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项目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中山路上又一重要的文化地标。

今年以来,博物馆、记忆馆、展览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青岛市南区西部老城区,这不仅是市南区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中的重要战略部署,更是老城区复兴发展进程中文化繁兴的重要体现。

文化是城市精神的传承与根脉,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而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市南区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中,以文化先行,深挖老城文化富矿,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积极打造了“青岛上街里”“青岛往事”等文化IP品牌,让文化“软实力”赋能老城复兴,成为发展“硬核”,探索出以文化振兴老城区的市南路径。

重现“青岛往事” 彰显老城魅力

近日,正在施工的黄岛路17号平康五里中发现了一个个大“宝贝”,修缮的工人们在厚重的墙面下“抠”出了一块“镇海楼”的石材牌匾,针对这一重大发现,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立即开展了对“镇海楼”这一历史线索的调研,李明、徐飞鹏、鲁汉等历史研究学者现场勘察、论证,根据专家的研判和史料的记载说明,最终确认平康五里的前身就是“镇海楼”,而“镇海楼”的“复出”,为这个百年里院又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工作中,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西部老城区是青岛市近现代历史的发祥地,是城市的“根”和“魂”。为了更好的展现青岛独特历史文化魅力和城市人文精神,市南区积极启动“西部老城区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程,从历史学、城市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入手,系统归纳和提炼青岛城市文化特质。

截至目前,市南区以中山路老字号、青岛里院故事、青岛老街故事等主题,建立口述史、文献资料、音视频数据库,编辑印刷《镀金时代—中山路金融生活史》《纵横街里》《历史建筑信息手册》《市南印迹》等18本研究专辑,《圣心修道院专题文史专报》《宁阳路历史建筑专报》《圣功女子中学专报》等六篇文史专报,近90万字研究成果。紧密围绕修缮项目进展,挖掘150余处历史建筑,57卷图纸资料,4817份历史图纸资料等文史档案。

但这一切还都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历史不仅仅“躺”在纸上、存在电脑里,而是真正的“活”起来,是市南区文化复兴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青岛的历史,喜爱青岛城市文化,市南区创新的使用了AR、VR、元宇宙等前沿数字、影像技术将这些青岛历史文献资料数字化、网络化,还原老城场景,重现青岛往事,真正实现了老城区“建筑可阅读,街区可阅读,城市可阅读”,而这种沉浸式的讲述方式,让游客在文化的互动中,不断的了解老城、爱上青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的建成就是这一工作的重要成果,这里原是青岛商会旧址,经过修缮后,现在在馆中市民游客不仅能从老物件、老票据、老照片中认知青岛历史,更可以通过多处精心设计的XR(扩展现实)的互动板块,穿越时光,沉浸式体验老城百年发展历程。国庆假期,市民乔女士带着家人一起参观完记忆馆后大为赞赏,“我觉得这个记忆馆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来看,老人看到这些老物件都别有感触,一下子把记忆拉回到以前,孩子就特别喜欢这些互动装置,可以在游戏中了解青岛历史,《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院、百年商街变迁光影巴士,也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文艺,老城区的最新打开方式

“当音乐响起时,我的心中充满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国庆假期第一天,一场主题为歌颂祖国的快闪活动在刚刚打开的太平路步行街上惊喜来袭,河北游客刘兵激动跟着快闪人员一起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爱国的心情溢于言表。整个国庆假期,快闪、街头表演、各类主题展览、文创市集在老城区轮番上演,把浓厚的节日氛围推向高潮,市民、游客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老城时光,文艺,成为了老城区的最新打开方式。

今年7月,青岛·市南首届上街里啤酒节的开幕让中山路强势回归大众视野。人气、商气与烟火气重聚中山路,不仅让人们看到老城区复兴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市南区以文旅赋能老城区的信心。为此市南区不断加大对老城区文化活动的植入,以高频次、高层次的演出增加老城的吸引力,提高“人气指数”,推动历史城区持续繁荣。“从6月至9月底,就有各类大小300余场的文艺演出在老城区举办,现在的老城区可以说是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都精彩。”市南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于华说道。

