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明代寺庙壁画「宋代壁画」

时间:2022-12-31 18:21:12 来源:方待夜半听君语

大家好,明代寺庙壁画「宋代壁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山西是我国中原地区佛教、道教活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因此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而依附于这些寺观里的壁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均为全国所仅见。就目前所知,全省的寺观壁画达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绵延不断,异彩纷呈。山西的佛光寺唐代壁画、大云院五代壁画是国内仅有的寺观壁画,开化寺宋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至今保存完好。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世人为之向往。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唐代的诗歌发展到高潮时期,美术也是昌盛阶段,“盛唐”的绘画、雕塑都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唐代的寺观壁画皆规模宏伟,色彩富丽,其艺术水平大大超过往代。然而,当唐代还被人们所称赞时,可惜那些壁画早已随着建筑的毁坏而不存在了。山西境内目前保存着3座唐代寺观殿堂,而在这仅存的全国甚为少见的唐代建筑内,也仅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正中佛座束腰上残存的一小方壁画和一部分縅眼壁画,是全国除敦煌外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风貌,可谓稀世奇珍。

佛光寺现在只在殿内的拱眼壁和明间的佛座背后保存有零星的大小不一的22幅。拱眼壁是两个柱头斗拱之间的空档。

佛光寺唐代壁画

独具特色的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壁画

以上是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

平顺大云院壁画(五代十国)

平顺大云院壁画,在山西平顺县城西北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现存五代壁画在大佛殿东壁和扇面墙上,有2l 平方米。

东壁绘《维摩经变》,维摩诘像面部残损,文殊菩萨相对而坐,面相端庄,举止安详,与正在辩论中的维摩诘的激动神情适成对照。他们身后,各有菩萨、罗汉、天王、神将、侍从等。中央是香积菩萨、舍利佛和持花天女。上方绘有飞天及种种奇妙景象。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势至二菩萨,背面画《西方净土变》,画工精细,色彩鲜丽。画风与敦煌同期壁画相似。画中乐舞位都作宫女装束,与敦煌同期壁画中乐舞伎作菩萨装束不一样。

宋、辽、金时期,山西曾经历了以上三个王朝的统治。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定人心,巩固自身政权,极力崇佛仰道,兴寺修观,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宗教势力较唐代有明显衰落。文人墨画盛行以后,壁画的绘制逐渐变为民间画师的行业,画师被卑为“画匠”、“工匠”,致使许多壁画及其创作者,很少见诸记载而湮没无闻。

但是在山西,由于地域多山,交通不便,加之民风古朴,宗教信仰氛围仍十分浓厚,故而当全国宗教影响减弱,文人墨画盛行时,其寺观壁画创作仍很兴盛,全省现存宋、辽、金时期建筑近百座,保存有这个时期的壁画共计924.49平方米,著名的作品有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宋代壁画、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底层和灵丘觉山寺塔内辽代壁画、繁峙岩山寺和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画。尤其是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集中反映了宋、金时期壁画艺术的成就,堪称杰作,弥足珍贵。

开化寺中最有价值的建筑是宋代所建的大雄宝殿。这座殿宇面阔3间,进深也是3间,单檐歇山式的殿顶。整座殿宇呈方形,结构沉稳,配上高大的殿顶,显示出雄浑的气势。前后檐明间开门,前檐次间是很大的破子棂窗,檐柱上刻着施主姓名和年月题记,提供了建殿的确切年代,清楚地证明了这座建筑的文物价值。殿宇的梁架结构、斗棋等全部都是宋代规制。殿内梁架、斗棋上的彩绘图案非常精美,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彩绘图案式样完全一致,可以说是宋代建筑彩绘的最佳实例,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大雄宝殿内的墙壁上绘满了壁画,总面积有88.2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宋代壁画中面积最大、独具特色的珍品。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都有壁画,画面上还有画师郭发写的题记,不但记下了他自己的姓名,还记下了壁画创作的时间,是宋代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起始绘制的,可惜没有记下完成的时间。我们从这件900年前的巨大艺术晶中可以看出,画师郭发是一位对人物、山水、界画都很精通的画家。界画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画中的宫廷贵族、官吏学士、僧侣道徒、耕织渔牧、商贾贩夫,乃至于盗贼恶徒等,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画面人物传神,界画工整。

西壁大体分为三组,构图形式也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中间—组是说法图,画的是西方净土世界日月灯光如来佛故事、华色比丘尼故事、忍辱太子故事和转轮王舍身供佛故事等。华色比丘尼的故事画得最为精彩。佛经中讲述的故事是,华色比丘尼遭遇不幸,丈夫被毒蛇咬死,一个孩子被洪水淹死,另一个又被老虎吃掉,她自己也被强盗掳去,霸占为妻。这个强盗很快就被官府捕获,处以极刑;她也被作为强盗的妻子一同活埋。但她幸而没有断气,后来得到释迦佛的点化,皈依佛教,终于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壁画中《刑场》一段画面,表现的是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被处决时的情形,但赋予了中国的乡土风情和内容。画中一个骑白马穿红袍和一个穿绿袍的官吏,由一群随从簇拥而来,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身带枷锁,被刽子手推到土坑边,坑旁还有两个手执铁锹的刽子手,正准备行刑。这一段画面仅占二三十厘米见方的篇幅,图中众多人物却神情各异,复杂的情节内容刻画得鲜明生动,完全可以同当时精美的卷轴人物小品媲美。

