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百师联盟2021山东卷历史答案「山东省模拟高考答案」

时间:2023-01-03 12:37:14 来源:风雅若尘

大家好,百师联盟2021山东卷历史答案「山东省模拟高考答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在关于民权和君权的问题上,先秦儒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民权至上,在孔子看来,民作为治国的最终目的,是不可小视的动因;二是君权至尊,孔子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使君主成为了各种权力的来源,赋予了其治国统民的大权。这两种观点()

A. 说明儒学的自身发展存在问题 B. 表明儒家思想内部发生了分裂
C. 使民本思想和君主权力相结合 D. 本质上都着眼于维护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先秦儒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民权至上”“二是君权至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观点本质上都着眼于维护统治秩序,并不能说明儒学的自身发展存在问题,更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内部发生了分裂,D项正确,排除A、B两项;
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汉代画像砖的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等。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砖()

A. 反映出世界一流的艺术创作技术 B. 通过艺术形式形象记录了社会状况
C. 以满足统治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D. 可以用来研究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可以看出,汉代画像砖内容丰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们通过艺术形式形象记录了社会状况,故B正确;
“世界一流”的说法过于夸张,故排除A;
汉代画像砖有不少表现劳动生产,不是满足统治者需求,故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结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回答。主要通过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A. 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 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 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太宗通过多渠道招揽人才的改革举措,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
“丧失”说法过于绝对,隋唐时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故A项错误;
材料主旨在于官员选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员参政积极性的举措,故B项错误;
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标准是才能德行,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制举、自举制度和致仕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唐太宗选官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选官举措,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某学者指出,清代押租制(指农民付给地主货币作为抵押金来换取土地经营权)是一种“筛选”,它使许多农民因付不出押金而被摒除在押租佃户之外,而使另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农民成为押租佃户。佃农在此基础上的自由转佃,更是一种“再筛选”。这()

A. 缓解了农村中的贫富分化 B.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流行态势
C. 使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加快 D.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它使许多农民因付不出押金而被摒除在押租佃户之外,而使另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农民成为押租佃户”“佃农在此基础上的自由转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D项正确;
“缓解贫富分化”之说从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排除A项;
押租制仅使佃户获得了土地经营权,并非所有权,并不能遏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
押租制促进了土地流转,发展了农业生产,并不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1841年,林则徐将《四洲志》《澳门日报》《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付给魏源,嘱咐他编著一部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1842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1843年出版。到1852年,经修订,《海国图志》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
C. 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 D. 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萌芽

【答案】C

【解析】《四洲志》和《海国图志》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题干中的“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表明国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士大夫开始关注世界,故C正确;
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是在明末清初,故A错误;
林则徐与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救亡图存没有成为当时主旋律,故排除B;
林则徐与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不主张维新变法,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考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来回答。主要通过新思想的萌发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据统计,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以自己名义及代他人草拟或授意他人所上的诸多奏折中,废八股为中心的文教改革建议最多,涉及政治制度变革的折子最少。而康有为最具宪政意义的主张,如“立开制度局”等内容在奏折中均未见踪影。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 严重损害士人群体利益 B. 政治改良时机尚不成熟
C. 旨在维护皇权独尊地位 D. 效仿西方改革流于形式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以自己名义及代他人草拟或授意他人所上的诸多奏折中,废八股为中心的文教改革建议最多,涉及政治制度变革的折子最少。而康有为最具宪政意义的主张”可知,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关于政治改革的主张被接受程度最小,说明当时政治改良的时机还不成熟,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士人群体利益的损害,排除A项;
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改良,并不是维护皇权独尊,排除C项;
废八股为中心并不是效仿西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维新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维新变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如表为中华民国农商部1913年统计的以劳动者人数划分的企业情况。这说明当时()

劳动者人数

企业数

劳动者人数

企业数

7~30

18830

100~500

726

30~50

1145

500~1000

145

50~100

833

1000以上

33

备注:所有企业中,只有261家企业为股份公司形式,创立资本共计3920万元;所有企业中,使用机器动力的企业不到247家。

A. 经济发展受制于社会形态 B. 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影响有限
C. 无产阶级成为了革命主力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

【答案】A

【解析】A.表格内容反映出1913年统计的以劳动者人数划分的企业情况,“所有企业中,只有261家企业为股份公司形式,创立资本共计3920万元;所有企业中,使用机器动力的企业不到247家“结合所学从根本上说这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有关,A项正确;
B.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C.材料所述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仍是革命主力,排除;
D.材料信息表明在此时期总体来看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解答本题根据表格中数据信息结合中国社会性质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边区政报》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编辑出版的政府公报,于1941年11月15日创刊,每月一期,遇政事繁多,改出半月刊。图1为其第二十四期目次。由此可见《边区政报》()

