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拉丁美洲文学热”。一大批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由最初流行于欧洲到最终流行于全世界,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赏,并持续影响了70年代以后拉美及其他国家的作家。
拉丁美洲文学在中国也火过好几次。最早的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拉美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风靡中国。诺奖作家莫言深受其影响,他曾坦言,拉美文学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中国作家来说“是非常辉煌,非常亲切的文学现实”。
拉美文学创作风格独特,有人说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表现出来的原始的、惊人的生命力。
就拿作品中的自然意象来说吧,正如牛津通识读本《现代拉丁美洲文学》中所描述的:
“拉丁美洲文学常常通过作品来歌颂乡村图景和自然风光。在拉丁美洲文学作品中,自然界以丛林或广袤的平原的形象出现,是一种诱人的、险恶的力量,守护着个人和集体身份中的隐秘;鲜有拉丁美洲作家将其展现为田园诗般的风貌。”
除了《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关于拉美文学,你又知道多少呢?译林君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拉美作家,一起来揭开拉美文学神秘的面纱吧。
01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1899-1986)
拉丁美洲的小说创作都应感激博尔赫斯——早在他个人蜚声世界之前,就已经对拉丁美洲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博尔赫斯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较为显赫的世家,年少时酷爱读书,不爱交际,通过在家自学、在父亲的图书馆阅读、在学校和后来在瑞士进修,完成了完善的教育。在欧洲,他学习了德语和法语;与祖籍英国的祖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的英语是在家里习得的。
凭着对阅读的痴迷和挑剔,在30年代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他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和作家。
1944年出版的《杜撰集》和1949年出版的《阿莱夫》奠定了博尔赫斯作为阿根廷(乃至拉丁美洲)顶级作家的名望——尽管在整个欧洲,除法国外,他依然籍籍无名。直到1961年,他与塞缪尔·贝克特共同捧得福门托奖,才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博尔赫斯作品中的元素总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图书馆、迷宫、镜子、百科全书、其他书籍。博尔赫斯的主题也可谓标新立异:无限、游戏、系统、书一般的宇宙、克制的自谦和具有个人辨识度的智慧或才思——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中,还体现在关于他的各类趣闻逸事中。博尔赫斯常常妙语连珠,他喜欢抨击俗气老套的语言、获得认可的价值观和声誉。
博尔赫斯的风格有两个主要特点:坚持简洁和摒弃修辞。他笔下的西班牙语展现出一种英语式的精练。
博尔赫斯痴迷于百科全书,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他惯于运用数量惊人的形容词,仿佛世界万物正是由这层层属性而非本质堆叠而成。
02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7-2014)
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小城阿拉塔卡拉,他很早就放弃了法律专业的学习,成为一名自由写作的记者和作家,居住在令他醉心的加勒比海滨城市卡塔赫纳。
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丛林里一座虚构的小镇马孔多,围绕着布恩迪亚一家的百年兴衰史展开。
这座小镇的历史像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从航海大发现时期,到西班牙征服时期,再到20世纪早期。甚至有人认为,时间开始时万事万物都还没有名字,一切似天堂一般,而后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由于某种原罪开始兴起,马孔多的故事就是一部人类史。在带领全族走出蛮荒、孕育一代又一代血统错综的家庭的族长身上,有一种《旧约》式的人格魅力。
小说最为人赞叹之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传奇的、寓言式的或神话般的故事与点滴流逝的时间、布恩迪亚一家琐碎细微的日常,以及马孔多日常的生活相融合。
《百年孤独》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叙事者的口吻,叙事者似乎就站在人群中,他与他们一样相信超自然神明的存在。在这样的口吻下,随处都是暗含讽喻的夸张,因为人、物和事件不可能那么大、那么多,持续得那么久。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年孤独》是一部极富阅读趣味的作品。另一个反讽元素是特定事件、性格和影射下的文学性极强的人物,以及整个虚构世界里谨慎和有效描绘的自然场景,像极了钟表匠或珠宝匠手中的精美物什。
03 巴勃罗·聂鲁达
(1904—1973)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可谓诗歌界的一座火山,是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和政治人物之一。
聂鲁达出生于智利南部小城特木科,本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他的诗作,他改用巴勃罗·聂鲁达这个笔名:“巴勃罗”是为了纪念保尔·瓦雷里,而“聂鲁达”则源于捷克小说家杨·聂鲁达。
1923年他出版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风靡西班牙语世界——没有其他任何一部诗集,曾收获如此巨大的发行量。凭借文学上的成绩,聂鲁达获得了一个不太重要的外交职位——驻缅甸外交荣誉领事。这给了诗人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同时成为他长久外交生涯的起点。
