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中的美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音乐审美与审美性
1、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的概念
音乐审美是在感知、感受与创造音乐的时候所进行的审美活动,例如音乐审美创造、音乐审美欣赏等,这是从最直接的含义上说来明的。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诉诸于听觉,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或情感,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实践艺术。
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音乐审美的对象(审美客体)即音乐作品,通过组成音乐的各要素:复调、和声、旋律等的千变万化的运动,作用于人(审美主体)的听觉,并且向人的大脑传送,使之作出生理的反应;并在生理反应的基础上,迅速的引起心理反应。这些构成主体的心理结构要素的活动即为音乐审美的主要内容,其中尤其是以主体的情感活动为最重要的中心环节。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来,音乐审美也是“主体心理结构与客体动态的结构相互协调的双向活动”。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与审美客体的各种物理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的活动,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是以本身特有的美感魅力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又通过作用在人们心灵上的巨大精神力量,而显示出其特有的社会价值。人类社会的几千年文明史已经证明了音乐得以能够万古长青,正是因为其本体所蕴涵着的美感。但是,与所有艺术美都存在的价值规律一样,音乐也必须要进入到人的精神世界,这种美才会有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非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并没有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存在价值取决于人们对于音乐美的接受的能力与水平,这也就是说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仅检验并且决定了音乐艺术存在的价值与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是获取审美享受与精神升华的“必需品”。支撑这个庞大的意识形态的网络运转的核心力量正受制于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即人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所显示出的一种本质的力量,也是进行音乐审美的活动主要的前提与保证。
(2)音乐审美的特点与内容
音乐审美是在接受音乐时的一种体验,即“审美体验”,这就决定音乐之美需要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来发现,音乐审美也需要以音乐体验为伴。另一方面,音乐审美又受到人们的兴趣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即“审美兴趣”,这就需要在进行音乐审美之前首先要培养音乐的兴趣,以兴趣为引,以音乐为材,在聆听的过程中享受审美的体验。
音乐审美的特征首先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表现性与抒情性,音乐中的声音作为情感的载体,以其表现手法能直达人的心灵,融入人的情感,其次是其有着鲜明的韵律感与节奏感,节奏有着“音乐的生命”的称谓;韵律则为在节奏的基础之上的变化,给节奏贯穿所需要的情调,在音乐之中表现出的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使得音乐的节奏更具有鲜明性;其次是其流动性与过程性,音乐艺术之境界,是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一的展开的,而欣赏者们也正是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之中,逐步的获得更加深入的情感的体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可以从多个层次给人以多方面的审美体验,既可以有负向的厌恶体验为主的丑感,也可以有正向的喜爱和快乐体验为主的美感,有时还会有以恐惧和伤心为主的悲痛感等等。而在这多种类型的情感的体验之中,都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
对于音乐审美大致有以下三种主要类型:感性层面的审美,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理性层面的审美,而第三种类型才为音乐欣赏的最高层。从音乐审美中心理活动的过程来看,音乐审美的能力主要涵盖:音乐感觉、知觉能力;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有着完整的听觉能力。但若是将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则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准确的感知,若说“对牛弹琴”有些过分,那么“不会听的人听热闹,会听的人听门道”则生动揭示出了音乐感觉以及知觉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客观的存在。我们通常概括地称作为音乐感知的能力,严格地说,包容了对音乐感觉的能力与对音乐知觉的能力。前者主要涵盖对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乐音要素感觉的能力,而后者则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对各种音乐的主要要素的知觉的能力,如旋律感、和声感、节奏感、速度感、力度感等。当然,在感知音乐时,感觉与知觉是交织的在一起的,构成综合性的音乐听觉。
(3)音乐审美的意义
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理念,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得以丰富,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文雅与充满爱心,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该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音乐教育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精神体现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作为核心,使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感。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音乐的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且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理念之一,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之中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人格。音乐基础的知识与主要的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的体验之中。音乐的审美教育应从感性入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适当的教学策略,能够使音乐审美教育更好地得到落实。在音乐教学之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审美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传统的音乐课程观由于过分的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欠缺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音乐审美教育应将情感的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与高度来理解,不仅仅体现为学习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的热情,更体现为情感体验本身与丰富内心世界。
2、音乐审美性
音乐主要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卜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展示生活体验的一种表现性艺术,它具有主体性、情感性、形象性和审美性的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集中表现。我们一般说的音乐艺术的审美性,往往能充分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或者说音乐的艺术美作为对现实的表现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比现实与自然的美更加集中与典型,更能充分地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音乐艺术积淀着人类在漫长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经验所形成的审美态度、人生追求与心理定势.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体裁和艺术语言的运用等起向导作用。
