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缂丝 织锦「缂丝博物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消费日报】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文/摄
缂丝是我国传统的织造产品,极具艺术性与装饰性。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之物,在民间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美誉。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多年来,缂丝产品在普通消费者的认知中属于非遗中的“阳春白雪”。
为了延续缂丝技艺发展,促进非遗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众多传统非遗技艺开始了跨界转型,传统的缂丝技艺也迎来了“再创新”,皇家织造技艺“飞进”百姓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工艺价值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文创智慧赋予非遗新功能
9月21日,记者在北京工美大厦仰玉轩品牌走访看到,以缂丝作为画心制作的装饰画产品,其深厚的文化气质与绚丽的色彩组成,令人眼前一亮。仰玉轩负责人董馨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缂丝入画”是一种全新的非遗文创产品。首先,缂丝作为皇家织造产品,其图案具有吉祥的寓意或极高的艺术价值,装裱成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缂丝的技艺之美,另一方面,由于装饰画的体量不大,缂丝画的收藏价格也比较“亲民”。
董馨黛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国潮文化的流行,中国风元素早已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式装修与红木家具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家庭装修的首选,而与之风格匹配的装饰画产品却乏善可陈。缂丝这种皇家织造技艺,因其繁复的工艺、吉祥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华贵的气质,成为了装点中式主题装修的‘最佳搭档’,可以充分满足中高端消费人群的居室美化和收藏的需求。”
在很多人看来,“缂丝入画”只是简单地将丝织品装裱成画,但是,在非遗文创设计者眼中,一个看似小小的改变,却要经过长时间的设计与考量。“我们在做缂丝文创的时候,也面临了很大的困难。初衷就是要保留完整的缂丝技艺与传统形制,在不破坏缂丝原有历史及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赋予缂丝产品以全新的实用功能。”董馨黛向记者介绍,传统的缂丝织物受审美风格与价格等因素影响,在现代已经不具备服装材料的功能属性,单纯地在服装设计和家庭软装上开发文创产品,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将一些时尚的、卡通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缂丝产品中,又与传统缂丝的独特审美与艺术效果格格不入。
“画非画”兼具实用与收藏属性
在董馨黛看来,缂丝作为装饰画材料有两个优势,一是缂丝的织造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具有犹如雕琢镂刻的效果。具有双面立体感的缂丝工艺品,在不同角度、强度、色温的灯光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第二,缂丝纬丝可应用的彩色多达6000种,在织造中能随着画面颜色的改变自由变换色彩,完全可以模拟出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具有‘远看一幅画,近看万缕丝’的视觉效果。
记者了解到,缂丝之所以曾经一度成为皇家御用丝织品,主要的原因就是织造难度大,制作工期长,而且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缂丝制品依旧不能机械化生产,只能依赖匠人手工制作,所以,才有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可以说每一件缂丝画的背后,都是缂丝匠人夜以继日的劳动付出。“缂丝入画”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追求差异化的装饰需求,同时其珍贵的稀缺性也兼具了收藏属性。
董馨黛向记者介绍:“相对其它丝织品来说,缂丝的庸品极少,因为制作缂丝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一件小尺幅的缂丝作品,往往就要包含上千种渐进色彩,需要高级技师耗费数月的时间才能完工。其技术含金量高,工艺流程复杂,投入成本巨大。另外,缂丝技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这些原因也使缂丝艺术品的价值不断提高。”
对此,苏州缂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传统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媒介与桥梁,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缂丝入画”让曾经与普通民众生活毫不相关的宫廷织造艺术品,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使其成为提升居室文化品位的装饰品,充分满足了消费者日益突出的品质升级与差异化消费诉求,在保留完整非遗形态的基础上,赋予了传统非遗新的功能属性。在当今传统非遗探索年轻化转型的道路上,有些所谓的“联名跨界”仅仅是增加了一个品牌标识,或者印刷了一个文化符号,非遗底蕴与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创意浮于“表面文章”。因此,非遗跨界应寻求深层次的文化表达发力,要赋予传统非遗文化以全新的功能性,赋予传统非遗更多文化附加值,从多角度体现出其在新时代的新价值,要探究如何在保持原有传统非遗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再创造”。
本文来自【消费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