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沙皇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与专制并存的启蒙时代君主」

时间:2023-01-03 08:53:38 来源:启蒙时代的余孽

大家好,沙皇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与专制并存的启蒙时代君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欧洲政治发展的历史之中,18世纪是个相当有意思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场名为“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欧洲展开。启蒙运动由苏格兰、法国。德意志地区的哲学家与政治学家们率先开启,之后随着启蒙思潮的扩张,整个欧洲的君主和人民都受到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启蒙作家们赞扬人类的理性与自由,认为这两样东西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产,正因为人类拥有理性与自由,人类才是人类,而不是低等生物;启蒙作家们对理性与自由的崇拜使他们对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提出了要求,他们反对可以剥夺人民一切权利与自由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反对通过书报检查制度来钳制人们思想的教会;启蒙作家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设计出一套制度,在这种新制度中,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予而非个人意愿,法律能保障每个人的自由不受他人侵犯、每个人的公民权利是平等的,而非按照阶级分配“特权”。


但与此同时,一种看似与启蒙相反的趋势也发展到了自身的巅峰状态,这个趋势就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在近代之前,欧洲君主的专制力量并没有多么强大,在国内,君主的权力往往要收到来源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制约,他们必须要应付掌握大量土地的贵族封臣们、控制意识形态和基层农村的教会势力,以及拥有自治权和商业优势的各个城市自治体。

但进入16世纪后,各国的君主们纷纷找到了各自的合作对象。市民或商人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往往需要与君主合作,共同对抗贵族与教士的制约;教皇权势的衰落使各国教会将君主作为自己新的庇护者;在战争与物价上涨中衰败的土地贵族为了维持尊贵的身份,只得屈服于君主的阶下。各国君主便利用这个机会,趁机从各个群体中攫取权力,并对官僚机制进行改革,最终获得了凌驾于各个群体之上的权力。


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是君主专制的最好注解

君主专制与启蒙思潮,从理论上而言,两者应该是对立的,因为一方讲究传统与专制,另一方则赞美理性与自由。但是,在18世纪,由于君主专制短时间内无法消失,而启蒙思想亦在上流社会中广泛传播,于是,这两种趋势巧妙地结合成一种新型政治体制——开明专制。开明专制制度下,君主们对于公民权利、理性与自由、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等启蒙价值观相当认同,也愿意进行一系列促进商业、削弱教会力量、解放农奴的进步改革,不少君主还是启蒙作家的好朋友;但是,这些君主亦用改革的手段继续加强自己的专制权力,加强官僚机制以掌控全国,不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民主化改革。

德国的腓特烈二世就是开明专制的君主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余孽君就想向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开明专制君主——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在历史爱好者之中,列卡捷琳娜大帝的名气不小,很多熟悉欧洲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在她的治下,俄罗斯大跨步向欧洲扩张,与德、奥共同瓜分了老对手波兰,使俄罗斯由一个地区性强国变为欧陆帝国之一,俄罗斯也在她执政的年代被称为“欧洲宪兵”。而本文将会集中与叶卡捷琳娜的国内改革之上,来向读者们展示开明专制的君主都关注国内哪些问题。


叶卡捷琳娜及其改革

叶卡捷琳娜二世并不是俄国人,而是德意志一个小公爵的女儿,本命为索菲亚·奥古斯塔。索菲亚的家世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因此在重视出身的欧洲皇室内部,索菲亚只是个不起眼的贵族女孩。不过,这位大小姐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却超过了不少贵族,她年轻时常常居住在巴黎,而当时的法国正是启蒙运动的起始点之一,在咖啡馆与沙龙中,启蒙理论在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间传播;在正式的书店以及地下出版社中,启蒙作家的书永远占据销量榜榜首。受到环境的熏陶,索菲亚从小便对启蒙思想如痴如醉,甚至还与孟德斯鸠进行过书信交流。


贵族们的沙龙

不出意外的话,索菲亚可能会像其他贵族小姐一样,过完衣食无忧但平凡无奇的一生。但是在1742年,她的命运,以及整个俄罗斯的命运都被改变了。那一年,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外孙——荷尔施泰因王子卡尔·彼得·乌尔里希被俄罗斯皇室选为俄国王位继承人,顿时,大量贵族希望将家族内的年轻女性嫁给这位身价突然倍增的王储,这其中便有索菲亚的父母。由于索菲亚的父亲安哈尔特公爵曾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军中立过功勋,腓特烈大帝便给予索菲亚支持。最后,索菲亚成为了彼得的妻子,随他来到俄国。


彼得三世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与文化上的隔阂,索菲亚与丈夫的关系并不好。不过,索菲亚也因祸得福,能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知识与了解新祖国俄罗斯之上,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夫妻感情问题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索菲亚渐渐了解了宫廷权术与治国政策等知识,而其丈夫彼得却不愿意了解俄罗斯文化,因此俄罗斯贵族所厌恶。1762年,彼得三世在对抗普鲁士的七年战争中,因为崇拜腓特烈大帝,公然放弃胜利果实,命令俄军撤出对柏林的包围,这引起了俄罗斯贵族的极大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索菲亚在情夫奥尔洛夫的帮助下推翻了彼得三世,开始了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


