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库尔贝是什么主义画家「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

时间:2023-01-30 18:05:09 来源:鸿鹄迎罡

大家好,库尔贝是什么主义画家「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段宏刚

纵观历史,每一个艺术思潮的产生,都跟社会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当社会制度发生改观后,人们为适应这个变化,从思想意识到道德观念,会抛弃旧有模式,寻求一种新兴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然,促进社会变革,形成新观念、新意识、新秩序,主要是由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来主导,因为这些人始终站在人类的精神高地,以史为鉴,尊重史实,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能从社会变革中看到历史的真相,倾听一个时代普通大众的文化心理诉求,并把它们用作品如实呈现出来。

19世纪的法国,经过18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的催化,促使无产阶级迅速走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中给与复辟的波旁王朝致命一击,标志着法国正式告别封建社会时代,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库尔贝自画像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为各种文艺思潮应运而生提供了历史契机,并带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的法国,活力四射,不仅在政治领域带领整个欧洲踏入资本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则以“世界艺术中心”的身份,成为各种艺术思潮的引擎,引领世界艺术百花齐放。

19世纪的主要艺术思潮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在众多艺术思潮里,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无疑是现实主义。

对“现实主义”的命名,实际上早在18世纪末期就由德国剧作家席勒(1759年——1805年)提出,其艺术宗旨是:以客观理性的创作态度,直接复现自然,全面反映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力求细节的真实性和形象的典型性。同时,艺术家要肩负起时代的良心,抑恶扬善,促进社会改良。

现实主义真正发展起来,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是依靠两个人物来实现的,他们是文学界的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和绘画界的库尔贝(1819年——1877年)。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耗费毕生精力,创作了数百万字的《人间喜剧》,这部巨著实际上是他的91篇小说的合集,每篇既可以独立存在,又能跟其他篇章浑然一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作品里边总共塑造了数千个人物形象,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众生百态,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成就至今无人超越。

库尔贝奠基了绘画上的现实主义,不仅是开宗立派的油画大师,更是一位中国式的文人士大夫,跟中国文人士大夫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信念遥相呼应。他以绘画作为武器,向社会的不公和丑恶发起了挑战。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库尔贝完全没有必要去玩艺术,一是因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法国东部小城奥尔南的葡萄园庄主。按照父亲的设想,把他送到巴黎大学镀金后,将来回到家乡继承并管理葡萄庄园,做一个生活富足的闲人。

然而,库尔贝偏偏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他不喜欢父亲为他设定人生规划,他要亲自绘制自己的人生蓝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奋斗。


库尔贝《沐浴》


库尔贝上大学时,是一名文艺青年,此时的巴尔扎克已经声名鹊起,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他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既被巴尔扎克的才华横溢所震撼,又被巴尔扎克在作品里无情剥下法国的华丽衣服,让法国的丑陋一面暴露无遗而感到震撼。难道生他养他的法兰西是那么不堪吗?

为了搞清这些问题,库尔贝决定像巴尔扎克那样投身艺术事业,用艺术来解答这些困惑。然而,巴尔扎克在文学上创造的高度如同一座大山挡在前面,想超越几乎没有可能,所以,他主动回避文学,决定在绘画上干出一番成绩。之后,在这些目标的激励下,就有了他从巴黎大学退学,先后进入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专业的经历。

第二个原因是,在整个19世纪,法国画坛形成了两个如日中天的绘画流派,一个是以德拉克罗瓦(1798年——1863年)为首的浪漫主义,另一个是以安格尔(1780年——1867年)为首的新古典主义,这两个画派都受法国皇家美术学院支持,是根正苗红的学院派艺术风格,代表法国官方的意志,在法国画坛方兴未艾,学习和创作这两种风格的画家数不胜数,并且,以这两种风格创作的作品,在收藏界被当作香饽饽。


库尔贝《石工》


库尔贝偏不信邪,偏要自立门户,打算创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画风。

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库尔贝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此时法国社会面貌的真相。

