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论述昆曲的美「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230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
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些精彩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昆曲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许多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舒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昆曲的表演舞蹈性很强,并与歌唱紧密结合,是一种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曾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在节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管乐有:笛、箫、唢呐等;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堂鼓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
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韵白为主,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昆曲的角色行当也划分得十分细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杀旦、五且、六旦、老且等;净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