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川大博物馆群何时完工「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六月毕业季,川大望江校区博物馆也要“毕业”了。
105岁高龄的川大博物馆,经历过多次的搬迁,今年九月起即将闭馆整修,整修时间大约要2-3年。
听到即将闭馆的消息,我们决定趁着它还没有正式“毕业”,而且最近还有新展,去打探一圈。
像是它的毕业论文,新展的名字一听就非常学院派:重帘——古代绘画刺绣互文展。
“重帘”还是比较好理解,层层帘幕的意思,因为展品里有为数众多的画轴,和层层叠叠的绣片;但是能选择“重帘”这个词,也真是不简单。
川大博物馆馆藏的大量蜀绣珍品
那么这个“互文”又是个什么意思?就是我们高中语文里学的,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那个“互文”吗?
为了理解什么是“互文”,我们先来看一个作品,《正面折叠1》:
《正面折叠1》,黄樱樱,数码绘画微喷,2019.05
画家是一位女性,画的显然是一位正在抽烟斗的大鼻子胖绅士。但这位带着西洋插画特点的绅士,却是作者用数码微喷的方式“画”在宣纸上的,再看它的右上角,居然还有小楷落款。
落款上的字,明明白白写的是“济南李清照荼蘼春去图”,内容也在比较典型的仕女图范畴,无非是悲春思远美人怀伤。
李清照,和这位抽烟斗的西洋绅士,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好在就在展厅里,离这位绅士不远处,有另外一幅构图上几乎一模一样的挂轴。上有一位古典美人,她眉清目秀,云鬓蓬松,执花轻嗅;某些神情有点像蒙娜·丽莎。
(清)仿元人李清照荼蘼春去图
这幅仕女图,是一个清代人临摹元代人画的李清照;有趣的是,再看落款会发现,这个元代人也不是原创,这幅画的原作者是一个宋代人。
所以,川大博物馆馆藏的这幅清代人临摹的《仿元人李清照荼蘼春去图》,是对元代人临摹的宋代原画的临摹。虽然听着像小编临时凑出来的绕口令,但没办法,事实就是这么的绕。
《正面折叠1》与《仿元人李清照荼蘼春去图》
两幅画的背后,《荼蘼春去图》所展示的是一位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正面折叠1》,则是一位女性艺术家,以同样的视角关注到的男性。
这是这次“互文展”的一组典型作品——这个作品不只是《正面折叠1》,也不只是《荼蘼春去图》,而是要通过这两个作品,通过两个作品之间的关系,来完成整个作品。
上:蜀绣百子图白三纺缎绣边,清;下:现代艺术家以蜀绣百子图为灵感创作的百子图扇面
现在我们发现,这场展览的“互文”,并不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互文”;实际上,它是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观念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是上世纪60年代,由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首先提出来的概念,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从“互文展”现场展出的藏品中,我们会发现古代男性艺术家常作仕女图,而女性艺术家极少以女性自身为对象,多涉猎草虫自然
如果了解了一点这个有些“超纲”的概念,那么这次展览中,可能会变得更好理解:
以《正面折叠1》和《荼蘼春去图》的关系为例,我们会看整个“互文展”展厅,其实处处都充满了这种吸收、转换,或者是致敬、戏仿的关联;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处处都在“玩梗”。
(清)郎世宁《谢安春园围棋图》
《正面折叠》系列是由一位女性艺术家,以川大博物馆馆藏的几幅由古代男性画家绘制的仕女图为灵感,以漫画的笔法创作的。
《折叠1》是对《荼蘼春去图》的转换。《折叠2》是戏仿的博物馆的《春凤来仪图》;在云端的这位仙子,被艺术家换成了她的丈夫的形象。参观的时候听到旁边的观众说,这人难道不是孟非吗?
