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第二章舞台语言的基本特征「舞台语言基础训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表现手段
舞台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重音、停顿、语调。
重音、停顿、语调是训练舞台语言表现技巧的基本功。掌握这些基本功,演员才能把剧本台词或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正确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为在舞台上创造鲜明的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打下基础。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为表达思想而存在的。因此,运用语言技巧,首先必须是在对作品,对台词的思想意义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些表现手段决不是单纯的技巧性问题。
人们在生活中说什么话(生活语言),总是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过的,对要谈的内容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得真实而具体,想清楚了才说出来。在想(思维活动)的同时就产生了语言。这个“想清楚”产生出来的语言是有内容的,有逻辑的,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因此,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但是在舞台上演员说的是作者写出来的语言,角色的台词。如果演员在舞台上仅仅是把作者的语言背出来,在说台词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对所说的内容没有鲜明深切的感受,那么即使他的口齿很清楚,声音很明亮,似乎还有抑扬顿挫的处理但这些台词却仍是没有生命的空洞形式,不是生动活泼的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缺少了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只是无内容的形式。
因此,我们的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作品的语言,了解作者的思想。通过研究、理解、体验、感受这些语言的内在实质,找到作者的思维逻辑,并把作者(或角色)的思想通过演员自己的思维活动在舞台上展现出来,才可能使作者精心创造的艺术语言,变成演员发自内心的舞台语言。
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再现自己内心深切体验的东西,在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上是煞费苦心的。演员必须十分认真严肃地对待作者的语言,尊重作者的语言,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准确的表达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语言的手段是自然产生的,不加以修饰的,无意识的。而在舞台上则必须把生活中的语言表现手段加以提炼,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以达到较好的舞台效果。
第一节重音
一、什么是重音
重音是指一句话中重要的、应该强调的词。强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单纯理解为重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重音--这就像是食指,指出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节中最重要的字眼!被打上重音的那个字包含着潜台
词的灵魂、内在实质和主要因素!
从思想逻辑上看,一个句子里只有一个主要的逻辑重音。它决定着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是最应该强调的词。
在生活中由于我们说话的目的性很明确,语言行动很清楚,逻辑重音就自然安置得正确;我们对待事物有特定的态度和感情,重音的色彩就很鲜明。
在读台词和文学作品时,由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如何安置和读出重音就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了。
二、重音的作用
重音服从于语言行动,它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生活中不存在重音放得不对和念得不对的问题。在舞台上放错了重
音或是重音念得不对,立刻就暴露了演员对台词理解不准确或是感受不恰当的问题。
欧阳予倩老院长非常重视台词的重音问题。不论看话剧或歌剧,他经常指出某人某句重音不对。他曾提过好几个剧团演《日出》时陈白露的一句台词重音放错了。
黑三:(气汹汹的,对着后边的党羽)进来,你们请进来,搜搜
吧。
白露:(忽然声色俱厉地)站住,都进来?你们吃什么长大的?
你们要是横不讲理,这个码头不讲理的祖宗在这儿!!
好几位女演员把重音放在“这儿”上,老院长说应该放在“祖宗”上。陈白露为了要压倒黑三嚣张的气焰,强调“祖宗”确实比强调“这儿”更有慑服力,含意更为深刻。在舞台工正确便用重首,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行动愿望,就能激发自己和同台演员的情绪,拨动对方的心弦,增加彼此的信念和真实感,完成思想的交流,使观众很正确地领会到人物的思想意图。
三、如何确定重音
重音是有生命的,它反应出角色的要求愿望,内在感受。要从人物关系上找,从对方的反应上找,从所谈问题的症结上找,从矛盾的关键上找,……综合确定重音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像在数学的坐标图形上寻求一个“点”一样,从垂直和水平的两条线交叉来确定。
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来龙去脉,都要承上启下,因此不能孤立地分析每一个句子。必须联系上下文,戏前戏后;根据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人物行动的变化来仔细研究每句话的意图和作用是什么。这是一条竖的线索,即垂直线。
我们说话,都有明确的对象,都要使自己的语言在对象身上起作用。横的线索就是从说话的对象,在人物关系中给予对方的作用和对方的反应上找。
把两条竖和横的线索综合起来分析,便能寻找到每句话真正的内在实质,从而找到这句话的重音。如果你对自己确定的重音把握不准,可以先抹去重音。在一句话中要是不强调这个词仍不影响这句话应起的作用,那它就不是重音。只有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态度必不可少的那个词才打上重音。
例如《哈姆莱特》一剧中的台词: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
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在这句中,“创痛”“打击”“都消失”“求之不得”均可作为重音,但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失”是其中最主要的词。如果抹去了它,这句话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哈姆莱特在充满着难言的痛苦之下,独自默默思索时的语言。此时他纠缠在矛盾之中没有决定复仇的办法,而“创痛”和“打击”的“消失”正是它想象中“毁灭”的理想境界,所以重音应放在“消失”上。
再如历史剧《大风歌》第四场中陈平的台词:
“……她口称重用老臣,其实扶植诸吕势力,妄图一旦时机成熟,变刘氏江山为吕家天下!”
