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美育中考一定要学美术吗「美育纳入中考主要考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即将参加中考的高年级家长为此紧张,就连学龄前儿童家长都在考虑如何调整学习班计划。
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应该是根据特长选1-2项为主考项目。
但最终目的是回归美育的本质——审美和享受。与其抱着一种对立的心态、焦虑的状态,不如试着去接受它,与其烧钱报考自己引领孩子进入艺术之门。
相比较而言,美术还是比较容易进入的学科。但很多家长自己就有心理恐慌,带孩子看画展自己就看不懂。利用网络资源多欣赏名家名画?该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艺术是学习的吗?那不是靠天赋和金钱才实现的吗?......
寻常百姓家孩子要如何了解艺术?美育中考纳入中考,最焦虑的是从来没让孩子上美术、音乐课外班的普通家庭。这些艺术课在中国家长心中是“高端课程”,是把基础学科弄好有闲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和金钱,再去思考的课程。如今,要纳入中考,显学来不及,经济实力跟不上等等焦虑扑面而来。
无论此生是否与艺术结缘,都不妨碍我们享受艺术作品的丰盛给养,并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当然,接近任何一门领域,都应该适当的了解一些艺术史的基本概念,艺术家生平和表现手法,这些都是在信息时代信手拈来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非专业家长,网络上、书籍上的信息其实是够用的,但如何传授给孩子?引导孩子绝对是一门技术。
我是美术师范学校毕业,给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代过半年的美术课,自己的孩子又很喜欢画画。因为住在帝都,艺术资源丰富,我很早就带着他们去看画展,对孩子的艺术氛围熏陶和美术技巧培训是不在话下,但对于该如何给他们讲艺术作品,这一直是我的难题。
推荐一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书,作者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是法国艺术史学者,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同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看看国外的这些机构,就知道欣赏艺术并非中国家长想象的那么难以接近,专业性超强。
这本书里最经常的部分,是作者精心挑选莫奈、梵高、米开朗基罗、马奈等等29件风格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大作,由浅至深剖析作品,给不会讲艺术的家长做了很好的示范,我在读完之后,就打碎了一个固有观念:其实讲艺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家长理解“美育”的三个误区:1、学习艺术,就是为了成为艺术家?
不要梦想着给孩子讲讲艺术,就能让他们一下子成为有见地的艺术家或者发烧友。从长远来看,你的心态就会影响他们对艺术的态度。
一边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在享受乐趣之外,往小里说,是在培养对“审美”的素养,对衣物、家装、人群甚至学科、文化的一种开阔的审美意识。
往大里说,是在关注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艺术和文化不是“蛋糕上的樱桃”,而是面粉,没有面粉就没有蛋糕。
这也是美育纳入中考的初衷,并非让学业繁重的孩子再去报美术、音乐班级,而是从宏观角度调整当代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方向。我们见过太多孩子跟着父母一头扎进题海学术里,连触手可及的生活中的美都看不到,更别说有什么一抹阳光的温暖、一滴露珠的慨叹。
2、艺术是基础学科之外的贵族爱好?
家长们拒绝艺术学习首先觉得对高考成绩毫无帮助,另一方面认为艺术是贵族爱好,和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辈子不沾边,何必浪费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情?
如果家长能够改变这种局限思维可能对孩子开放欣赏艺术有很大帮助,首先艺术是立足与现实的,从史前时代的穴居人在墙壁上作画,到当代艺术家用可能手段作画,他们从没有离开过的主题都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和历史。
我们除了关注艺术的创作手段,更应该关注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这是欣赏艺术作品的起点。
就像看19世纪的画家透纳、莫奈和阿道夫· 冯· 门采尔的作品会发现有火车头和火车站一系列的主题作品
《圣·拉扎尔火车站》莫奈 1877年
莫奈一共画了七幅关于火车站组画,火车在莫奈时代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火车站的顶棚在当时可算是极具现代气息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画作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画风画派,也见证了物质美学,人与机械和谐共处的创作主题。我们就此可以从历史、技术、运动、地理、科学、艺术多个视角去认识人类发展的变更,这对于其它领域的学习也是息息相关的。
3、家长需要具备海量艺术知识,才能和孩子讲艺术?
