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ai创作的作品是不是艺术「ai绘画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作称得上是人类这种高智慧生物的独有技能,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种优势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可能被取代呢?
2018年10月,一副用AI创作的肖像画《Edmondde Belamy》,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43.25万美元(约合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超过估价的40倍。
画作中的男人面目模煳,留黑长发,身穿白领黑衣,画作右下角有一段演算程序码签名,暗示画家是AI智能。
佳士得对此也宣称“这标志着AI艺术将踏上世界拍卖舞台。”
这幅画像由3位法国年轻人组成的Obvious打造,他们采用的是最常被使用的AI艺术工具——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GAN)。
也就是说,你只要为GAN输入图像,GAN就会想办法“依样画葫芦”。
不过,这也是画作引起争议的地方。
有艺术家表示这只能说是模仿,很难被定义为“艺术”,因为人为干预过高,仅仅是在训练机器学习绘画。
早在40、50年前就有不少艺术家尝试利用AI进行创作,但是近几年来的这种创作趋势是最迅猛,也是最密集的。
1974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哈罗德·科恩 (Harold Cohen),用 Lisp 语言写成了一款能够自动绘图的程序AARON。
20多年来,AARON不停地作画,已经累积了成千上万的人物、风景与抽象作品。
Pikazo则是2017年忽然火起来的一款程序,它主要是借助神经风格转移技术,让用户可以把上传的图片转换为精美炫目的艺术作品。
这种将自己的图片转化成立体派、印象派等风格迥异的画作方式,与以水彩风夺目的Waterlogue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比如soundwavepic.com这类网站,用户可以把自己录制的声音上传之后,便能获得一个非常酷的声波艺术作品。
大概从2015年开始,小众艺术家群体也开始尝试用AI创作。
除了上面所说的拍了高价的画作,德国艺术家Mario Klingemann之后也拍卖了一幅名为“Memories of Passersby I”的作品。
华裔艺术家钟愫君训练AI学习自己的画风,并与机械臂合力作画。
英国艺术家安娜· 瑞德尔(Anna Ridler)的《嵌纹病毒》(Mosaic Virus)就以十万张郁金香照片训练GAN,创造出郁金香不断开花凋谢的动态图像。
世界上首位机器人画家Ai Da,能透过眼中的相机辨别人脸,能与人进行目光接触、跟随人类走动等,甚至太靠近她时会表现出退缩或眨眼吃惊的样子,同时具有交谈与回答问题的能力。
2019年,Ai Da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了自己的作品展《Unsecured Futures》。
展品中也有Ai-Da与他人合作的绘画及雕刻作品,共有8件手稿、20幅画作、4件雕刻创作,以及2部影像作品,带给了世人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在音乐领域,目前较为著名的音乐AI研发项目是谷歌的Magenta和索尼的Flow Machines项目。
Magenta,是谷歌探索利用AI来创作艺术作品,同时为开源机器学习系统“TensorFlow”的使用者简化这一过程的项目。
官方宣称此举目的不是为了取代艺术家,而是为艺术家提供某些自动化协助,比如编曲家可以用机器智能生成一段和弦。
索尼CSL研究实验室则是用人工智能算法Flow Machines,从庞大的歌曲数据库中学习音乐风格来创建流行歌曲。
换句话理解就是,用AI算法能够分析不同风格音乐的“套路”,并通过设置风格条件将这些音乐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一首新的音乐。
随着AI在音乐领域的逐步渗透,我们也不会对首张利用AI软件创作的唱片大惊小怪了。
前《美国偶像》参赛者Taryn Southern因为苦于自己音乐理论根底薄弱,便在作曲时利用AI协助生成歌曲中的敲击乐、旋律及和弦,以此来完成自己的音乐创作。
从绘画到音乐,当人工智能成为艺术家创作时的新宠,到底谁才是创造家?AI艺术品又能否真正称得上是创意作品?
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肖恩·多伦斯·凯利(Sean Dorrance Kelly)对此持否定意见。
他曾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撰文表示:只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意。
即便看到一些音乐爱好者通过深度学习演算法掌握用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风格作曲,凯利都不认为有何创意。
“这是模仿。这是艺术家还在当学徒时的所为,复制他人风格并加以完善——这不是巴哈的创意所在。”
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人类以前完成的许多任务,并且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它还将继续挑战代替人类的诸多工作。
尽管事实证明,AI在复杂的计算和预测方面表现优异,但创造力毕竟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一个特质,这也是为什么AI领域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当高科技开始颠覆人们的想象,深意的诗歌、独特的音乐、优美的画作,以及优秀的电影剧本失去了原本的“创作滤镜”,人类创造力的价值,都将在未来世界变得不确定起来。
然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艺术家也需要用一个更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不妨将AI看作是人类创作的辅助工具,适时地将艺术家或创作者拉出舒适圈,以更新颖和有创意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和创作方法。
而关于AI创作出来的作品有没有价值,市场早晚会给出一个答案。
从前,艺术家总是处于作品的中心,创作工具只是他们传递精神世界的一种方法。
如今AI让工具开始主导作品的优劣,让艺术家与机器合作,这使我们相信艺术与科学本身就是相通的,从创作中学到精确和严谨的态度,就跟学习科学一样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