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生命因梦想而精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8 15:01:34 来源:小丸子宁静致远乎

大家好,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生命因梦想而精彩教学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之后,在中考改革新政的背景下,以往通过技巧训练来“育分”的办法显然已行不通。教什么?怎么教?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

现代语文教育的魂魄应安在何处?早在九十年代,于漪老师就站在了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文”,“弘扬人文”并不意味着抛弃其“工具性”。从语文学科教育史来看,语文学科教育既有其本质的核心内容,又能随时代发展适应不同阶段人才选拔和培育的要求,体现出灵活性。其中的关键在于两者的统一,语文所教的绝不仅仅是冰冷的语言工具,它是有情和有义的,是有人文的。现下来看,语文核心素养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习惯、道德情操、思想文化、审美方式、国际融合的积淀与结晶,充分体现出认知构建、文化熏陶和生命自觉的现代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今年,当我再次翻开《于漪知行录》一书时,于漪老师透过字里行间传递出的育人智慧和人生哲思再一次感动了我。回想起之前有幸现场聆听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感慨于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且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敬佩于于漪老师呕心沥血、躬身垂范培育青年教师。记得于漪老师曾说过:尤其是文科教学,不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人生态度的判断。对孩子高度负责,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你就会想到许许多多新的问题,新的尝试。反思平时我的语文教学,也许更加注重语文学科认知构建价值和文化熏陶价值而忽视对于“生命自觉”价值的挖掘。

意外的质疑声引发的思索

统编教材六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女儿李星华为纪念父亲遇害16周年所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回忆了父亲被难的生命最后一段经历。课堂中当大家在分组分析父亲被捕前形象时,班上一个男生小罗突然提出:“李大钊早已收到张作霖要逮捕共产党的消息,本有机会离开,但他坚决留下赴死,如果撤退转移了不是能继续从事党的工作吗?”没想到“父亲是否该离开”成为了学生讨论的胶着点。学生的质疑——“他为何坚决留下赴死?”引发了我的思索。

也许近年来孩子轻生等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些年轻生命的陨落让教师和家长过于害怕谈论死亡的话题,以至于学生在消极暗示之下认为选择死亡都是错误、愚蠢的。而在许多文学作品的结局中却恰恰相反:主人公会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双双殉情而死,亦或是为了民族大义用鲜血唤醒民众而亡,看起来似乎确实难与实际的生命教育画上等号。在学生看来,像哈尔威船长这样一个英雄更是不应该选择死亡的,他的生命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功绩。可是,难道我们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活着”吗?

为什么英雄会选择赴死

是呀,为什么英雄最终会选择赴死呢?

其实生命形式背后的价值意义更值得教师为学生去诠释。生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正如课文中提到的“哪里有卑鄙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当我们尽心去读文章时,可以感受到之中涌现出一种美,那是一种悲壮的美,是一种掺着人性光华的美——李大钊是一个平凡慈爱的父亲,哈尔威船长是一名普通的船长;可当他们面对危难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对待事业怀有信念、忠贞不渝,他们做了一个普通人可以做却难以做到的事,所以他们是伟大的英雄。“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便是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一种美丽的诠释。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死亡,又如何能够理解生的意义呢?列夫托尔斯泰说:读书,一定要把人自己摆进去。那语文阅读中的生命教育能否让学生真正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吗?

英雄,让生命之花绽放

于是,我以类文本迭代重构单元教学资源,推荐学生拓展阅读从本年段统编教材中删调的经典书目篇章,重新整合优化了单元教学资源,旧知重构、浅文深挖。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篇精读精教的基础上,迭代补充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清贫》(表现共产党人方志敏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无畏的精神)、《百合花开》(讲述了一株百合花在恶劣的环境和外界的嘲讽中坚定自我,不断成长最后开出百合谷地的经过;而在世人的欣赏下它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功继续默默地开花。)将三篇文章用一节课做单元层进式阅读,比较不同情境下生命体的境界,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进行拓展,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沉思。通过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体会超越生命体本身的无限能力;通过方志敏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无畏的表现,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借由一株百合花的成长,感悟在逆境中坚强,在顺境中坚守的生存态度。同时让学生在综合学习活动中自由展示、充分表达,通过朗诵、歌唱、演绎等形式赞颂其中一种自己最为敬佩的生命形态。

通过类文本迭代重构单元教学资源的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于漪老师所说的语文学科“教文育人”和“树魂立根”的作用力,意识到语文学科在浸润生命教育,激发生命自觉的育人价值上具有独特优势。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架空的,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境去体验探索和沉思感悟。当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他们能更自觉自发地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当然,我们给予学生的生命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也应当扩展到所有生命体,更应该是种包括对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的全人教育。

正因语文学科承载着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格素养培育的重任,所以作为青年语文教师,理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责任,学习于漪老师勇立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潮头,借助学科优势,依托具体教学情境,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超越生命长度的局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不同形态、不同境界。相信当学生理解了生命价值的真谛之后,才会更加敬畏生命,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更加珍惜生命。

新时代的英雄,总是能以自身的生命价值点亮他人,正如于漪老师一样,以博大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在教书育人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激发生命自觉,去创造生命的绚烂。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