音乐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个性特征,凝结在作品艺术风格上的,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品格。如巴赫追求自由和谐的美学理想与巴赫赋格的旋律,既有横的发展的充分自由,又有纵向结合的完美和谐的建筑美,完全体现了艺术家“想向世界展示一个新的、美丽的社会结构”的希望;门德尔松欣赏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情感与理智均衡统一的美学原则,亦使他的作品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幻想色彩、诗情画意,又有古典主义的理性光辉与完美形式。音乐艺术的审美性与音乐特殊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旋律、节奏、和声等。抒情表现性和韵律节奏性是音乐艺和审美性的最重要表现。小学音乐的教学应该重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便使学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性,真正的认识音乐这门艺术。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性
1、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当前,有两种典型的教学方式经常出现在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堂:一是老师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们听音乐;二是为了使同学们能用图画来形象的“说明”正在听的曲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画图画。应该说,老师们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前者是怕学生不能听“懂”而给以解释;后者则是企图让学生“抓住”转瞬即逝的音乐感觉而辅以画图,而且,这也能相当好地体现音乐教学中的综合原则与融合原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音乐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诠释,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现在的很多小学音乐课堂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使得课堂也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但在这种热热闹闹的课堂的背后,另外一种现象又不得不让人担忧,一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贯穿于教学环节,而且本末倒置的使游戏成了主角,而音乐则成为了配角,学生对于这种无拘无束并且没压力的学习的形式充满了兴趣,而真正的音乐却被忽视,并没有激起来他们多大的兴趣。这种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流失了美感,并并没真正的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2、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1)美国得力的应对措施
美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现实处境也是不容乐观的,但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的措施是得力而且富有创意的。而反观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有着国家的政策所支持,但教育的现实却又无法使音乐教育的处境与地位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然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咱是被动的接受这种现实,还是主动的应对挑战并有所作为,在这一方面,恐怕我们应该在美国同行那里获得些许启示。因为,音乐教育的处境,不仅仅关系到音乐的学科地位与我们音乐教师的自身的地位,更关系到了学生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与享受到音乐审美中愉悦与幸福感的权利。
(2)美国音乐教师辛苦但相当敬业与享受
正因为现在我国音乐学科的地位相比较而言较低,绝大多数从事音乐的老师们深感委屈,因为音乐教师工作的量大但回报小、生存的状态差。而这种心态,常常又会使得我们在工作上打折扣且享受不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在美国的小学,由于音乐教师的职位受到削减,工作量自然也会更加饱和。他们很敬业,一个方面是想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另一个方面也是评价机制存在,若课程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满意,那么随时都有被校长解聘的可能。但个人以为,热爱音乐教育这份工作,与学生分享那音乐带来的快乐,是美国小学音乐教师能够如此敬业的最重要的原因。
(3)美国音乐课程多样且技能突出
在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上,中美的差别明显。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设置的音乐课程作为普通的音乐课,而高中阶段新课改将音乐课设置成为了六个模块,其中的《音乐鉴赏》作为核心的模块。而在美国的小学音乐课程共分为三类,即《乐队》(或器乐课)、《普通音乐课》、《合唱队》(或声乐课),到了初中与高中阶段,除了这三类课程之外,还增设了专为有音乐专长与兴趣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深造的《音乐技能培训系列课程》。需说明的是,这里的乐队、合唱队,以及技能培训系列的课程,均隶属课堂教学的范畴,而并非我们所理解中的课外活动,它们面向全体的学生,并零门槛选修。
(4)美国音乐教学内容丰富但偏重流行音乐
对比中美的音乐教育,差别最大之处应该是教学的内容或者教材。在美国并没统一的音乐教科书,教学的内容完全由音乐教师自主的来组织,这使得每个学校的音乐教学的内容都不一样,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地位并不是很乐观,相当多学校不能开足音乐课,一些乡镇的小学甚至并没有开设音乐课。但不管课程开设情形如何,与学生对于音乐的需求及其期待相比,我们的音乐课堂实在是太是有限了。
三、加强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性的途径
1、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以一定的生理条件为基础,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的。它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最主要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其中,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1)强化审美听觉。音乐是依存于音响流动
而存在的,音乐美的感受只有通过听觉的渠道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的体验也只有在大量的音乐聆听中才能积累丰富,因此,必须坚持让小学生多聆听音乐。音乐课不宜变成“说课”,要少讲道理多听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验美感,掌握音乐美的规律,积累音乐审美经验。
(2)优化审美对象
在音乐教学中所聆听的音乐,都是属于审美对象。但是在浩瀚的音乐世界里,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状况是在所难免的,也就是说有相当多音乐不具有审美对象的品质,即使是音乐精品也还有难易深浅之分。因此,必须坚持审美标准,注意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与接受能力。
(3)激活审美心理
音乐教学本身所包容的审美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等在学习内容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这些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审美能量,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产生审美效应。否则,不发自内心的歌唱、不进入心灵的听音,是根本并没审美教育意义的。因此,必须要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审美心理,启发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激发出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旁观学习为参与性学习,这些活泼愉快的学习心态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4)开阔审美视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决不是孤立的音响运动形式,其本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与舞蹈、戏剧、美术、文学等姊妹艺术相互依存与借鉴,而且与其他学科也有很多联系。所以,我们必须要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要引导他们在课内外多欣赏一些其他艺术,能够全面地提高整体文化修养,这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决不是短期上几节音乐课就能够立竿见影的。只有坚持“以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并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就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