我们带孩子去看画展经常力不从心,指望着孩子接受名家名作的艺术熏陶,实则自己就空空如也,所以去看画展之前先上网搜集一下海量知识,准备在画作前,对孩子的疑问大显身手。
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一幕:
面对17世纪荷兰静物画,画面上物品极为丰富:书、乐器、水果、轻微褶皱的桌布、质地上乘的挂帘,你打算先谈谈“虚空派画作”的起源和含义,在逐一解释一下每个物体的象征意义。
Pieter Claesz《Vanitas still life》
孩子上来就一句:“盘子好像要掉下来了”、“画面好乱啊”、“为什么不收拾一下桌面?”......诸如此类和艺术不搭边的疑问,于是,你很泄气,随他们去吧,我们家可能都不是学艺术的材料。
这个就错在家长的心态上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在品头论足是在发表见解,家长要做的,首先关注孩子们最先谈起的内容,这是孩子的情绪和关注点。
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问题给与生动的回应,而非填鸭式教育,生硬的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孩子。
保护好孩子的兴趣点和好奇心,这一点比僵硬的传授概念知识要重要的多。
首先肯定他们对画作的体验,然后借助体验填补知识空白,例如烦乱的桌面,就是表达作者的烦躁的心情,而盘子里东西要掉落,就是“坠落”的意向,是“虚空派画作”常用的词。
以梵高的《鸢尾花》为例,分年龄段为孩子引导艺术《鸢尾花》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很有名的一副作品,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当时梵高进了法国圣雷米的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画成,作品现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关于这个作品的背景文字以及艺术解析文字,我们在网站上很容易就搜索到,但字面意识与真正的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发育情况,
【5~7岁孩子】:
5-7岁孩子喜欢看大量的图画,他们有强大的视觉感知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他们的感知基础,引导绘画或者艺术形式。
鼓励他们自由地看并发表想法,孩子的洞察力一定超出了你的想象,只需要问“你看到了什么?”家长要有耐心做观众,听完琐碎的叙述,不可以打断,更不能否定,否则对话兴趣就会削弱,欣赏艺术的思维关闭,就会徒劳无功。
5-7岁孩子语言表达愿望强烈,我们在倾听同时,注意引导以下4个方面就可以了:
1、为什么会只有一朵白色?(主题与构图和色彩)
2、梵高很喜欢画花朵,并展示其它花朵相关作品(引导系列赏析作品)
3、为什么看不到花园其它的花?(简单讲解视角)
4、我们在公园或路旁看见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画下来?(与生活相联系)
【8~10岁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画作之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引导孩子想象画中的人是在做什么?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手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对比作者其它画作,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现实是人或物品对比,让孩子找到差别,大人懂得欣赏画家的技巧,孩子对作品的“精彩之处”也很敏感,“背离现实”的表达,让孩子脑洞大开,听听他们的见解。
最后再让孩子系统的了解作者的风格和意图,让他们更接近作者人物和风格。
1、对比鸢尾花图片,找到梵高的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创作手法)
2、梵高为什么画鸢尾花?(创作背景)
3、梵高的签名歪了,研究一下他的其它作品签名。(创作个性特点)
【11~13岁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聚焦一些画家的绘画技巧,比如莫奈是用颜色来表现形状的,霍普擅于在风景画中设置巧妙场景......尝试去理解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预先确定的真相,暗藏着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艺术的世界没有对错,但常常遭到误解和反对。梵高一生中只卖出一幅画,认为这并不妨碍他努力、捍卫自己的存在,表达内心的声音。
阅读画家的传记,了解所在背景环境和历史,历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才能更好的理解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正面临的问题和心态情绪。
写在最后1、鸢尾花的象征意义(主题暗示)
2、梵高的绘画符号的影响(绘画体系)
3、了解创作背后的细节,再看画作有新的感受(阅读传记)
美育进入中考的价值,就是提升审美的价值,美育育人。我认为考试内容侧重的是艺术素养测评,以素养为导向,有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归根结底,是要纠正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教育缺少的一部分,需要扶正方向。去砸钱报班绝不是目的,也别扭曲了教育方向。和孩子一起学习名家艺术作品赏析,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话题的机会。
给孩子讲艺术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信息获取一个手机就可以搞定。如果不参加考试,就果真不想与孩子探讨艺术了吗?审美真的不重要吗?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