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战争艺术史》「战略策略战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兵法的经典名作《孙子兵法》,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所以单从书名《战争艺术史》(英文名《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来看,德国古典军事战争艺术家汉斯·德尔布吕克的四卷本巨著,应该是欧洲古典战争的兵法大全。但与孙子兵法中举世闻名的三十六计不同的是,本书并未总结战争中普遍适用的谋略和计策,而是以历次著名战役为时间线,探究古典战争向现代战争转型中的军队组成方式、战略战术等演变方式。这其中,能看出中外兵家对于战争胜败关键关注点的不同:中国更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对抗,而西方更注重国家全面实力的竞争,用今天的话说,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抗。
《战争艺术史》,作者: [德] 汉斯·德尔布吕克,译者:姜昊骞,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8月版。
真相:战术是纲,战略是本
如同中国的《史记》,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最早记录一系列战争和国家演变的原始资料,享有崇高的声望。但与中国司马迁的《史记》一样,《历史》的故事性强,却在许多重大事件的细节上存在许多矛盾和夸大的地方。到了全面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汉斯自然不会盲目信古,而是以现代科学和考古的眼光进行思辨,通过疑古和释古,对交战双方的人口、物资、装备水平、地形地利、士兵来源等客观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每一场战争中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所提及的方方面面,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复盘,力图还原欧洲古典战争的每一个交战场面、每一个士兵的冲锋状态和每一次策略诞生的过程。
例如斯巴达300勇士力守温泉关,对抗波斯十万大军的故事,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被渲染成以少胜多的典范作战。但在汉斯看来,希腊城邦作出类似决策,其实是根据地形地利和双方兵力优势对比的结果。观其地势,温泉关是一个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规模的军队在此难以展开,因此适合小规模守卫战。而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看,万一温泉关失守,波斯骑兵乘胜追击希腊的重装步兵,将会出现极大的伤亡。同时,波斯军队更多的兵力在波斯舰队,从海面登陆形成夹击,将会让希腊城邦失去战局翻盘的机会。
温泉关一战,战果虽然最终失守,主帅列奥尼达战死,但希腊城邦的舰队实力还在,居民退出雅典后,随时还可以反扑,波斯军队也不敢轻易进入城邦,因此,波斯在此次战役中并未将希腊征服,等到下次希波战争时,希腊将部分舰队士兵转化为重装步兵,形成与波斯陆军几近相等的兵力,便最终获得了防守战役的成功。
雅克·路易·大卫的名作《列奥尼达在温泉关》
因此,在汉斯看来,战争不是文人眼中的史诗,而是政治斗争的延续,这就是说战略的决策——比如采纳歼灭战略还是消耗战略,将会由战争目标——政治需求来决定,而战略的确定,则是最终能否获胜的最重要因素。否则,一两次战斗和战役的胜利,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最后结局。在当时他就曾批判一战中,德军东西两线作战,战略目标不明难免最后失败,不如在西线对阵英法联军采取守势和消耗战略,而在东线集中主力,对阵相对弱小的俄国和意大利,以歼灭战略尽快取得胜利。但德军参谋部并未采纳他的建议,所以德军最后被拖垮,在一战中遭遇了失败。
当然,战略明确、政治诉求得到确认,具体的战斗形式往往有战争自身的规律。从古希腊的重装步兵对抗骑兵,到后来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军团,再到拿破仑时代步兵方阵的重新启用,在于武器和装备发展的演变。步兵方阵最担心的就是骑兵从侧翼的偷袭,雅典城邦联军对抗波斯骑兵时,并不敢在平原地区与波斯骑兵硬刚,而是在丘陵区域,利用山脉走向、峡谷等地利因素展开防守,使得骑兵的速度和冲击优势无法全面展开,从而获得防守战役的胜利,但在大部分平坦的欧洲,骑兵还是具有优势,这就是中世纪骑士军团流行的原因。到了近代火器枪炮发明后,骑兵的优势不明显,步兵方阵重新崛起。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二战之中,坦克作为钢铁骑兵,又一次成为了步兵方阵的克星——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就说过,“速度是对侧翼最好的防御,坦克的防御也是进攻性的”。如今回顾二战的苏德交锋,也是闪电战的歼灭策略和防守战的消耗策略在技术升级后的又一次较量。
动员:从佣兵、民兵到常备军、国民军
战略正确,战术得当,还得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保障战争的最后胜利。雅典时期的公民都有参军保卫城邦的义务,好处是不需要额外的军费,但缺点是并未长期训练,战斗力有限,但一旦组成步兵方阵,缺点也就不那么显著了。到了中世纪时期,保卫城邦并不是唯一的作战理由,农民往往依附于领主,这时就有了类似于游侠一般的骑士,在需要作战时,征招骑士就成了首选。大规模的军队开支往往难以为继,但打仗肯定是要花钱,不能指望农民和领主,于是“国土佣仆”——也就是佣兵应运而生。