2、加强审美体验以寓学于乐
(1)积极创设出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
在课堂之中要积极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音质悦耳、清晰的音响能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且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之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以及乐器的摆放应当诱人遐想、富有新意并且有利于小组的交流和活动,挂图应当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的教学手段(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的相关的运用也都应努力的遵循创设审美气氛和情境的原则。
(2)精心选择出利于学生审美体验之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的内容是学生所获得音乐审美之体验的客观条件,所以选择具有着欣赏的价值,能够唤起来美感的乐曲与歌曲来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涵盖情境美、立意美、曲调美、音韵美、伴奏美、配器美等。音乐欣赏的教材要体现出经典性以及文献性,展示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出美的结晶。
(3)灵活运用利于学生审美体验之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来动人,以美来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①重视音乐的听觉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不仅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之举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其目的就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且发展学生对于音乐诸要素的敏锐精细的反应与感觉,引导学生喜欢上音乐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②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音乐被誉为是“人类感情的速记”,在教学之中,只有通过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以美感人和以美育人”的目的,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情感源自于兴趣,对于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才会乐此不疲,而在无数次的循环和反复的接触中,必然会产生出情感;兴趣又源自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们感受到整个过程都充满着乐趣,无数次的乐趣的积累之下,必定会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乐趣则产生于学生们在参与音乐活动时所体验到了的愉悦。因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个公式:愉悦——乐趣——兴趣——情感。愉悦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情感的体验才是真正的目的。
③引导想象,鼓励探索
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是听赏中的想象,它也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的丰富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勇于表述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自主地表现音乐尤其重要。例如,在教《洗衣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边唱“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哎罗哎罗哎罗哎,哎罗哎罗哎罗哎,哎罗哎罗哎~!”然后一边也做类似洗衣服的动作,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审美的乐趣。
④创设情境,注重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例如,在教《找朋友》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唱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同伴,结合歌词来“敬礼”、“握手”等,注重过程,加深审美体验。
结语
音乐艺术无论有多么的博大精深、空灵玄妙,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我们必须掌握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主要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各个不同的音乐教学领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来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与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与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与人格塑造。总之,音乐审美教育以其独有的方式,走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并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谐的文明世界的使者。
参考文献
[1]尹正文,尹成君.谈音乐教育的审美.中国音乐教育,2006,(12)
[2]段文辉.审美——音乐教育的核心.中国音乐教育,2006,(06)
[3]胡以芳.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国音乐教育,2006,(11)
[4]胡自强.浅议中西音乐审美教育之差异.甘肃教育,2006,(24)
[5]魏芹.浅谈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学理论研究体系.科教文汇(上旬刊),2006,(05)
[6]郭声健.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给我们的反思.郭声健艺术教育网:https://aa.sbvv.cn/
[7]彭丹青.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男生女生(文摘版),2006,(02)
[8]雷默.卷首.中国音乐教育,2006,(02)
[9]姚宇化.音乐教材的转变——谈《课标》实施前后的音乐教材.中国音乐教育,2006,(06)
[10]谢嘉幸.走进音乐——构建你的音乐生活.小演奏家,2006,(01)
[11]黄李娜.音乐学学科再划分.科教文汇(上旬刊),2006,(12)
[12]汤晓霞.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04期
[13]郭鹏.音乐新课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中国音乐教育,2006,(09)
[14]周静.音乐欣赏与技能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关系(续).小演奏家,2006,(09)
[15]CHINAMUSICEDUCATION论坛内容
[16]埃·奥·卜劳恩.音乐的作用.世界小学生文摘,2006,(04)
[17]周静.音乐欣赏与技能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关系(续).小演奏家,2006,(09)
[18]葛雪松,吕茵.论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12)
[19]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小演奏家,2006,(10)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陈文红教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寸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