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几十万的玩偶「古董人偶全款多少钱」

时间:2023-01-20 12:21:37 来源:环球网

大家好,几十万的玩偶「古董人偶全款多少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7万元一幅画、50万元一个人偶娃娃……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如此高价格的“定制产品”,已成一些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争相追逐的对象。

记者调查发现,在年轻人中风靡的“设圈”“绘圈”“娃圈”,“名人效应”“逐利冲动”和“饥饿营销”等套路交织,天价商品吸引了一些人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

“设圈”买画6个月花掉70万元

为了塑造自己构思的虚拟人物“完美形象”,花大价钱追逐定制人物卡通画、人偶娃娃……混迹“设圈”,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新鲜时尚。

记者了解到,“设”指设定、人物形象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设定画人物图像等。“‘设圈’的人会将自己想象、创造的虚拟人物当成孩子一样养成,叫作‘养娃’。一些买家还会精心打造‘娃’的角色、性格、世界观。”12岁的动漫爱好者司璇说。

一位“绘圈”爱好者介绍,圈里买家大多是低龄群体,卖家多是绘画师,画作则是类似人物杂志封面的卡通平面图。买家和卖家可以通过米画师、半次元等App进行对接,具体买卖规则以协商结果为准。在“绘圈”,一幅画几百元上千元,而“顶级画师”的画作价格可达数万元。

此外,定制黏土娃娃、棉花娃娃、球形关节人偶等,也备受年轻人追捧。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看到,坐拥上百万粉丝的博主不断更新内容介绍“养娃”知识,娃娃素体、眼片、拉环、假发、衣服、鞋子、家具等商品均价格不菲。

追捧之下,巨额消费花样繁多。今年4月,一位13岁女孩以最高7万元的单价在“设圈”买画,6个月内共花费70万元,后被家长要求与卖家撤销交易,此事在网络引发热议。这些高价画,是“不能商用不能传播,只能自己欣赏”的“二次元”画作。此外,由某位“大神”制作的成品娃娃,在某平台起拍价原为1000元,出价的次数高达200多次,最后被拍到50多万元成交,令人咋舌。

能巨额消费的买家毕竟是少数,“顶级画手”们也开始瞄准中低消费能力的买家,推出“巨人车”约稿。

“‘巨人车’相当于‘众筹集资’,就是几十、几百人费用均摊,一起购买,使用权共享。”一位买家介绍,“巨人车”多了,有些画手就要求约稿加钱,比如10人加50%,20人2倍,30人3倍等,最后,一幅画作成交额也可多达数万元。

“造梦”空间正在变味

“‘养娃’入门最开始也就是几百块,但随着各类卖家、博主的助推,价格一再上涨,尤其是那些高级定制的妆容、服饰,不断拉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16岁的“娃圈”爱好者关关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爱好者直言,“在圈子久了就会发现,圈子商业化趋势严重,‘造梦’已经成为一件‘奢侈品’。在圈内,最厉害的那些画手和最有钱的一批金主不断推高价格,普通人只能被裹挟着随波逐流。”

在各种“圈”,一些作品的制作水准饱受质疑。

“不管是‘绘圈’还是‘娃圈’,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创作,对作画能力的要求并不高,有的还会用现成的素材拼凑。”创作者何烨说,“‘绘圈’流行清一色的萌妹子大头外加浮夸的装饰,只要堆砌大量可爱的元素,营造超级头包脸的精致小头,再加上可爱呆萌的表情,就可以精准狙击‘金主’。”

一些“大神”级别的画师,其多幅作品内容、风格高度相似。某种风格卖出了好价钱,立马就有别的画师效仿,抄袭行为也层出不穷。

“哄抬价格”也是惯用的营销手段。“只要某一幅作品火了,画师的身价就会急剧上涨。一些画师会利用营销号、水军的宣传炒作,再以‘天价’虚假拍卖,从此跻身‘热门’行列。”一位业界人士说。

有爱好者透露,由于“约稿”“定制”大多没有正规交易合同,定价随意,售后难以保证,纠纷不断。部分画师“恶意拖稿”,甚至偷税漏税也比较普遍。

是否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

有专家分析,“设圈”定制商品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很多漫画人物、玩偶能满足一些心智尚不成熟、涉世不深的孩子的“心理投射”。他们希望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能实现的情感、冲动、愿望,“投射”在其他的东西上,并在小众世界里找到有共同爱好的圈内玩家,获得心理满足、炫耀的社交体验。

“艺术品市场充斥着艺术价值难以鉴别、炒作、哄抬价格等乱象。‘绘圈’‘娃圈’受众人群更低龄化,交易规则更随意,交易合法性、是否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所得是否依法纳税等问题更值得警惕。”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说。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指出,“设圈”中的名人效应、商家逐利原则再加上产出不高的“饥饿营销”,在未成年人中营造出“拜金”“奢靡”氛围,让不少还未具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深陷其中。这不能理解为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个体交易行为,亟待教育引导年轻人、未成年人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朱国玮建议,受年轻人追捧的“二次元”世界,也不是灰色商业交易行为的“法外之地”,同样也应遵循现实交易法则。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一方面研究此类行为交易的特征,出台规范细则,保障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也应当对类似商品定价有更多指导和监管,设置未成年人交易金额门槛等。如果发生未成年人大额非理性消费案件,商家应开通投诉渠道并撤销交易或退款。(未成年人受访对象为化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