这里很容易把“江山”或“天下”读成重音。而此时陈平是在向陆贾表示他对吕后篡权的不满,重音当放在“吕家”两字上。
以上论述了确定逻辑重音一定要从语句的内容、上下文的关系上出发,从语言行动性出发去确定,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中,有一些大家公认的规则供我们参考:
1.对比观念的词念重音。如:
这本书是我的,不是你的。(一般情况下,人称代词不读重音。)
2.比喻句子中的比喻词念重音。如:
河水像镜子一样发亮。看,一排排的照片,多像你讲的报春花呀!
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相联,第一句话被强调的概念在以后又出现时不再强调,重音落在新的概念上。如:
……你刚才瞧见刘小姐么?她说她要嫁给我,她一定要嫁给我,可是我跟她谈了,我说:“你!你要嫁给我!你居然想嫁给我!你?这世界上只有陈白露才配嫁给George Chang呢!”4.在叠用词一个词比一个词加强的时候,在每个词上都放上重音,并依次加强。如:
他没有遗产,他没有嗣息,他没有坟墓,他也没有留下骨灰。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5.在列举事物的时候,每个词都重读。如:
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花钱要花很多很多的钱,你难道听不明白?
6.表示肯定的句子中,肯定词一般是重音。如:
我们必须好好工作。
四、重音强调的方式
重音强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化无穷的。但是无穷的变化都有一定的依据。我们要首先找到这些依据,然后才可能运用声音的各种变化加以强调。
1.用语言表达一个词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个词所反应的概念弄准确。
从舞台语言的角度来看,要把每个词的形、音、义弄准确。形 --指词的视觉形象。音--指词的听觉形象。义-一就是词的内在含义。当我们确定了某个词(或词组)是逻辑重音时,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考虑其强调的方式。比如:
骆驼很高,羊很矮。
这里“高”和“矮”是对比词,这两个概念很容易理解,词的形象和意思都很明确。我们只要在语音上运用两个字的声调,用高低两种不同的读法,这两种形象就可以表达出来。又如:
刷啦,从树丛窜出一只金钱豹。
这里“刷啦”是象声词,形容豹子窜出来的动作快而敏捷,所以应该用短促而有力的声音来突出这个重音。再比如这样一段话:
细碎的舞步,脉脉含情的眼神,结合长线条的舞姿,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这段话中的三个重音是“细碎”、“脉脉含情”“长线条”。从词本身的形、音义出发便可找到强调的方式,可以用轻而短的语音节奏读出“细碎”,用弱而柔的语音读出“脉脉含情”,用长而舒展的语音读出“长线条”。再如鲁迅的诗: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其中,“敢有歌吟动地哀”一句中“敢”是重音。由于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强调方式。有人用强而短促的肯定语气强调这个“敢”字,使人误解这句话是歌颂那些敢于歌唱反抗的人。这是错误的。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千家万户又黑又瘦的饥民出没于荒原野草之中,哪里还敢歌唱、吟叹来抒发可以震撼大地的哀痛呢?……因此,这个“敢”应该是“岂敢”、“怎么敢”的意思,应用轻而上扬带反问的语气来强调这个重音。
2.运用各种声音技巧强调重音。
重音是比较而来的,重视、强调的方法不仅仅是增加强度和力度,有时候反而用轻而柔的声音来突出重音。也有时候用变换音色的方式,用停顿(即在要强调的重音词前有一个明显的心里停顿)、调整音长、拉长或缩短语音的结构、加强字头的力度来突出重音,还可以用润腔、顿音、滑音……
