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长篇小说:要细节,而非堆砌阅读理解「这是一本小说你们都不敢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代长篇小说越写越长似乎成为一个趋势,但有些时候,支撑其越写越长的未必是主题的深厚磅礴或者故事架构的开阔宏大,而是因为枝枝叶叶的细节太多,旁逸斜出的内容太杂。小说人物开个小差,就能浮想联翩成千上万字;主人公但凡有点文化,关于古典文学、儒学、考古学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
毫无疑问,细节之于小说殊为重要。在许多小说理论著作中,细节往往独立成章,被反复研究。《红楼梦》中哪怕是丫鬟之类的次要人物也有秉性、家庭、结局等方面的周到刻画,《战争与和平》细到描写死刑犯上刑场前如何整理自己的蒙眼布。现代叙事学发展起来以后,细节更是为小说家们孜孜以求。乔伊斯《尤利西斯》数十万字,描写的时间却只有一天,细节之雕琢可想而知。长篇小说发展到今天,“细节”也值得作为技法更新、艺术进步的一个突破口。将大量生活细节纳入作品中,能营造生活扑面而来的逼真效果;丰富的知识细节能够充实小说的气血,给读者提供更多新知;通过不同层次的细节铺垫,打破单一主线,让多个主题并行发展,让小说人物进行对话,也有利于揭示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复杂。
但是,一些长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只是权宜之计。比如,一些作家早期作品的主题乃至情节在后来作品中一再复现,其实是不自觉的自我重复。有的所谓细节本质上都是文字碎片,为迎合碎片化阅读而在谋篇布局上偷懒。
往深处说,细节堆砌反映出作家们普遍存在的长篇焦虑。近些年长篇小说创作在量上快速增长,有些作家创作速度极快,甚至几个月写出一部长篇,文学期刊出长篇小说专号的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作品被指责缺乏深度和广度,故事、主题设置简单,几无阐释难度。于是,有些作者便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增加细节来增强小说丰富性,以此增加阐释难度,增加阅读挑战。这样做的初衷是对长篇书写乏力的纠偏,但追逐过度则会滑向另一个极端,是不顾长篇小说本体价值的舍本求末。
许多时候,单纯的反而动人。文学本身就是离人心灵最近的文艺形式之一。过多的细节堆砌让小说中的情感消失了,满目细节读下来只会让人感觉麻木。文学应有的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就这样被堆砌的细节给压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些长篇小说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长篇小说是一门建构艺术,是通过语言建构故事、情感以及社会人生,好的长篇小说提供给人的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心灵史、人生史和社会史。细节作为重要的建筑构件,不是勉强堆砌就行,它必须有主体结构的支撑。没有作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体构建,再好的细节也“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所谓“准确的才美”,细节绝非可有可无、可长可短的填充元素,必要的、关键的、有生命力的、水到渠成的细节描写才是可取的。对小说艺术来说,“杂”有杂的张力,琐碎中亦有艺术真实的锤炼。文学创作从来都讲究内含提炼的功夫、点睛的功夫、以小见大的功夫,是敏锐眼光和到位笔法的结合。细节必须经过筛选,必须经过艺术匠心的打磨,才能成为作品熠熠发光的构成。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