佣兵团和佣兵队长既是军官,也是企业家,往往在政府或者领主的要求下,组织军队参战,并发给骑士以工资。由于国家资金或领主的费用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佣兵队长往往还需要自行垫付士兵的军饷,对应的,士兵的服从或者军纪就往往难以保证,后勤难以保障时,驻地的村庄便不可避免会被洗劫,但国家对此的策略是,不可只洗劫一地伤害民力,而对于村庄的农民,士兵拿点吃的和草料,往往也不深究。直到今天,西班牙和瑞士的军队仍然有很强的佣兵传统。
在佣兵的基础上,马基雅维利组建了民兵团,但除了军纪和粮饷这两大难题之外,如何保证这支军队为国家服务、而不是成为国家的主人,又成了新的难题。开始,民兵采用委员会的方式进行集体决策,战时任命连长分管各路民兵,但连长对于士兵缺乏有效的惩戒,再加上富裕的佛罗伦萨市民缺乏罗马军团的作战意志,普拉托当天陷落。长期各地作战的西班牙佣兵,至少具有好战精神和野战训练,马基雅维利也由此意识到了未来步兵应该采用古罗马军制,这也是一种先见之明。这说明,马基雅维利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和军事理论家,但并不是一名好的将军,战略的正确洞见,如果没有战术的精心准备,照样会失败。
率先在英国建立现代常备军的是克伦威尔。作为现代政治改革的先驱,克伦威尔主张用常备的精兵取代松散的征召民兵和志愿兵,并提议将军队指挥权从国王转到国会,这样军饷就不再由各郡负责,改由国库承担。同时,引入宗教加强军纪——“讲荣誉的人只能被有信仰的人打败,军纪根植于信仰的激情和真理”。军官来自委任而非选举,并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但在国王被处死之后,与马基雅维利所担心的一样,这只军队不想被解散,与国会产生了矛盾,最后,国会被清洗,军队统治了国家,克伦威尔变成了国家元首。
克伦威尔像,罗伯特·沃克绘。
腓特烈大帝指挥下的普鲁士军队和拿破仑指挥下的革命军,是现代军队战略和战术运用的巅峰之作。作为普鲁士的国王,腓特烈大帝更重视战略和战役的政治意义,他甚至不允许军官召开战前形势分析会,认为只要是开会讨论,强调困难、怯战的一方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只要统帅下定决心做好准备,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发动一次猛攻,大事可成。而出身于基层军官的拿破仑,则显然对战略不感兴趣——他认为只要消灭敌人的军队,自然可以得到一切。所以一切原则只是为了保存自身的战斗力和消灭敌人。由此,拿破仑的军队并不注重整齐的步兵阵列冲锋,而是以散兵的方式,将战士保全自己杀伤敌人的机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拿破仑也不认为战前的计划和谋划有用,往往都是士兵接触打过一两次之后,才开始考虑如何面对眼前之敌。与腓特烈的一鼓作气不同的是,拿破仑开始留有相当的预备队,往往是在打仗中摸清敌人的实际作战能力,才会投入主要军力进行决战。这些都是拿破仑时期的注重实战经验的法国军队,能打败欧洲各国联军的主要原因。
当然,轻视战略的拿破仑在进攻俄国时遇到了惨败,不是由于他的战术组合出现失误,而是荒凉的俄国大陆难以获得在欧洲战场上的补给,严寒和远离故乡作战,使得士兵开小差的越来越多,这一点,和他远征埃及失败如出一辙。所以,伟大的实践一定要配上理论才完全。拿破仑的成功,是将战术运用到了一个高度,而他最后败于威灵顿,则是歼灭战略未能奏效,威灵顿都没有打算集结超过他一倍的优势兵力与之进行决战,相反,则是持续作战一直消耗对方,直到对手精疲力尽。
《拿破仑撤离莫斯科》,德国画家阿道夫·诺森绘。
战争是艺术中的科学
战争是政治行为,政治与战略不分彼此。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开篇就强调,一种战争艺术“以消灭敌人为目的”,另一种则“只打算征服边境的几块地盘”。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必须要永远分开。战略的目的是集结兵力,寻找并击败敌军主力,直到失败者屈服于胜利者的意志,接受胜利者的条件,所以战略的目标不会只是某个要塞、某个城市,那是战术上的目标,最终要实现战略目标、也就是政治目的,才能最大地开拓战果。
诚然,战争开始时“得道”还是“失道”很重要,但一旦开始就会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战争需要狂热和激情鼓舞士气,但也要脚踏实地严谨细致地分析每一个战斗因素的位置和作用。所以,战争更多是需要人类主观能动性,是一门艺术(Art),而非需要遵循特定规律的,即科学(Science),这一点,和《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者诡道”的思想几乎是一致的。
《孙子集注》内页,明嘉靖刊本。
汉斯·德尔布吕克并非完全强调军队和国民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只讲究军事武器和战备物资数量的“技术派”,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在战术的演变史中凸显出战略的重要性。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笑到最后的都是战略清晰、并以此不断调整战术的一方。战争胜利的标志,其实不在于一时一地的成败,而在于双方在战略和政治上的成败。
作者 | 李杰
编辑 | 李阳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