西壁的南面一组是佛经故事“须阁提太子本生”。北面一组也是佛经故事,画的是“善友太子本生”和“光明王舍头本生”故事。

北壁画的是“鹿母夫人本事”、“均提出家”和“西方净土变”等故事,下部绘男女供养人像,郭发画师写的题记也在这里。画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双目、流落异邦、回家团圆等情节,都是那样栩栩如生。画中的宫廷贵族、官吏学士、僧侣道徒、耕织渔牧、商贾贩夫,乃至于盗贼恶徒等,都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画面人物传神,界画工整,金碧辉煌,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以上是开化寺大殿宋代壁画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辽代壁画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壁画的寺址在山西应县城内西北角,创建于辽代。现存释迦塔是辽代原物,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俗称木塔,是我国高层木构建筑的仅存者之一。壁画在捻一层内泥塑释迦佛像的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塑像高12米,四周绘坐佛6躯,顶部两侧画飞天。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壁画壁画在捻一层内泥塑释迦佛像的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塑像高12米,四周绘坐佛6躯,顶部两侧画飞天。南北门两侧绘四天王像。塔南门甬道画二门神。南北门阑额上绘男女供养人。画工严谨,比例适度,姿态生动,色彩鲜艳,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


繁峙岩山寺

寺址在山西繁峙县城东南天岩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现存文殊殿是金代原物。殿内四壁满绘壁画,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东壁为本生故事,描绘须阇提(养生)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等故事;北壁描绘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的故事;南壁两侧描绘殿阁楼台和供养人,剥蚀严重。壁画风格辙丽精细,接近北宋院体画风。壁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笔力刚劲,设色浑厚。其艺术之精湛,技法之纯熟,在山西壁画中很突出,是金代壁画中的佳作。据西壁南端上方的画工题记,是金大定七年(1167)宫廷画师王逵所作。

以上是岩山寺金代壁画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

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建造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殿之四壁,前檐五间装饰格,后檐明、梢间置三道板门,其余各壁原来都绘有壁画,全部面积为524平方米。此殿北壁因清代修葺,壁画大部不存。东壁坍塌约1/4.明代补绘过南壁东尽间上隅和北壁、西尽间局部。大部分壁画为金代壁画原作,尤为珍贵。


弥陀殿内的壁画沿袭唐代壁画疏阔、开朗、雄浑的气势,不像同时代的壁画那样拘谨。东西两壁和北壁是画面的主体,内容为说法图。东西两壁绘制高大的佛像五尊(原为六尊,一尊缺失),佛像高近4米,约占画面面积的一半。佛像衣着装束简练,背光素雅,毫无繁琐之饰,呈“大方广佛”舒适、宁静的气势。

佛坛背面位置

佛坛西侧位置

后门位置

每尊佛像两侧画胁侍菩萨各一,或正视,或侧身,或捧经卷,或持莲花、牡丹,或端宝盘、宝瓶。菩萨花冠高竖,衣裙裹体,服饰华美,精致若绵,珠宝玉石镶于其间,飘带垂于周身,身式微显曲线,似较宋金时期的宫女装束要精致的多,与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

胁侍菩萨的背光分圆形和圭形两种。圭型背光近似皇室宫扇模样,与装饰富丽的菩萨组合在一起,犹如天宫玉女跃于壁间。背光两隅的小型流云佛坛,非圆非方,自然和谐。其上的五尊坐佛皆拱手合十作听经状,大有“祥云当空,佛居其中”之感。飞天翱翔于画面上隅,或托日月,或托莲花花束,飘带衣饰随之飞舞,姿态优美自如。

南壁东尽间画佛、菩萨像刘尊,大小相同,皆为座式,分上下两层,各置三尊。佛像下侧皆以清静的仰莲为坛,其背光布满整个壁面。此幅壁画构图之特殊为现存佛寺壁画中所未有。若以绘画艺术而论,似乎主题不够突出,有些平铺直叙。画面上佛尊居上,简洁而素雅,菩萨居下,清逸而秀美。

殿内所画的菩萨体态盈润,装饰艳丽,手势各异,身姿娴雅,面相多呈椭圆形。继唐代菩萨造型呈丰满的风格之后,此殿的金代菩萨又向盈润发展。其侧身胁侍者造型尤佳。这些菩萨身上衣着三层,皆清晰可辨,胸、臂部分袒露肌肤,似乎富有血肉的弹力。其手指灵活纤巧,自然舒适,无矫饰造作之感。此殿内除了东西两壁当心处的佛像,其余的佛和菩萨都多画胡须。这在中原一带是较少见(下图)。