A. 彰显了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
B. 密切了国共两党的关系
C. 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D. 引导了社会舆论的方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报》介绍了边区政府民主政治的建设情况,彰显了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故A项正确;
从材料和图片信息无法看出《边区政报》密切了国共两党的关系,故B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边区政报》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和图片信息,结合抗战时期中共敌后战场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1954年,中共中央在一份批示中指出:对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应当解决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助手的困难和其他困难。这一批示的历史背景是()

A.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B. 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
C. 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C

【解析】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排除A项;
B.科技人才主要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需求,并非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
C.材料主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在实施“一五”计划,C项正确;
D.选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答题关键是对材料1954年,中共中央批示文件的内容进行分析解读。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在古希腊人那里,诗歌和音乐密切相连,诗人同时也是音乐家,而且诗歌绝非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希腊人的文化理想,传达着关于城邦、道德、友谊、爱情和生活的观念。诗人是希腊人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学校教育也因此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 倡导文学与艺术的结合 B. 人文精神的社会氛围浓厚
C. 注重培养公民综合素养 D. 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体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承载着希腊人的文化理想,传达着关于城邦、道德、友谊、爱情和生活的观念。诗人是希腊人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学校教育也因此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古希腊的诗歌创作对于希腊人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反映出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社会氛围浓厚,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社会氛围浓厚,而非倡导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故A项错误;
材料侧重表明诗歌创作对于希腊人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反映了希腊人对诗歌创作的高度重视,并未体现诗歌成为主流文学体裁,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它承载着希腊人的文化理想,传达着关于城邦、道德、友谊、爱情和生活的观念。诗人是希腊人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学校教育也因此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结合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表现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在《古地图密码》一书中,有两幅地图值得人们深思:一幅是绘于1459年,藏于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的“毛罗地图”,能清晰地看到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另一幅是绘于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地图”,绘出了美洲大陆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如表是相关史实简表。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事件

1459年

毛罗绘制地图

1488年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8年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507年

瓦德西穆勒绘制地图

1519年-1522年

麦哲伦环球航行

A. 地圆学说已经得到了普及 B. 西方地图测绘技术取得了关键突破
C. 地理科学的地位有所提高 D. 地理认知革新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D

【解析】材料“一幅是绘于1459年,藏于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的‘毛罗地图’,能清晰地看到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另一幅是绘于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地图’,绘出了美洲大陆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体现了地理认知革新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D正确;
A错在“普及”,排除;
材料和地图测绘技术无关,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地理学科的地位,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1832年,法国“人权社”印发的小册子写道:“共和国,无论其政府形式如何,法律始终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所有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的合法政府都是共和国。而共和主义者应将公共利益置于私人利益之上,为所有的人争取自由和公正的权利。”这表明当时法国()

A. 民主共和体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B. 成为启蒙运动学术交流中心
C. 资产阶级既得利益不再受到保护 D. 各政治派别的分歧日渐缩小

【答案】A

【解析】1832年是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统治时期。从材料中的“所有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的合法政府都是共和国”“共和主义者应将公共利益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可以看出,当时法国仍有人宣扬共和主义,这表明民主共和体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国启蒙运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故排除B;
当时的法国七月王朝仍是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王朝,故C错误;
当时,共和派与君主派仍然分歧很大,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考生需要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来回答。主要通过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竞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A. 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B. 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C. 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 D. 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做法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生产资金和生产原料,D项正确;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
材料所述做法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
材料信息表明苏联实行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学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斯大林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如表为美国对苏遏制战略重心波动情况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波动周期

代表人物

代表政策

战略手段

战略重心

战略效用

第一周期1947-1953年

乔治•凯南

八千字电文

非对称遏制(重点)

核心地带

优势积聚

保罗•尼采

NSC-68

对称性遏制(全面)

边缘地带

优势流失

第二周期1953-1969年

德怀特•艾

大规模报复

非对称遏制(重点)

核心地带

优势维持

森豪威尔

约翰•肯尼迪、

灵活反应

对称性遏制(全面)

边缘地带

第三周期1969-1981年

优势丧失

林登•约翰逊

理查德•尼克松、

尼克松主义

非对称遏制(重点)

核心地带

止跌企稳

杰拉尔德•福特

吉米•卡特

卡特主义

A. 美国战略规划日趋消极保守 B. 多极化趋势加速了两极格局瓦解
C. 力量对比影响美苏争霸态势 D. 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霸权主义

【答案】C

【解析】A.材料并未体现美国战略规划日趋消极保守,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多极化趋势加速了两极格局瓦解,排除;
C.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美苏争霸形成动态演变过程,双方力量对比不断变化,攻守、优劣态势随之转换,体现了力量对比影响美苏争霸态势,C项正确;
D.材料无法体现第三世界的崛起,更谈不上其冲击了霸权主义,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美苏争霸,解答本题需掌握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及呈现阶段特征的原因等知识。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15.在20世纪30年代,家有汽车对于西欧的工人或者教师来说只是梦想。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轿车对于西欧普通家庭已经十分正常,再也不是财富的象征,此外,还有更多的家庭有了自己的电视机,更有许多人假日的时候全家一起驱车出外野营。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西欧()

