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看电影,学历史「看哪些电影可以学好历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电影,学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新近出简体字版。据作者介绍,是其“电影与社会”课程的讲义改编而成,吸收十余年师生关于电影及影视史学的讨论结晶,可谓是浸透了众人的智慧而成一部颇有现实关怀与新锐眼光的大众史学读物。
一、作者创作本书的历程与影视史学的实践
本书缘起是一个相当偶然的事情,作者在本书前言自称只是想放映一些关于“性别”电影与修课同学分享,谁知道却一发不可收拾,每周师生利用两个小时看电影(后期改成三个小时),坚持十余年之久。作者于一开始,只是试图放映大众影院并不太乐意放映的性别电影。2006年之后,作者开始成为专职大学历史系教师,开设“通识电影课”,课程放映的电影才开始多元化,增加医学、科幻、城市、全球化、生命教育、环境等不同的电影,课程开始分模块化进行。2008年后,课程设置更为明晰,分为“影像、医疗与社会”“性别、科技与社会”“全球化、阶级与抗争”“历史记忆与认同”“移民、国家与底层社会”等几个板块,以某段时期集中观看与教学。2011年,放映影片主题大致定型为性别、全球化、记忆与乡愁、战争与媒体、国家与社会等议题。可以说作者以历史系老师开设全校“通识电影课”,并推进该课程体系化,广泛吸收学生修课的感受与体会,最后以文本的形式成书。
作者在设置课程时提出学习的阶段:第一,观看电影,了解电影的内容与叙事结构,称为了解“电影本事”;第二,学生去了解电影没说的历史,广泛阅读其他文献,了解电影的背景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第三,了解与该电影相关问题文献,比如《荒野猎人》与相关小说对读,作者称这阶段为“像史家一样阅读”;第四,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背景,融汇前面三个部分思考的内容,对电影与其他核心比对,进行深度思考并撰写相关文字。
我们以作者第一章《荒野猎人》为例,说明作者这四个教学阶段如何安排。首先介绍剧情梗概,并以不少文字介绍电影最震撼的镜头,最后作者说明电影以酋长补刀杀死反派菲茨杰拉德是隐喻,暗示应由土地的主人决定这一切。作者在剧情叙述中,有主干故事梗概,也有重点镜头的介绍,最后还有对电影隐喻的分析。第二部分了解电影没说的历史,作者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突出介绍北美洲海狸与毛皮贸易的形成,电影的背景公司“落基山毛皮公司”与主角格拉斯的真实故事。第三部分“像史家一样阅读”,作者提出三大关注焦点。一为电影剧本改编的母本——约翰·迈尔斯(John M.Myers)的小说《休·格拉斯的传奇故事》与电影情节的比较。电影出于成本与镜头限制,很多原著场景没能完成再现,这一点有助于了解电影叙事结构的背景。第二、三关注焦点,作者引学者付成双关于北美毛皮业的研究,认为哈德逊湾公司与圣劳伦斯公司竞争开拓了北美毛皮业的市场与北美毛皮贸易的疆域,发展了北美洲的西部。北美毛皮业是北美早期殖民地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他殖民地经济的补充。第四部分“用历想想”,作者对学生提出了五大问题,涉及影片背景、与原著小说叙事差异、落基山毛皮公司与历史上真实情况、北美早期毛皮业公司几大势力及其范围、影片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互动方式等。相信学生通过约两个小时影片的观看,联系要求提出的问题,对影片所涉及的时代,北美皮毛业发展与殖民地经济,白人与印第安人的互动都有直观的感受,对于了解影片所涉及历史问题,有电影与文本的双重理解。
电影《荒野猎人》
这四个阶段是作者教习“通识电影课”十多年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操作性,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由于很多修课者并非全是历史系学生,所以常会听到他系学生与历史系学生不同的声音,增强了校内学生课程参与深度,激发作者的教学热情,从而积年写作诞生了本书。
二、作者选取电影标准与思路
本书写作跨越十余年,早期教学实践写作,难以找到可以参照的影评与剧情梗概。这两年互联网空前发达,一部电影的影评可以被所有观看者所撰写,以中文世界为例,可以发在豆瓣、知乎、百度知道、微信公众号或各大论坛。读者可以非常方便阅看各家影评,从而比较电影各种评价,这是近年来本书写作遭遇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为课程设计可以和越来越多的观影者对话,这也是扩展这门课程公共属性,使得该课程更加强调以“史家”的眼光来看电影。作者强调该门课不是以写影评或者培养影评写作为目的,而是强调电影背后关涉各种时代背景、人物等历史线索发展脉络,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作者强调本门课程历史系属性,致使电影选取有着特定的范围,涉及历史属性较强且与现实研究有互动者。