壁画的绘制技术一般分为勾填、平涂、晕染等几种。在绘制弥陀殿壁画时采取了重彩平涂捻子画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壁面抹就之后,遍涂粉垩底色一层,随之用碳条过稿于壁上,注明色调,依次着色;着色之后再勾勒一次墨线。为了突出艺术效果,佛、菩萨等的手、臂、面部和项下皱纹等用朱红拌赭石来勾画,衣饰、花边、云气、背光和莲瓣则在墨线中掺入少量的石绿、石青、赭石、朱红来描绘,使之更为浓丽。在花冠、飘带、璎珞等精致部分均匀地施以重彩,在花蕊、法器、花冠的镶嵌物上还沥粉贴金,增强了画面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壁画色彩的运用是取得壁画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石青、石绿呈庄重深沉的色韵,黄、粉、橘有温和素雅,朱、赭、酱、紫则给人富贵的感受。弥陀殿的壁画以石绿、朱红、铅粉三色为主,兼用石青、石黄、赭石等色。这些色彩的配置,使壁画的色调呈现出富丽和谐、朴实古雅的风格。

纵观弥陀殿金代壁画,画面宏伟,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庄重而俊雅,服饰简练者不单调,富丽者不繁缛,或垂下,或裹体,几层叠压一起,通过画笔和色彩清楚地表现出来。身临其境,着眼于这广阔的画面,线条根根见力,色彩笔笔见功,人物个个传神,堪称承袭唐画风韵的典范。

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壁画,壁画线条、色彩笔笔见功,人物个个传神,历经850多年,至今仍闪烁着瑰丽的光彩。

以上是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画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相传为道教朝元图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宅,因黄河水利工程改迁到芮城县。永乐官内,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处均绘有壁画,总面积约八百多平方米。它是道教壁画中最重要的作品群,集中反映了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壁画表现众神朝拜老子及吕洞宾、王重阳传教施法的宗教故事。内容丰富,大部分保存较好,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在我国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朝元图画在三清殿内,四壁及扇面墙两侧均绘壁画,有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的题名。

永乐宫元代壁画《朝元图》

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泰定三年(1325 年)由马君祥等人绘制而成,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 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周围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 尊,场面开阔,气势恢宏。这些壁画为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精典佳作。

以上为永乐宫壁画部分

稷山青龙寺山门

稷山青龙寺中殿

稷山青龙寺壁画大都是明洪武十八年(稷山青龙寺壁画1385)补绘或重装,其中西南隅少部分笔墨古朴,还保留元代遗风。腰殿四壁画水陆画,内容广泛。属佛教的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罗汉、供养人等。属道教的有南斗六星、王帝神众、元君圣母众、四海龙王众等。属儒教的有功臣将士、孝子顺孙、节妇烈女等。腰殿东、西、南三壁壁画为元代建殿时所绘,北壁和扇面墙壁画为明代补绘。腰殿壁画技巧精工,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色彩浑厚,可与永乐宫元代壁画媲美。

以上青龙寺中殿壁画

稷山青龙寺后殿壁画

寺内腰殿和后大殿内存有元代壁画180余平方米。后大殿东西两壁绘佛、菩萨像,东壁为释迦像,两侧画阿难、迦叶二弟子及二菩萨,两隅有护法金刚;西嬷为弥勒佛及胁侍菩萨,西南隅为侍者和供养人。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一个朝代,宋、辽、金长期动荡和分割的局面至此一统。被称作元朝“腹里”的山西,保存下来的元代木构建筑共有350余座,寺观壁画面积约1800多平方米,数量之巨,艺术之精,亦冠于全国。其中的芮城县永乐宫、稷山县青龙寺、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汾阳县五岳庙、高平市万寿宫内的壁画以及现存北京故宫的稷山县兴化寺《七佛图》等都是我国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明代以后,文献典籍当中几乎见不到记载壁画的痕迹,就全国范围来讲,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已开始程式化,其工艺水平较宋、金、元时期大为逊色。

山西明代的壁画有2300平方米,有的仍保留着金、元壁画的风韵,继续向清秀、俊逸方面发展,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新绛稷益庙、汾阳圣母庙的壁画,以数量众多,题材多样,艺术性强著称。清代时期的山西寺观壁画保存有近3000平方米,其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我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这些壁画大多有确切的纪年和画师的题名,内容几乎涵盖了佛、道、儒教和风俗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内容。

洪洞广胜寺寺址在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霍山南麓。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广胜上寺系明代重建。

寺内弥陀殿东壁和扇面墙满布壁画,绘三世佛及诸菩萨众。广胜下寺为元代建筑。后殿内四壁壁画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山墙上部尚有残存壁画16平方米,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所绘。水神庙主殿明应王殿建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殿内塑水神明应王及其侍者像,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题材有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等。南壁东侧所画戏剧演出,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齐全,化妆、服装、道具、乐器、幕布、布景、舞台等都很真实。现存壁画13幅,高5米余,总面积近200平方米。

以上广胜寺上寺部分

下寺水神庙大殿内

下寺水神庙壁画

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加之国内的军阀混战,使国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停滞不前。作为建筑装饰艺术的壁画也随之走入没落,几乎形成了一个空白的阶段。但“画壁”的艺术形式却没有消失,一直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在民间流行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