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关于袁隆平的看法「中国社会报对袁隆平的评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画家方力钧,1963年出生,河北邯郸人,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画家方力钧
代表作品
方力钧现受聘于中国国家画院,任“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主任。是中国追求自由、前卫和荒诞艺术风格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作品夸张、诙谐,充满扭曲、变形和怪诞的体验刺激。其创作的“光头泼皮”系列形象更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今年,他在西安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人间仙境”的绘画作品展,其中有一幅是专为“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所作的肖像画,被观众和网友看到后怒而举报,原因是“恶意丑化国家和民族的英雄”。
那么,这真的是艺术家在以艺术之名刻意丑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老吗?
民间舆论显然对这幅“过于炫技的丑陋作品”愤怒到了极点,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证据确凿、丑化无疑!
主要有三点理由:
[1].画作秃顶与袁老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袁老生前并没秃顶,头发密集得很;[2].画作在后脑勺处有一根类似辫子的细线条,这是封建满清的“余孽”;[3].画作的头像尖嘴猴腮,形似猴脸,并不是袁老本人,更像是一个日本人。我不是专业的艺术鉴赏人士。平心而论,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幅水墨肖像画时,也感觉到很夸张,线条也粗犷扭曲和跳跃,跟袁老的形象“非常不搭”。
然而再细看,又有几分漫画式的诙谐、幽默意味跳将出来。袁老聪明睿智、从容自信、豁达淡定、坚毅亲切和接地气的神韵也随之呼之欲出,跃然于纸上。
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有着极为丰富绚丽的表现方式,更有抽象派、印象派、写实派、写意派等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创作手法,可谓“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地来表达创作者的主题世界和内心诉求。尽管创作方法各有不同、艺术成就各有千秋,但是绘画艺术在“似与非似”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则是殊途同归。而与普通大众追求“形似”相比较,艺术创作者更加注重追逐“神似”的效果呈现。
方力钧的水墨画是直接用墨水起稿,不可避免就会产生水墨的“错线”。我认为那根细线条就是墨水流淌后的痕迹,没有被及时清除掉,而非真“辫子”。如果真要画一条“小辫子”,肯定有更好的表现手法,而不只单单是一条线。
同时,方力钧的诸多画作,都更加注重以神代形,就是突出人物几点特色,有夸张和漫画式的表现技法。因此在他作画的时候不看照片,完全靠脑子里的形象开始绘画。但并不完全刻意追求“形似”。
因而综合来看,我认为:
画家方力钧这幅作品并没有丑化人民的功勋袁隆平老先生,只是艺术呈现的手法比较前卫和激烈,从而令大多数人无法愉悦地接受罢它了。
所谓“千人千面”,总有某些人不喜欢某种艺术流派及其表现形式,这很正常。人们可以批评和论辩,但是请不要恶意诋毁!更不能盲目带节奏,全盘讨伐清算。人们在做评判下结论之前,不妨先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情况为妙,不要轻易地用主观的情绪和立场代入,拒绝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还是应该保持基本必要的理性、独立的思考和评判为上策。
总而言之,任何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喜好来表达自己对于这幅夸张画作的情感,或热爱、或厌恶,也可以在艺术的范围内犀利地批判它,都是可行的。但是大可不必过于情绪化,先入为主地给它扣上一个大大的帽子……
艺术讲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凡遇到争议的时候,不妨多一些理性、宽容和理解,“风物长宜放眼量”,根本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一棍子打死;更不应该将艺术领域的论争随意地拔高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程度。
这其实是文艺上的“戾气和匪气”,它自有令人窒息和不寒而栗的威力,实在可怕,对于文艺的全面繁荣更是致命的摧残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