本书定稿选取的电影有“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门类:《荒野猎人》《海洋深处》《寻访千利休》《小小的家》;“饮食、感官与历史记忆”门类:《香料共和国》《和食之神》《希特勒回来了》;“全球化与全球史”门类:《伊本·白图泰》《大国崛起:小国大业(荷兰)》《世界是平的》《爱国者》;抗争、战争与革命门类:《鸦片战争》《圣诞快乐》《天皇》《昔日的我》《替天行道三人行》;“性别与环境”门类:《钢琴课》《霸王别姬》《一九四二》《永不妥协》;“艺术与大众史学”门类:《风华再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艺术的力量》。电影取材丰富,区域跨度大,语言有中文、英语、日语、德语等,电影所涉及的这几个领域也是作者的研究领域,有相关的史学专著,如《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浙大出版社,2015)等。这些专题史学研究论著与上列作者选取电影力图反映的时空背景高度契合。这也是本书的意图之一,把作者以“史家思维”看电影的思考方式,引入大学课堂通识教学,与大众分享电影中的史实,启发大众对电影的深度解读与对电影历史背景的兴趣。
本书选取的电影分布面,集中涉及当代史学前沿几个方面:全球史、物质文化交流、历史记忆与空间、性别与环境、艺术史等。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导演与编剧没有历史学素养,为何拍出的电影会具有史学的前沿议题。这其实是很好解释的问题,当代史学发轫于传统史学叙事与分析,而且史学诠释随着“史学、史家与学术”而变化。电影提供的一个银幕世界,是一个发源于文本又加上环境与个人演绎的世界。尽管很多电影在拍摄与制作中,相关历史概念尚不明晰,甚至停留在学院派讨论中。电影完工后,这个电影呈现的世界就已经固化了,我们可以从容地以各种分析方法与叙事模式来解构它的世界,从而重构我们心中电影的形象。正如西方谚语: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书课程论文涉及强调电影背后或以外历史线索的分析,达到影视史学教学的功效。这一目的相较于主观、无其他限制条件的影评写作,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当然也具备一定权威性,毕竟课程作业要求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分析,而网络作者的影评则是影评人本人知识架构、电影观后感与文字写作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样也凸显本书及其前身课程教学大纲的学术性意义,更为方便大学里教习影视史学课程,以及给大众普及影视中的历史。
三、结语:我们如何看待电影与影视史学
我们如何看待电影与影视史学,这是本书想要侧面处理的一个议题。电影是20世纪兴起的重大视觉表达工具,可视化与活动化增强其相较于传统文本对人类的影响。本书引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周梁楷、张广智等学者关于影视史学(Historiography)的理论,强调视觉影像、立体物、静态照片等都是影视史学的研究对象。
作者自言无意强调“影视史学”这概念,倾向于把电影作为认识已知世界一扇窗户,强调本书是对课程所选电影的深度导览。作者明言是受到史学家卜正明(Timothy Brook)《维米尔的帽子》(Bloomsbury Press,2007)的研究方法。这无疑也契合著名史学家娜塔莉·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的观念,她在《奴隶·电影·历史》(左岸文化事业公司,2002)一书中明言“历史电影是现代人对于过去的思想实验”。娜塔莉·戴维斯不仅深度分析影视史学,也参与电影剧本创作与电影拍摄,她的名作《马丁·盖尔归来》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也被她与电影厂商合作改编成电影《马丁·盖尔归来》,这是历史学家创作文本历史以外的一个壮举,也是历史学叙事方法的重大转折与突破。
电影《马丁·盖尔归来》
电影及其蕴含的叙事方式,包括背景、旁白、演绎都成为我们重现历史史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这一叙事方式也是人为创造的,并且电影等视频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史家与影视公司或个人团体如何贯通人类共通的历史遗产,拍摄蕴含丰富又有受众的电影,是未来历史电影发展趋势。电影通过挖掘历史史实(包括现地拍摄与深度解析历史文本)与重构历史场景达到还原银幕所谓“历史史实”,引导大众接受历史并喜爱历史,认识历史学各项重要研究课题,促进阅读历史研究论著与观看电影的结合,都需要史家付出相当的努力。本书贡献了23部电影的精彩史学分析,这将会是大众吸取这些电影中历史学成分的重要渠道,至于其他电影史学脉络的分析,是本书交给读者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本书为中文世界引导大众剖析电影中的历史与教习学生“影视史学”,作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是本书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