七年战争

正如前文所说,启蒙思想曾对叶卡捷琳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执政初期,这位女沙皇便进行了一系列开明改革。她强调农业,而且因此允许发表一些批评奴隶制的言论;在工业方面,女沙皇大量从先进的欧洲地区引进移民,利用他们的技术与劳动力反哺俄罗斯工业,并鼓励国民开办手工工场。在一系列努力下,俄罗斯的手工工场数量增加了一倍多,铁产量与税收也大大增加。

在商业方面,叶卡捷琳娜开始放弃主张政府控制经济的重商主义,转而发展深受启蒙作家们喜爱的自由贸易哦。同时,叶卡捷琳娜开始放开土地贸易的限制,允许贵族将土地进行转让与买卖。这些政策促进了土地私有化的倾向,对于当时的经济体制来说,土地随意转让可以促进商业发展。


文化教育一直是叶卡捷琳娜关注的领域。在叶卡捷琳娜执政时期,俄罗斯开办了大量学校,供俄罗斯人学习知识。与此同时,她还鼓励俄罗斯人多多阅读西欧人写的书、创作的艺术作品,提倡大力引进西方文化,颇有当初彼得大帝进行西化改革的气势。

女沙皇的开明专制在60年代末达到了巅峰、1767年,叶卡捷琳娜召开了一个立法委员会,其中564名代表中,536人都是由选举产生,包括了农奴之外的各个阶层,此委员会的目的是通过讨论对整个俄罗斯的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为了这次改革,叶卡捷琳娜拟定了一个《训谕》来确立改革的原则,此文件最大的特点是引用大量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例如“公民的平等在于:他们应全体服从同样的法律”,而且,还引入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三权分立的提出者孟德斯鸠

《训谕》一出,立马在欧洲各国引起轰动。大量启蒙作家以及启蒙作品的阅读者对这位饱受启蒙思想熏陶的女皇大加赞扬,将其视为开明专制君主的典范,而俄罗斯也成为了按照启蒙思想进行改革的典范。在法国,《训谕》甚至因为其内容过于激进而被禁止。

然而,当我们评判一次改革时,不应仅仅以改革的目的与初衷为标准,也应当将目光移向其结果与影响。正如之前所说,“开明专制”中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冲突的,如果君主完全接受了启蒙的一面,那专制的一面必然会被削减,叶卡捷琳娜并不希望看到这个局面。立法委员会召开了一年多的会议,但由于俄罗斯的社会矛盾过于尖锐,不同阶层的代表们在会议上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根本没讨论出多少实质性的方针。女沙皇对此相当失望,于是在1768年,以对土耳其开战为借口解散了委员会。


在叶卡捷琳娜执政时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1773年的普加乔夫起义。普加乔夫是顿河地区一个贫穷的哥萨克,曾参加过不少战争。当时民间传闻,彼得三世并没有死,而是流落到民间。普加乔夫便利用这个传言,自称彼得三世,仿照皇家体制建立朝廷,发动文告,进行起义。起义军的一个重要政策是在所占领地区解放农奴,并重新分配土地,惩罚贵族。这个政策引发了大量贫苦农奴的响应,起义军所到之处,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抵抗。这次起义规模宏大,起义军一度威胁莫斯科,可惜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在1775年被镇压。


普加乔夫起义


这次起义军给了叶卡捷琳娜很大打击。她发现,若要维持地方的稳定与安全,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是不够的,他们根本无力面对起义军,于是,叶卡捷琳娜不得不寻求另一个重要阶级——贵族的帮助。叶卡捷琳娜在地方进行改革,在各省建立贵族一会,贵族议会拥有极大的权力,完全控制了地方行政。为了拉拢贵族,叶卡捷琳娜还颁布《贵族宪章》,减免了贵族的人头税。最为恶劣的是,为了拉拢贵族,叶卡捷琳娜将大量国有土地上的农民,以及被征服土地上的农民赏赐给贵族,这些农民因此变成了农奴。在其统治末期,农奴在全国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惊人的49%。


结语

1789年,一场即将震撼整个世界的革命——法国大革命在巴黎爆发。在法国大革命之中,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作家的理论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渐渐变成了现实;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等价值观成为具体的法律条文,被撰写在法典之中。但是,就是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位曾经对启蒙思想如痴如醉的少女索菲亚,也是如今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却感到了无尽的恐惧。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将其称为“法兰西的瘟疫”,不知道在她的垂暮之年,她是否曾回忆起年轻时给孟德斯鸠写过信的自己。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人生以及她的改革,正向我们证明了“开明专制”的内在矛盾:它试图将启蒙与君主专制结合在一起,可惜,事与愿违,这种结合只鞥是短暂而偶然的,当前者威胁到后者的存在时,君主们便会抛弃那副开明嘴脸,将专制的一面展现。



本头条号长期更新关于世界历史的文章,喜欢的话就点个赞或加个关注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