为了提高文艺活动与老城区气质的适配度,无论是活动主题、形式、内容的打磨,还是活动举办地点的选择都经过精心的准备。8月,2022上街里·老城艺术展演季活动正式启动,首场演出京剧《贵妃醉酒》就把演出地点选在了济宁路24号的三江里,而这样的选择其实有着特殊的意义。“三江里”的前身是青岛三大会馆之一的三江会馆,青岛最早的戏楼就诞生于此,三江会馆门前的大戏楼更是被称为“琴港第一戏楼”,曾经,梅兰芳、周信芳、金少山、言少朋、林树森等许多京剧名角儿均在这里演出过。在青岛市京剧院院长巩发艺看来将京剧《贵妃醉酒》重新搬回到三江里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致敬,更是一种守正创新,“这次演出离开京剧的传统舞台,来到市井小院对演员的表演、舞美都有着新的挑战,我们结合里院的建筑结构,不仅调整了演员的登台位置,在舞台灯光上也有新设计,在传统街区里创新的演绎传统文化,给戏迷票友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一声京胡拉响在三江里,仿佛打开了时光的穿越之门,激活了“老青岛”的记忆,50岁票友刘慧民激动万分,“我从小就在里院长大,没想到今天能再回来看看,变化很大,但是老味道都在,‘里院 京剧’的搭配更是让我充满了惊喜,我们这些老票友都觉的很过瘾,在老里院有了‘新体验’。”

很多路过的年轻人也被京剧的声音吸引进里院驻足观看,“我们是来老城区这边旅游打卡的,没想到能在这里遇上京剧演出,就进来看看,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京剧,感觉特别震撼,觉得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牛,特别自豪。”23岁的沈阳游客吕贝说道。截至目前,三江里已经上演过京剧、交响乐,打击乐,流行歌会等多种高水准的演出,里院 演艺成为了老城区的新时尚。

除此之外,市南区还立足本土,积极打造精品文化项目,推出“乐在老城”系列文化演出活动,举办“山海湾城美丽市南”主题原创音乐大赛;发挥辖区文化名人故居集聚优势,邀请名家团队创作“青岛往事”、“赵先生的客厅”等沉浸式戏剧,丰富多元的文化形式让人们刷新了对老城区的印象,一个更加文艺、时尚、鲜活的老城新形象逐渐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打好文化牌,激活消费大市场

这两天,银鱼巷因为明星黄晓明的微博,再次冲上热搜进入广大网友的视野。而这并不是银鱼巷第一次被明星打卡,黄渤、马伊琍、林允等众多明星都曾是银鱼巷的座上客,他更是被很多网红达人奉为“出片圣地”。银鱼巷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高颜值”绝对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从修缮之初,银鱼巷就极其重视对百年里院的保护,以“更少干预 功能提升”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历史文化元素。而在后期的招商过程中,主理人张晟玮及其团队对于入驻商户更是将“是否具有审美”作为首当其冲的入驻要求,“银鱼巷作为百年老街巷,凝聚了很多青岛的历史缩影,所以在定位上我们希望他能成为带有浓厚青岛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商业、休闲区域,因此新入驻的商铺是否对这些老建筑和设计有独到的理解,能与老里院产生‘化学反应’是我们特别看重的。”张晟玮说道。为了进一步增强银鱼巷的时尚文化印象,在银鱼巷还会定期与知名品牌、艺术家合作举办的跨界展览、音乐派对、创意市集.....大量文化活动也让银鱼巷收到无数青年人的追捧,带来了大流量。

在老城区借助文化抢抓商业红利的不止银鱼巷,在不远处的另一网红打卡点“小红楼咖啡美术馆”中,馆长孟繁荣正在积极布局他在老城区的文化休闲业态群,老城区的蓬勃发展和小红楼的成功,给了他在疫情、淡季等情况下依旧加速拓展的底气和信心,“在我看来文化是老城区最有利的发展优势,所以我在老城区布局5个业态都与文化有关,有书房、画馆、花艺、茶馆等等,每个空间都独具特色,旨在为大众提供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享受。”孟繁荣说道。而除了文化,利用新媒体引流也是小红楼的另一“杀手锏”,据孟繁荣介绍,现在他们团队运营的10个自媒体账号已累计粉丝200余万,传播量达5亿人次。

于此同时,“红房子音乐家”钢琴特色酒店主打的钢琴文化,推出了小型的LIVEHOUSE;1907光影俱乐部中上新了剧本杀项目、中国电影院经过修缮后增设了电影博物馆......纵观这些在老城区获得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会发现文化加持的因素,而打好文化牌,激活消费大市场也正为老城区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借鉴路径。(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