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相声创作不应忽略塑造人物这一环「相声中的直接抖的包袱是用唱的方式」

时间:2023-01-12 15:17:14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相声创作不应忽略塑造人物这一环「相声中的直接抖的包袱是用唱的方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许 波

相声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观众群。一代代相声艺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艺术实践,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相声这门通俗艺术发扬光大,不仅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而且总结出了说、学、逗、唱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深得观众喜爱。

相较于戏剧、电影、评书等其他艺术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并不是相声艺术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好塑造人物这种艺术表现方法,无疑会对相声艺术的艺术效果和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而前辈相声艺术家们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为今天的相声创作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范例以及为数不少的以塑造人物为主的优秀作品。如传统相声《君臣斗》,以刘墉、和珅、乾隆三人相互“算计”、相互打趣、相互“斗嘴”为主要内容,成功塑造了君臣三人的性格特征,在引发观众笑声的同时也使观众记住了这三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传统相声《解学士》中,那个诙谐、机智、幽默、正直的大学士解缙的形象,通过著名相声演员刘宝瑞先生的演绎,深入观众的内心。似这类以塑造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长篇相声”,已然与幽默评书相差无几了。在传统相声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也非常丰富,如《日遭三险》中塑造的“急性子”“慢性子”和“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再如《假行家》中的“假行家”“满不懂”等形象;又如《山东斗法》中性格豪爽的山东卖肉汉子的形象等等。这些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为观众日常生活中对具有这种性格人物的戏称。

不只是传统相声,在新中国成立后对相声艺术进行推陈出新的艺术改造后,塑造人物形象仍然是相声创作、相声表演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表演的相声《买猴》为例,这个作品将一个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干事儿“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马大哈”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们在捧腹之余引发思考,进而起到教育、引导观众的积极效果。而“马大哈”的形象也在观众耳熟能详中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典型形象”。同样是由马三立表演的相声《今晚十点钟开始》,则为观众塑造出了一个好高骛远、只说不干、夸夸其谈的徒有“嘴上功夫”的人物形象。观众在生活中对这类人应该不会陌生,但也没有太过留意,经过马三立先生典型化的提炼,以夸张诙谐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使观众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令人发出自然而会心的笑来。再如,提起高英培表演的相声《钓鱼》,观众马上就能想起那句“二他妈妈,给我烙三张糖饼”,以及“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的经典台词,而“二他爸爸”的形象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观众脑海中。同样是由高英培表演的相声《不正之风》,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关系广、路子多”的“万能胶”形象,批判了“走后门”的歪风,在当时极具“典型性”,在观众哄堂大笑中,引起人们对“不正之风”的注意和批判,进而对改善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新相声,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内在需要是一脉相承的。这得益于创作者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得益于他们对生活的精心提炼,更得益于他们对人的充分认识与感悟。能够塑造出人物的相声是接地气的相声,是能够真正赢得观众掌声走进观众内心的相声。还是以相声《买猴》为例,创作者首先是敏锐地发现生活中“马大哈”这类人的存在,以及他们对工作、对社会的危害,进而通过对社会上这类人的观察、体验、精心提炼,抓住他们的本质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能够成功塑造出“马大哈”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

诚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相声艺术塑造人物的根本在于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的相声也一定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当下相声创作和表演缺少对人物的塑造,鲜有“马大哈”“万能胶”“假行家”这类能让观众记得住的人物形象。为了相声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与繁荣,提醒广大相声艺术创作者和表演者,千万不要忽略塑造人物这一环。

(作者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社长)

来源: 中国作家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