社会变革虽然开展得热火朝天,但掩饰不了光鲜背后的阴暗和丑陋。昔日的封建主摇身一变成为资产阶级或资本家,过去的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则变成了无产阶级,社会制度虽然改变了,但富人和穷人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富人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穷人饥寒交迫,有时连粗茶淡饭也吃不起,只有依靠拼命工作艰难度日。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失业者和暴富者越来越多,社会矛盾愈来愈突出。

作为知识分子,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供选择,要么,做一名守旧派,成为资产阶级的帮手,昧着良心打击无产阶级,为上层社会歌功颂德,但这样做势必会成为遗臭万年的历史罪人。要么,义无反顾地站到无产阶级的一边,投身火热的革命,支持无产阶级当家做主,但这样做会遭到种种威胁,甚至会性命难保。


库尔贝《筛麦妇》


库尔贝像硬汉一样选择了后者,他呼吁艺术家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正视社会现实,把反映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

在库尔贝看来,以安格尔领头的“新古典主义”毫无创新意识,艺术视角太过于狭隘,无视现实生活,只知道打着复古的旗号,来剽窃“古典主义”的艺术思维,沉浸在刻画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里沾沾自喜,这样创作,即使画得再多么华丽典雅,和谐唯美,对油画艺术的向前发展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对以德拉克洛瓦为首的“浪漫主义”,库尔贝也不以为然,他认为浪漫主义喜欢假大空,喜欢高大全的艺术形象,对平民生活视而不见,艺术思想完全脱离现实,常常无病呻吟,并且艺术目的不够单纯,喜欢用高蹈的画风讨好一些特定人群,虚张声势的倾向特别明显。

不论是浪漫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都以迎合权贵阶层的审美趣味为主,没有任何艺术担当,把展现小资情调当作核心的艺术理念,完全忽视了对劳苦大众真实生活的刻画和再现。这是库尔贝不喜欢这两种画风的根本原因。


库尔贝《画室》


对法国19世纪中期的画坛感到绝望后,库尔贝决定以身作则,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信仰是:如同大作家巴尔扎克那样,用绘画语言来记录社会现实,给后人留下了解法国19世纪真实历史的图画资料,扛起“现实主义绘画”的旗帜。

依靠在两所美术学院打下的坚实基础,从1842年开始,23岁的库尔贝背起画夹、带上画笔,离开家乡,走上了一边游历、一边观察社会、一边创作的道路。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库尔贝几乎走遍了法国的乡村和城市,近距离接触了许多农民、村妇、工人、小市民、失业者,留下了《抽烟斗的人》、《石工》、《筛麦妇》、《沐浴》、《路遇》、《读书》、《画室》、《晚安后的奥南》、《世界的起源》等300多幅油画作品和素描作品。他依靠扎实的素描功底和造型能力,把笔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准饱满,栩栩如生,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游刃有余,常常抓取普通大众在劳动时的一个细节动作来入画,带给观者强烈的艺术震撼。


库尔贝《路遇》


画中除过严谨的造型之外,库尔贝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渲染,以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彰显人物的精神世界,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朴实节俭,坚韧顽强,苦中作乐的生活状态,在他笔下尽收眼底。

当库尔贝把自己这种画风呈现给巴黎的观众后,引起了学院派强烈的冷嘲热讽,他们指责库尔贝大逆不道,画风幼稚可笑,画面里既没有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姿态,也没有和谐的色彩,完全是一种“野路子”画法。

库尔贝坚信自己的艺术之路没有走错,面对非议,他说: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为画而画,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是反映真实存在的生活,而不是理想的生活,只有跟大众的生活和情感连为一体的作品,才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库尔贝《读书》


依靠这种信念的支撑,库尔贝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晚年他毅然投身于“巴黎公社”运动,热情洋溢地绘制了许多宣传画,虽然在后来因为运动失败他不幸身陷囹圄,但他无怨无悔,认为这是对自己精神的历练和人格的升华。

事实证明,库尔贝没有错,他的艺术观点和探索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是对“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好的阐释。

时过迁境,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库尔贝,可以发现库尔贝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他是绘画界承上启下的大师,不但开创了“现实主义”,为绘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创作之路,还开启了“印象主义”的创作思维,后来的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塞尚等大师,正是站在库尔贝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