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文艺片如何发展「经典电影的重拍是电影业繁荣的体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电影环境以商业片为主,电影院在排片上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虽然一部文艺片既有口碑又有奖项,但却无人问津。影院因为考虑经济效益是不会给它留情面的。“影院一日游”大多体现的都是文艺片的窘迫现状。
文艺片通常会选择在春节档之后上映。这个时候的观众进入了消费的疲软期。大片的片方往往在这个档期也不再排片。
美国的大片往往是在五月之后上映。正好这个时机给那些中小成本的文艺片提供了机会。毕竟一天全国也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票房,还是可以分到一杯羹的。而其他的时间文艺片出现的机会显然很渺茫。
其实拍文艺片的导演期望值并不高。有个适当的时间能让观众正常看到影片就行。但这个适当的时间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在当下商业片极为为浓重的电影环境里并不简单。
你很难达到换一种思维方式,向一部文艺片逼问票房。这本身是否就是一种谬误?中国电影没有票房不行,但光追求票房没有艺术片,没有思想的电影也是不行的。
艺术片到底该在什么场合,什么平台播放,以及让观众看到也是个问题。我觉得盲目的进入院线可能会打败仗。
文艺片如何实现“华丽转身”。事实上文艺片和商业片的概念在今天已经非常的模糊。在好莱坞很多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片子都是文艺与商业兼得。
国内许多导演也不建议用商业和文艺来划分电影类型。如果非要为文艺片指一条出路的话,像《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片子也是不错的。
虽然这类影片在内核里是导演个人风格的诉求,但无论演员阵容,投资途径还是宣传手段都严格按照商业大片的规律来运作,这无疑是文艺片兼具商业片的最为成功的途径。
国产电影不缺国际奖项,很多导演都是通过风格独特的文艺片,先争取政府和电影基金会赞助的启动资金,再加上国际各种电影节的剧本获奖或影片获奖积累一些人气,然后再自己去拉一些社会和品牌赞助,靠这些不多的资金拿出处女作,转而争取到影坛的重视到观众的熟知。国外的许多大导演都是走的这条路。
然而像张元、贾樟柯这些在国外屡屡获奖的导演并没有拍出几部国际口碑和国内票房双丰收的电影。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不买账。因为现在都是快餐文化。观众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娱乐,为了玩儿不会静下心来欣赏文艺片的。
北京文艺片爱好者都会提到一个地方,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内地最为成功,也几乎是唯一的,艺术院线品牌。该影城除了竭力从世界各地收集高质量电影呈现于观众眼前。对于不能进院线的艺术片,被商业片挤出的艺术片,以及经典老艺术片进行放映。
国内许多的导演。对于建立艺术院线也非常感兴趣。但这不是一个按正常的投资回报计算的,它更多的是出于对自我的兴趣。
目前我国院线总体做的比较简单,缺乏艺术院线的氛围。还处在很商业的状态,但未来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希望未来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进电影院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