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八佰》票房破千万「电影误杀票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 l 文七君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推迟了整整一年又一个月,原定档2019年7月5日的《八佰》,终于在今年8月21日上映。
作为院线重启后首部国产大片,《八佰》可谓集万众期待于一身。
8月14日点映后,影片累计获得2.33亿元点映票房,创中国影史纪录,豆瓣评分8.3。
8月24日,正式上映刚四天,影片票房就已突破10亿,猫眼专业版预测的最终票房已逼近27亿。
毋庸置疑,《八佰》已然扛起中国电影行业重启的救市大旗。
《八佰》的故事,聚焦在抗日时期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1937年10月,正是淞沪会战的尾声,国军撤离上海,只留下一支部队与日军做最后的抵抗,以引起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
这支部队,就是影片里的“八佰壮士”所在营。八佰壮士对战数万日军,激战4天4夜,殊死相抗,抵挡住了日军多轮疯狂的进攻。
周末我去看了电影。观影途中,强烈的民族屈辱感和自豪感交织在一起,令我数度哽咽。
电影里每一位视死如归的战士,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值得我辈铭记的名字。
这些值得铭记的名字里,有一位格外闪亮——他就是八佰壮士的首领谢晋元。
电影中,他一力撑起团魂,是八佰壮士的主心骨。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知的“八佰壮士”。
电影外,真实的历史里,谢晋元及八佰壮士的遭遇,远比电影中还要惨烈许多。
战争之际,他们4天4夜殊死反抗,向死而生。战争之外,他们遭遇了长达4年的拘禁,身辱而不屈,不卑不亢。
简简单单的几个“不”字,在战争年代的敌后孤岛,浸透了血泪辛酸。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打了四年的仗,我开始认同一个奇怪的理,战场是仁慈的,非生即死。人世间则残酷,它为你准备的东西叫做‘没数’。”
这段话,用来形容谢晋元及八佰壮士,再合适不过。
战场上的一腔血勇固然壮烈无比,但所有人都知道确定的结局,非死即生。
战场之下,长达4年“没数”的人间炼狱,刀俎时刻架在脖子上,却没有人知道何时是结局。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不屈的精神,所传达出来的光芒,一点都不比影片来得逊色。
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国军大场失守,蒋介石决定撤出大部分军队。为掩护十万大军西撤,统帅部命令88师选派一支队伍据守四行仓库。
当时九国公约签字国本将于11月6日召开会议,国民党政府希望驻军坚守战役,以生命为代价,向世界表明中国抗日的坚决态度,以此赢得国际支持。
既如此,自然需要一位坚定果敢、矢志殉国的将领。
88师师长孙元良左右掂量,思虑再三,最终选中了谢晋元。
谢晋元何许人也?
1936年初,谢晋元参加了打响淞沪会战第一枪的八字桥战斗。之后又驻防闸北火车站,与日军激战两个多月。
为了专心杀敌,他把已经怀孕的妻子凌维诚送回了广东老家。
他说:“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之素志也。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
孙元良要的,就是这样的将领。
果不其然,谢晋元一接到师长手令,即写下一句话: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
进驻仓库后,他立即要求全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在四行仓库,他每天早晚都会从一楼到顶楼巡视一圈,每个岗位逐个看。当时很多士兵都不知道怎么作战,他一个个教怎么打机枪、怎么投弹。
虽说他是统领,但事实上,机枪手、投弹手、班长、排长、连长都是他一个人。
他还命令各连清点人数,造好名册,以便牺牲后按名册上报,优抚家属。
他说:“这不是四行仓库,是我们的最后阵地,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群情激昂,八佰壮士们在四行仓库写下了298封遗书。
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封家书,也是他们最后一封家书。
“死是一定要死的,不过死我一个时,要换日本兵廿几条命。妻:别再想我回来,也别想我一个全尸。是我剪断我自己生命的线,你收起你的泪珠。永别了。”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玉芝吾妻爱鉴,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侮辱!”
“娘,孩儿不孝了!”