[智利]维吉尼亚•维达尔 著
崔子琳 译
随后,聂鲁达凭借在东方写就的诗作《大地上的居所》(1933)蜚声世界,作品中能看出英国诗歌、法国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小说家普鲁斯特及乔伊斯等人的影子。《大地上的居所》诗句长短不一,基本为无韵诗,接连出现的比喻使它们艰涩难懂,但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一些诗句明显带有诗人个人生活的印记,且含有情色意味;诗人通过写作讲述与世界、与自我的疏离,描摹自己如何绝望地追寻与他人、与自然的联系:“我忽然厌倦为人。”
聂鲁达在1943年出版的《智利漫歌》是20世纪诗歌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巨作回归本源,是一场重生,不仅囊括了聂鲁达最隐秘和最诗意的自我,也是拉丁美洲的一部自然和人文史诗。
通过《漫歌》,作者试图建立一个美洲神话,一段美洲历史,找到诠释美洲命运的钥匙。聂鲁达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因此神话的主体就是他个人诗意的化身,以神话的视角见证人间疾苦。他将个人经历巧妙编入作品,诗意的语言在虚拟的时间中演化。
04 胡安·鲁尔福
(1918—1986)
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文学史上的高峰,在整个拉丁美洲文学界同样是佳作。
鲁尔福是一个乐于隐居、不求闻达的作家,有一定的自我毁灭倾向,狂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表里如一。他一生只出版了两本很薄的书,均大获成功。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1953)是拉丁美洲短篇小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足以与基罗加、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和卡彭铁尔的作品比肩。
鲁尔福的另一部小说《佩德罗·巴拉莫》(1955)则被很多人视作拉丁美洲最好的小说。故事背景是墨西哥革命(1910—1917)后的乡间。虚构小城科马拉被庄园主佩德罗·巴拉莫统治,他掌控着所有人的命运,唯有一件事情始终折磨着他,那就是他对苏珊娜·圣胡安的爱。他的儿子胡安·普雷西亚多回来寻父,在发现的一座乡村里,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讲述(有些是已经死去的人的独白),了解了祖先和这片土地的不幸。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著
屠孟超 译
《佩德罗·巴拉莫》复杂、深刻且凝练,有着福克纳的影子,也有人读出了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味道。和福克纳笔下战后的美国南部一样,科马拉是经历了剧烈动荡后的墨西哥农村,这种动荡激发出了人性中的暴力。鲁尔福用文字无奈地勾勒出了这座死寂之城。鲁尔福的叙事风格严酷刻板,与这座虚构小城的幽闭氛围及主人公们的态度相得益彰。
科马拉是一块多石的区域。故事的最后,巴拉莫临死时,他的身躯像一堆石块轰然倒塌。在胡安·普雷西亚多寻父的过程中、在佩德罗·巴拉莫的父权式统治中、在土地与人的关系中,均暗藏着神话的隐喻。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完美传递鲁尔福的语言,因为书中嵌入了太多墨西哥当地的、根植于古西班牙语的话语模式。
05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胡里奥·科塔萨尔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在阿根廷长大。从1952年起直到去世,他生活在巴黎,科塔萨尔在说西班牙语时总带有法语的喉音“r”。他身高一米九几,绅士味十足。
科塔萨尔喜欢探究天马行空和难以解释的东西,比博尔赫斯更甚。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欧洲的年轻人,他们常常面对神奇的情景:一篇小说中,主人公前往巴黎一座水族馆,细细观察一只美西螈,最后变成或发现自己就是一只美西螈;另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不停地从口中吐出兔子。
胡里奥·科塔萨尔在1963年出版了《跳房子》,这本书触发了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
这是一部大部头的作品,足有600余页,看上去有些令人望而却步。然而,书前有一份“阅读指南”,为读者提供了若干种阅读顺序,以及在155个章节中阅读或放弃哪些的建议。科塔萨尔称其为一本“反小说”。
在跳房子游戏里,玩家必须通过投掷沙包跳过一个个小方块到达终点。跳房子有时也被称为“天堂游戏”,是对整个小说中“生命这场游戏”最恰当的比喻。故事末尾,主人公在两幢楼之间搭设了一座并不稳固的桥,随时准备跳下。但最终结局如何,作者没有阐明,留下了一个悬念。
科塔萨尔的诉求与很多阿根廷当代作家的一样,是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努力找寻自我身份。也许《跳房子》试图向我们传达的是,嬉戏的风格和幽默的态度是阐释人类困境最有效的方式。
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学传统滋养了这些影响世界文坛的拉美作家?
拉丁美洲如此广袤的一片大陆,加上加勒比海上的那一连串岛屿,何以形成一种南北呼应、步调统一的文学?
一部由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学生产共同造就的文学史,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耶鲁大学知名教授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撰写、西语研究学者张伟劼作序推荐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学》将带你深入充满宝藏的拉美大陆,探索答案。
作者:[美]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
译者:金薇
定价:39.00
ISBN: 9787544781015
豆瓣读者好评如潮:
本文主要内容摘编自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本期编辑:大玉
加微信好友:译只小号
可进入译林书友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