总之,台词是角色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去积极行动影响对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行动总是积极的以强烈的愿望和对象进行交流。不论是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要求对方共鸣,或是请求援助、希望谅解、规劝开导、倾吐真情、严厉责备、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演员要用不同的声音色彩把它谱出语调,让人听懂你的意思,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觉到角色的内心活动。重音就是构成语调的一个重要成分。
如何念重音,要掌握重音的性质。它取决于演员说台词时,在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中内心视象的鲜明程度和潜台词的内容。
我院教师金乃千谈到他在朗诵郭沫若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时是这样处理的。他说:当读到“狗头军师”时,我把这四个字从牙齿里挤出来,然后稍稍停顿一下,再用鄙视的神态朝角落里一瞥,好像那里就躺着一具干瘪的活尸,产生一种万恶的张春桥连个姓都不配有的心情,说出这个“张”字。……用强烈的斩钉截铁的语言读出“铁帚扫而光”,把这个“扫”字拖长,增强动势。……轻缓地说出“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读“梦”字时含着一丝冷笑。
演员愈是能根据作者提供的台词,活跃自己的想象,产生出鲜明的视象,具体的想法,就愈能找到感人的千变万化的重音色彩读出台词来。
五、应当注意的问题
1重音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组。
词组是比词大一些的语言单位。它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表示一定关系的一组词。读时不要把词组读破。特别是成语,成语是具有特定含意,固定成形的词组。不能读破,读散。如散文《春笔偶拾》中的一段:
……说它是凌波仙子,说它是金珠托玉,那还只是外表的描绘--有形似而没有神似。(词组)又如这样一句台词:
打到敌人内部去,将计就计,等有朝一日,把队伍拉出来,东山再起。(成语)
2、重音的确定不是机械和死板的。
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中有这样一段:“……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我们可以把重音放在“海鸭”“生活”“战斗”这几个词上,但为了进一步体现作者对海鸭的看法,加强朗诵者对它们的蔑视和抨击,我们可以把重音放在“这”“享受”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调。
又如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好呵》有这么两句:“街,是我的!房屋,也是我的!”作者把逻辑重音和韵脚都统一在“我的”这个词上。据说在原苏联,许多朗诵者都用强音,重读“我的”这个词,以此来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豪迈心情。但有一次一个少数民族的演员念这首诗时偏偏用轻声,带有某种调皮似的幽默感来传达这种自豪感。听众初听很意外,再一想,这么念很深刻,很传神,也很合理,开掘了新意,报以热烈的掌声。
3.重音的逻辑习惯及主次
以上所谈的是从每个重音的角度来谈强调的方式。如果从作品的全局来看,并不一定每一个重音都要强调,需要强调的重音也要分出层次,不能以同等的程度强调。
在文学、戏剧作品中,每一句话都有明确的思想,当然也就有逻辑重音。但是我们在舞台上说的时候,并不是每句话的重音都去强调,只有在语意比较深刻,或语句有夸张、比喻的地方,或有潜台词(表面词句与内在含义有矛盾)的地方,其重音才需要强调。因此,我们在拿到一篇文学作品,或接到一个角色后,不必把每句话的重音都找出来并加以强调。那样念出来的台词,使人感到节奏单一、意思不清、重点不突出,违反了人们生活语言的逻辑和习惯。
惯,使观众听了不舒服。
即使是需要强调的重音,也要分清主次,着力强调最主要的重音。而次要重音需要和主要重音起配合呼应作用,给予一定的陪衬烘托,轻轻地把那些不应强调的词带过去。我们应该根据台词的思想逻辑、感情起伏、愿望的强烈程度配备全套的重音:强的 次强的、中等的、弱的。并搭配好重音与其它词之间的有机关系,而且要找到重音的性质--刚、柔、浓、淡、尊敬、轻蔑、忿恨、爱慕、夸张、诱惑……并把重音与停顿和语调结合起来,才能使台词说得生动活泼、富于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