字字句句里,都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当时,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持有精良机械的日军,拥有海陆空三维一体的现代化军事力量。
而四行仓库以南以东,是扛枪的租界士兵,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严禁中日军人进入。
从四行仓库往北看,是战场。硝烟弥漫,山河破碎,一团漆黑。
往南看,是租界。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景象。
四行仓库早已成为一个孤岛,一个残酷的斗兽场。而进入四行仓库的军士,也就成了其中的孤军困兽。
日军向外界扬言“三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想摧垮我军斗志。公租界英军从27日开始就多次劝谢晋元退入租界,并承诺保证人身安全。
谢晋元坚决拒绝了。
他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
这场战役在外界很多人看来,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表演和笑话。
但是,谢晋元看得深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守住四行仓库,上海就没有沦陷。
他们坚守在这里,不仅是要保卫疆土,还要让身后四万万中国人看到,要全世界看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人绝不退缩。
在这场向全世界全程直播的战役里,八佰壮士与日军激战了四天四夜。
观此一战,何香凝感叹道:“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觉醒的种子开始撒向上海各个角落。
各界人士自发组织起来,向八佰壮士捐赠了大批物资。妓女掏钱支援,青帮重金求勇士过桥运送物资,赌场大姐捐出了军旗,戏班子也擂起鼓来为八佰壮士助威。
这里必须一提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佰壮士”,其实只有420人。为迷惑敌人,壮我军士气,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报称800人,这才有了“八佰壮士”。
八佰壮士并不是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他们有老有少,有散兵游勇,多是“歪瓜裂枣”。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谢晋元的带领下,驻守仓库弹丸之地,苦战四昼夜,毙敌百余人。
攻不下来的日军懊恼不已,决定对四行仓库进行重炮攻击。为免危及租界各国侨民,国际上要求国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
10月30日,谢晋元接到蒋介石命令“珍重退入租界”。他不肯退守,要求与仓库共存亡。蒋介石再三电令,谢晋元才挥泪执行。
当晚,八佰壮士在枪林弹雨中,撤入租界。谢晋元最后一个撤离,泪流满面。
上海沦陷。
四行仓库四天四夜残酷的战争直播,在国际社会的镜头里,至此已经结束了。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看不到的镜头里,撤退才是八佰壮士更残酷的开始。
八佰壮士撤入租界时,剩余358人。
按照与租界的约定,他们将经由租界,奔赴南京抗日战场。
不想租界迫于日方压力,临时改变了承诺。租界不敢放走孤军,也不敢杀了孤军,只好将他们圈禁起来。
一进入租界,八佰壮士就失去了人身自由。
租界为孤军准备的牢房,是一片堆垃圾、扔死婴的荒地,四周拉着铁丝网,有白俄的兵把守,还有两座哨楼。驻地潮湿,缺衣少食,孤军们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还要遭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圈禁期间,为了让谢晋元和八佰壮士屈服,租界多次借故挑衅,常常对将士们施以暴力。
此外,外界诟病声四起,这些为了大局而屈辱退守的将士,被质疑“藉租界的庇护以保生命”。
真是外有质疑,内有凌辱。
1938年年中,谢晋元在孤军营里发表了公开演讲,自证清白:
“如我等之撤退,则情势特殊,稽诸古今,并无前例,更绝不能视同俘虏。我等困守于闸北四行仓库四日夜,击退敌军六次进攻。弹药的消耗不及十分之一,至于给养,虽坚守三年亦无绝粮之虞。
事实如此,不能武断加以‘溃退租界,以保生命’的侮辱言词,其理甚明。
‘藉租界的庇护以保生命’,我等绝未作此想。
似此四百余之我等孤军,实沧海之一粟耳,何惜牺牲!”
从入租界起,谢晋元几乎每天都在为恢复自由重返部队而努力。他不断向租界工部局申诉,没人理他。他登报请求国际声援,申诉无果。
他给蒋介石写信求助,蒋回电:“尚望忍受一切艰苦,以维国家荣誉。”
尽管他无限渴望自由,但是为抗战大局,他选择了忍辱负重。
这一忍,就是4年。
但他们没有屈服倒下。
即使失去了武器,谢晋元还是坚持每日带着将士们准时操练,整肃军容,令各方势力忌惮万分。
工部局怕激怒日本军,不让谢晋元举行升旗仪式,他就带领大家办起了“精神升旗仪式”,出操前对不存在的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振奋士气。
在外界支持下,他还组织办起了学校,语数外史地、音乐、体育无一不教,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他还号召将士自己生产、学驾驶、学会计,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待抗战结束可以顺利回归社会。
他们办起了工厂,自己生产袜子、肥皂、木器、藤器,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
即使在孤军营失去了人身自由,谢晋元和将士们却保持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后,上海伪政府一度想劝降谢晋元。
让他这样的英雄当汉奸,当是汪伪政权的一大“美谈”,但都遭到谢晋元严辞拒绝。
谢晋元也许早已料到自己必将激怒汪伪政府,所以提早写下了一封遗嘱:“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
他猜的没错。
汪伪政府已经暗中收买了几个兵痞,准备刺杀谢晋元。
1941年4月24日早上5点,谢晋元被四个士兵刺杀,当场身亡,终年37岁。
消息传出,上海市民悲恸不已。
当时上海早已沦为日本人的地盘,人人生命岌岌可危。但仍旧有25万人涌进孤军军营,为谢晋元送葬。
有些人死了,是为了他人活着。
有些人倒下去,是为了他人站起来。
有些人沉于永夜,是为了他人在黎明觉醒。
谢晋元做到了。
事情发展至此,八佰壮士的结局到此结束了吗?