左:《正面折叠2》;右:《春凤来仪图》
而《折叠3》则是对《美人阑干图》的透视:我们要透过《阑干图》的背面才能看到《折叠3》的这位绅士。
甚至,如果我们细看的话,《阑干图》上的题字,在《折叠3》上都是透视的。
左:《折叠3》;右《美人阑干图》
在这些玩梗的作品中,有一件格外有存在感。它被装置在两个小展厅的过道上,所以在展厅里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冷不丁看到还挺吓人的。
这是一件装置作品,围起来的白色布帘上,通过投影投射出许多女性的眼睛。
掀开围帘,中间有一个透明的亚克力箱子,箱子装有半缸水,水底浸泡着一张明信片大小的画,这张小画是川大博物馆馆藏作品《玄宗蝶幸图》的复制品。
上:装置作品《她者的凝视》;下:(清)余集《玄宗蝶幸图》
传说中唐玄宗为了决定留宿哪一位妃子处,他会追着一只蝴蝶,蝴蝶落在谁的门前,当晚便宿在该处;这是“蝶幸”的来历。
这件作品叫《她者的凝视》。投射在白色布帘上女性的眼睛,凝视着水中小画的中心人物唐玄宗李隆基。通过这种隔空的凝视,女性不再只是男人随机挑选的“物”,她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呈现和表达。
虽然“互文性”是一个现代的西方概念,但在场馆里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人“玩梗”早就玩得飞起。
书画厅里有一幅扇面,正面是美人游园,背面却是白骨骷髅。《红楼梦》里,“风月宝鉴”照见的红粉与骷髅,在清代人那里得到了即刻的响应。
除了“互文”新展,即将“毕业”的川大博物馆还有许多馆藏珍品值得一看。
博物馆“官宣”的一件“镇馆之宝”,是一顶清末民初的八抬大花轿。这顶花轿来自清末成都上草市街的轿行“鸿发号”,相当于是现在的婚庆公司,向要办婚礼的家庭出租花轿和轿夫。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的清末民初轿行八抬大花轿
木质的轿身有230多斤重,上面布满各种雕花和描金彩绘。迎亲队伍的仪仗在前、花轿在中、嫁妆在后。
这顶花轿上的轿顶很可爱,上面有70多把木刻的小火焰,中心镶嵌着小圆镜子,在灯下熠熠生光。
花轿的轿帘是蜀绣绣品,两侧的轿窗特别吸睛,是覆瓦状的玻璃画,内容取自川剧传统曲目。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这尊高1.98米的唐代断臂菩萨立像。这是时任博物馆工作人员、考古学家成恩元在1947年,发掘邛崃龙兴寺唐代遗址时收集而来的。
实际上,川大博物馆在葛维汉、郑德坤等历任馆长的带领下,参与过广汉、四川部分汉墓、唐宋陶窑、唐墓、王建永陵及文庙旧址的发掘;1931年至1934年对广汉三星堆的科学考古,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
尽管双臂散佚,被不少人称作“东方的维纳斯”,菩萨立像却面容端庄、服饰华丽,宝冠、发髻、璎珞、衣纹看起来也十分细腻。
现场如果遇到了讲解员,她/他很可能会解说由于唐代的世俗化和审美倾向影响,菩萨显得胖胖的,有双下巴。
我非常喜欢博物馆的一扇冰裂纹圆光瑞兽人物图窗格。这扇窗格由不规则的斜条拼成,每一条上都点缀了一组红梅和绿叶,十分雅致;窗格的中心有圆形的雕花图,是“独占鳌头”的主题。
这对蜀绣白缎彩帨[shuì]也是“独占鳌头”:身着红色官服的新科状元站在鳌头上,他的身后升起一道祥云,云上有彩亭,彩亭顶端立着一只仙鹤。
(清)蜀绣独占鳌头图白缎彩帨
彩帨是古人的一种服饰佩件,川大博物馆还有许多。其他的玩件,比如各种形状的扇子、香囊、扇插、鼻烟壶都不在少数。
(清)蜀绣仕女八骏马图红花湖绉百褶裙,这个百褶裙美得叫人想哭,放到现在6·18,估计会秒断货
但下面这个是我第一次见到:
这是个扁椭圆形的物件,上面有金线绣的寿字纹;问过身边的小伙伴,大家的答案千奇百怪,装鼻烟壶的、腰带扣、挠痒痒的答案都出来了,其实它是一个眼镜盒。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提到,这种文人用的腰圆形眼镜盒,多是在清代嘉庆、道光之后才佩戴上身的。
还有一组草虫图册,博物馆的说明非常低调,就写了个“柳隐 草丛图册页(明)”;如果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柳如是”,会不会就被关注到了呢?
紫菀、蚕、西番莲、秋海棠……十张小画很有韵味,选择的对象也不俗气,传说中的柳如是的才气,真的并不一般。
实际上,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里,那是牛津大学于1683年建成开放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川大博物馆也的确是充满了“学院气息”,它的第一件藏品是川大的校钟;现在就在博物馆一楼进门对面的大玻璃罩内。
校钟旁的走廊上不仅有学校和机构的老标牌,还有许多与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博物馆有密切关联的人的名片,点大图膜拜大神↓
从1914年美国学者戴谦和(D.S.Dye)为当时的华西协和大学筹建博物馆算起,105岁的它是我国西南建立最早的博物馆。
105年来,川大博物馆藏品早已享有盛誉——现有文物5.3万余套,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
川大博物馆里有神农车马出行图、舞乐画像砖、宴饮画像砖等汉代画像砖: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的汉代西王母画像砖、日神画像砖和月神画像砖
川大博物馆有唐代的出土佛像:
川大博物馆还有猫,爱猫人士可以尝试去博物馆找猫的乐趣;但是注意,博物馆的猫虽然可爱,但却不能撸哦。
太多馆藏珍品介绍不过来,值得大家在闭馆维修之前去打卡。川大博物馆现在有十个展馆开放,而博物馆下午5点闭馆,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入场,所以请预留足够的时间。
从2005年开始,川大博物新馆已经在锦江边守望多年;在这漫长的毕业季过后,我们大概可以期待一个更为成熟,携带新知归来的川大博物馆吧。
四川大学博物馆
周一至周五9:00-17:00;每周五面向大、中、小学生团体免费开放,需提前预约
武侯区望江路1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门外)
四川大学师生、校友免费参观;
校外人士30元/人,外校学生10元/人
(记得带学生证哦)
预约电话:028-85412451
— THE END —
编辑、摄影:慕树 设计:陈霜奕
免责申明: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领取稿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