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油画《尘》「古典主义油画」

时间:2023-01-07 11:41:09 来源:新民晚报

大家好,油画《尘》「古典主义油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说电影和音乐或者电影和文学的结合显而易见,那么电影向绘画汲取灵感——在一些色调、光线、取景、如何安排人物关系等等的借鉴,就需要导演对于视觉结构处理方面的独具匠心之外,也要对绘画本身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美学价值有着深刻了解。艺术都是相通的,假若导演或者摄影师曾经被大师的油画震撼过,那份影响会印在脑海和心底,它会在需要时跳出来,影响当下的艺术创作和选择。以最近票房得到了意外收获的农村题材电影《隐入尘烟》为例,美如油画的画面与苦入骨髓的生活,它既是艺术,也是现实。选取哪些劳作片段表现人物,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记录劳作,能不能把镜头拍出美感,令人过目不忘直抵心灵,一定是在构图和光影设计上用了心思。

《隐入尘烟》中有许多镜头都拿来与19世纪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相比较。曹贵英和马有铁在田里耕耘收获的镜头:两人一前一后弯腰捡拾麦穗,脚下是空旷的麦地,远处是灰蒙蒙的天空和伫立在秋天原野的树。无论主题、意境、色调和光影,都和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高度相似。两人坐在麦草堆边吃东西的构图,又让人想起米勒的《午睡》。米勒绘于1861年的名作《土豆种植者》画面上两人的站立位置,以及人物身上的服装颜色,都被复制到了电影镜头中。

这位在视觉上似曾相识的米勒是谁?他几乎算得上是最穷苦潦倒的画家之一,他在巴黎南郊50公里处的小镇巴比松生活了27年之久,他曾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适合的。”他每天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作,下午在不透光的屋里作画,可见他对大自然和农民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具有一颗朴素的心,拿着手中朴素的笔,展现的是对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人和地方的钦佩。描画生活中的普通场景,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亲切感。

依然以这幅几乎被全景复制的《土豆种植者》为例,在米勒的时代,许多人认为马铃薯(土豆)甚至不适合动物食用,但这些农民却在为自己种植马铃薯来食用。艺术家写道:“为什么土豆种植者的工作应该比任何其它活动更无趣或更不受尊重?”米勒赋予了这些生活在残酷现实中的农民以美感和尊严,将他笔下那造型扎实、和谐的人物置于春日阳光之下、田野刚刚开始泛绿的朦胧景色之前。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中曾经指出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米勒这般将万物所归为大地,给予如此的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对于19世纪的画作观看者来说,米勒粗犷而清晰的创作唤醒了乡村土地本身;对于当下的电影观众而言,如画般的场景底下是孤独的个体无声无息的生活。

一位评论家认为,农民“似乎是用他播种的土地来作画”。当年,这种想法尤其引起了文森特·凡高的共鸣,他认为米勒是“为许多人扩宽了视野的现代画家”。

有意思的是,在现代的电影《隐入尘烟》中就发现了凡高作品的“共鸣”——马有铁在田边劳作收割的场景、动作与凡高作品《用镰刀收割者》几乎一模一样。



凡高的表妹夫、荷兰画家安东·莫夫的名作《收割甘草》,也“出现”在《隐入尘烟》中,在秋日昏黄的田野里,曹贵英立于车旁,马有铁弯腰在草垛顶上,两人合力用麦草把驴车堆得高高的。莫夫的作品特色正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不依赖于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而是经常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米勒、莫夫等等巴比松派画家描绘乡村生活的画作是艺术史上最受人们认可和喜爱的作品,他们对光线和色彩的创新处理预示着印象派即将到来。正是独特的名画美学,构成了电影《隐入尘烟》进入大众心灵的密码。(徐佳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