不,现实的世界有时比电影演得还残酷,比戏剧还要戏剧。
更残酷的,还在后头。
谢晋元被刺杀8个月后,日军占领租界。国民政府终于密令孤军突围,然而为时已晚。在租界的密切监视下,孤军突围计划告吹,全部被俘。
现在的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里,背景音乐是《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歌词里唱道:
“我的团长倒在租界的操场旁
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
他和他的提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这是被无限诗意化后的将士命运。
真实的现实里,许多人死于疾病和繁重的劳役。
因为孤军多次奋力反抗日军,日军只能分散他们的力量,有的押去南京老虎桥监狱、孝陵卫、杭州、安徽裕溪口,有的押去了南洋群岛和新几内亚。
在南洋,他们被逼砍树、打石头、烧石灰、运煤,日军稍不如意就鞭抽拳打。如果反抗,就要被刺刀刺死。
在新几内亚,50名孤军里,病死、饿死、被打死的共有14人。最终抗战胜利时,只有36人活着回到了祖国。
还有一些八佰壮士,被日军抓去做了人体细菌试验。
抗战胜利后,从全国各地回到上海的幸存者,只有一百多人。有些人的身躯,永远留在了地球的另一端。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当时孤军被俘时,汪伪政府曾派人送来一份选择:
“是加入伪政府和平军吃香喝辣,还是去做暗无天日的苦工?”
面对日本人,所有孤军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还有后话。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各区的孤军士兵有五六十人。他们生活工作大多没着落,个个处境艰难。
他们曾试图接管黄浦江上的大达码头,去做扛棒工。但很快就有警察来干预。
他们还想从外滩到静安寺开一条公交线路,公交车已经找好了,但通车第一天就来了几名警察。两名警察拦在车前,骂不还口地站着,车子根本开不出去,只好作罢。
孤军们为何这么走投无路?
这是有原因的。
国民政府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打内战。他们曾召开老兵茶话会,动员孤军士兵返回部队,承诺哪怕是普通小兵,都给安排排长职务,但这些士兵没有一个答应如此的“优待政策”。
他们说:八年来我们吃了那么多苦,打日本人是义不容辞的,但是打自己人我们不愿意。
在国民政府看来,你们敬酒不吃吃罚酒,那我完全不管你们了!
在这些孤军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叫做“脊梁”的东西。
尽管举步维艰,他们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尊严与血性,从未放弃过。
1937年,日军打响侵华战争第一枪时,曾扬言三日内踏平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
按照他们当时的军备实力,这并非妄言。
光是1937年这一年,他们就生产了1580架飞机,300辆坦克,744门大炮。而中国几乎什么重型机械都没有,与日军兵力的差距,说是天上地下一点也不夸张。
正是在这样悬殊的情况下,以谢晋元为代表的八佰壮士的坚守与与不屈,才更令人动容。
毛泽东曾盛赞谢晋元与八佰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号召将他们的事迹“向前线后方,国内国外广为传播”。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战士们视死如归地保卫家国,在敌寇面前永不屈服。而谢晋元们的坚守,也不仅在于“丈夫许国,实为幸事”。
更在于,它像一声号角,唤醒了苏州河对岸的人们。
中国有千千万万的谢晋元在前线,有千千万万的八佰壮士在坚守阵地。
就像电影最后所拍的那个镜头一样,租界内无数曾经冷眼相看的民众,在亲眼目睹一场场激战后,每一个都热泪盈眶激愤难平。他们在铁网之后,纷纷向对面奔过来的孤军将士伸出了双手。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
要胜利,靠的从来都不是困守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而是身后的四万万中华儿女。
八百壮士的事迹,不是典型的“不成功便成仁”的英雄故事。
身在其中,不知家将如何,国将如何,天下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
这是一场有观众的败仗,却更是一场人心的胜利。
鲁迅先生曾在《墓碣文》中写过一段话: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面对人生的无数“没数”,就像毛泽东曾经说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回到影片《八佰》中来,为何不是“八百”,而多一个“人”?
我想,因为八佰壮士背后的精神,是每个活生生的人。
农民、青楼、学生、戏子、马仔、教授、将士、军官、观众……
他们有的暴躁胆小,有的愚蠢无知,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但他们在战争来临时,都是保卫家国的英雄。
从棋子成为旗帜,八佰壮士不止是烈士,他们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叫做不屈。
一部《八佰》,其实告诉我们的无非是一个现实:
不管你是湖北人还是上海人,不管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在入侵的敌寇面前,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身份:中国人。
正是不屈的精神,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参考资料:
1、《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团结出版社,2010,谢继民著
2、《母亲凌维诚: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上海档案信息网,口述者谢继民
3、《专访谢晋元次子谢继民|“八百壮士”背后的故事》,羊城晚报,记者何晶
4、《八佰:仓库之后,电影之外》,来源@难逃一吸,作者:长江公寓
5、《<八佰>壮士最惨烈的人生,在枪声结束之后才正式开始》,来源@杜绍斐,作者:杜少
本文来源:公众号 @ 粥左罗,作者文七君。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