A. 工业生产能力领先全球 B. 政府政策调整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C. 民众社会地位日益平等 D. 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发展经济,西欧家庭轿车和电视机的出现说明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说明国家干预政策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即政府政策调整助推社会生活变化,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欧工业生产能力领先全球,排除A项;
民众社会地位日益平等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
“得以有效解决”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一个庞大的制度系统,往往寓“协商”于决策之中。秦朝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协商的议题更为广泛,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协商。集议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主持,如果议题特别重要皇帝也会参加或主持。参加集议的人数根据议题牵涉面而定,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汉代设置了针对国家某项重大政策的“专题协商”会:如有关经济民生领域的盐铁专卖会议等。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在明清两代,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作用,并谈谈你对政治协商的认识。

【答案】

【小题1】基本特点:协商议题广泛;协商规格较高;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围绕上层统治阶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答出其中3点即可)

【小题2】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适应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答出其中3点即可)认识:政治协商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智慧。(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作用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出于处理外交事务的原因,清廷设立了总理衙门,其规制俱仿照军机处,主要官员皆为军机大臣兼任,但在体制上与军机处并无隶属关系。总理衙门设立后,职权不仅仅限于总理各国交涉事务,其所综管之范围,不少是原来六部之职责所在。综合而言,总理大臣的职掌略有:掌管与各国订约,并遵约办事;通商与关税、交聘;定界与海防;传教,等等。凡是沾上一个“洋”字的事务,有关衙门便都推给总理衙门管理,隐然成为具体而微的另一个“洋务内阁”。在处理对外事务上,总理衙门已分了军机处的一部分权力。以晚清时期外交新政等事务之重要,总理衙门实际上成了清政府的另一个中枢机构。因此,总理衙门之设立,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来以部院为结构的官僚体制。
——摘编自郑伦班《军机处与清末中枢机构改革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总理衙门的设立加以阐释。

【答案】

综合材料内容,可从总理衙门设置的时间、背景、职权、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即两次鸦片战争前后,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遭受冲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此情形下,为了更好地处理外交事务,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晚清总理衙门沿袭旧制,独立运作,体现了一定的继承性和自主性;总理衙门职权宽泛、专事洋务,与部分机构职责多有交叉;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中央权力机构组织架构,体现了政治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
两次鸦片战争前后,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遭受冲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此情形下,为了更好地处理外交事务,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晚清总理衙门沿袭旧制,独立运作,体现了一定的继承性和自主性;总理衙门职权宽泛、专事洋务,与部分机构职责多有交叉;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中央权力机构组织架构,体现了政治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图案,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选择的图案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根据材料可选择图1、图2。论题:图一是抗美援朝,图二是三大改造,因此可得出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论述: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背景,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概括,可得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向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过渡,这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起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军事上,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巩固了新生政权。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不断发展。最后得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故答案为:
选择图1、图2。


论题: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论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向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过渡,这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起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军事上,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巩固了新生政权。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不断发展。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活质量争论不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可以从如表方面得到反映:

项目

表现

衣着

19世纪早期开始,就妇女的卫生和健康而言,廉价、易洗的棉布几乎产生了奇迹,棉纺织品取代毛呢织品成为最受欢迎的衣料。装饰品也开始流行。

饮食

不论贫富在吃的方面都有改善。1787-1796年间食物开支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73.5%;1830-1839年则为61.5%;1840-1854年间为64.0%。

住房

靠近乡村的是单门独户的别墅,城市的内环是手艺人的居住区,包括中产阶级居住区,他们的房屋是各家连成排的简单二层楼房,再往下便是工人居住的成排房屋和贫民窟。1840年后政府采取措施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工作

包括吃饭在内的12小时工作日最为盛行。当时的确有一些部门的工作时间增加了,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与其说是工作时间增加了,不如说是劳动时间的重新安排。在1750-1850年的一整个世纪里,几代英国工人所支配的平均非工作时间保持不变。

——摘编自舒小昀《从消费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把握材料答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和答题范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例如,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等论题;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衣着、饮食、住房、工作等方面论述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得出结论如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近代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等等。注意题目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故答案为:
论题: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阐述:英国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使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劳动时间和工作日制度逐渐形成定制。这一时期的劳动时间一般比较长,但同时劳动者所能支配的平均非工作时间未受影响。此外,工业革命首先是在棉纺织业兴起的,棉纺织品以其廉价、易洗等特性成为最受欢迎的衣料,改变了人们的穿着,装饰品的流行也适应了社会大众的审美旨趣和个性需求。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开支在总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革命也改变了阶级结构,催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基本都生活在城市里,住宅类型呈现地域分层排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及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但政府在1840年后改善了中下层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可见,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近代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