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唐朝幞头演变「武则天取曌的原因」

时间:2023-01-06 10:53:15 来源:博物馆学文化

大家好,唐朝幞头演变「武则天取曌的原因」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美术史上,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纨扇仕女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等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的艺术价值我在这里不去论说,单说说其中人物的戴的帽子—幞头。

在《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和另两位朝臣戴的是幞头;《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第一位和第三位戴的是幞头;《纨扇仕女图》中最右侧的仕女同样戴幞头;《明皇幸蜀图》中戴幞头的人物就更多了。

从这些传世名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幞头在唐代的确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在“隋唐五代服饰”部分也对幞头进行了重点展示。4位蜡像中,站在前排的男子就头戴幞头;在展厅里,还通过20个头戴幞头的俑,专门介绍了幞头由鲜卑头巾演变为唐代幞头的过程。

我也是从这里才了解到,原来幞头竟然是在鲜卑头巾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大唐新语》中记载:“折上巾,戎冠也。” “戎”是汉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谓。

幞头最初就是一块头巾,把头发包好后,两个角在额前打结,另两个角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垂下。唐人在裹幞头之前,先在髻上罩巾子,巾子的形状影响幞头的外观。幞头的形状随时代也不断发展,唐初期流行“平头小样”;唐中期武则天时流行“武家诸王样”,也称“高头巾子”;之后又流行“英王踣样”;到了唐代后期,又流行“衬尖巾子”和“翘脚巾子”等。

从展厅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幞头初期后垂两脚、垂带子,唐中期以后,两带缩短形成软脚,后期幞头脚由软变硬,由下垂变成翘起;制幞头的材料也由罗縠变成漆纱。到五代后渐渐定型为“乌纱帽”。

幞头发展到宋代后,在里面衬以“木山子”,幞头脚内插铜丝或铁丝,就由本是一幅软巾的幞头变成了一顶硬壳的帽子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