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中国风意象「对中国风的看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风高级美一直以来被中国人所诟病,甚至将它作为丑化民族性的象征,先不要急于下结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细长的眼睛造型在国人眼中并没有上升到辱华的高度。它一方面确实是西方人的一种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是被国内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将小眼睛模特刻意抹黑以进行人身攻击,煽动更多的人落入西方陷阱,产生中国人攻击中国人的现象。本文站在客观的历史的全球的角度分析这种缘由。
吕燕是较早在西方成名的中国模特,在国内默默无闻,却被西方摄影师看中,并在国际上获得成功。而在国人眼中,这样的相貌是欣赏不来的,但她的成功不应该用来证明是在刻意丑化,这只是一种审美偏差,而这种小而细长的眼睛实际上深深蕴含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
吕燕
秦汉的塑像是写实的,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人马和真人等大,在相貌和气势上表现了人物的勇猛,这与始皇初继位,实现大一统的背景有关。这与同时期的希腊为了表现运动员坚强的性格和罗马为了表现奥古斯都的功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中国在魏晋时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东晋顾恺之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神品”画家,“以形写神,悟对通神,迁想妙得”“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女史箴图冯媛当熊》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观,女子眼睛十分细小,武士甚至在刻意丑化,就连帝王的相貌也是一言难尽,这说明中国的艺术不以塑造美为目的或者说这就是魏晋人的审美也不为过分。这和希腊艺术尊重自然的理念有着天壤之别,而西方又通过文艺复兴将写实进一步深化了。
《女史箴图》冯媛当熊
唐代也是如此,但审美观又有所不同,眼睛明显变得细长了,脸型也是以胖为美,就连武则天的相貌也是如此,由此证明审美是有时代性的。
由此可见,小眼睛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西方受到中国古代影响形成审美的刻板印象再正常不过了。从丝绸之路开通以来,西方贵族就喜欢十分喜欢中国的艺术品,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周防 《簪花仕女图》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西方艺术也并非一直是充满古典美的,西方的艺术的怪异从哥特式的人物开始就表现了出来。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晚期的样式主义的极端艺术家的作品是对拉斐尔古典美彻底的反叛。拉斐尔的圣母高贵单纯、柔美典雅、构图平衡、气氛和谐。帕尔米贾尼诺的《长颈圣母》则构图偏沉、人物扭曲、气氛诡异、动荡不安。出生在希腊克里特岛的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也是如此,《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拉奥孔》《揭开第五印》是极其注重精神表现的,动荡混乱的构图,恐怖的气氛,阴沉的色调影响了全欧洲艺术的发展。
拉斐尔 《椅中圣母》
《拉奥孔》
17世纪的艺术家自然不会回到文艺复兴的传统中去,尽管意大利卡拉瓦乔强调描绘眼见的真实,世俗的社会人物,但本质也与文艺复兴不同了。绘画的个性与自由得到充分彰显,鲁本斯强调宫廷的奢靡和色彩的表现性,荷兰的伦勃朗在《夜巡》中背景中混乱的人物与神秘性,铜版画《百弗洛令》重精神的表现与荷兰市民艺术的温馨和谐格格不入。
《百弗洛令》
西班牙的艺术家的委拉斯凯兹必定受到了格列柯的影响,《宫娥》描绘了玛格丽特公主的一家,以及女仆、侏儒和画家本人。构图以玛格丽特为中心形成小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但从整体上看,人物集中在下方和左侧极大的画板形成偏重感,与空旷的墙面和天花板形成对比。人们身着华丽,却不同于鲁本斯画派的奢华和享乐,没有响亮的对比,也没有有时轻快温柔有时又高贵壮烈的气氛。画面冷峻的色调,人物全无表情,他们正凝视着你,犹如一个个冰冷的木偶,暗喻着古堡的阴森与神秘。她们的穿着是那么可笑且夸张,宽大拖沓的袍子,头显得小小的,又像是一个个瓷制的娃娃。心情自然也是糟糕透了,嘴角向下,表情呆滞,没有任何欢乐的气氛,侏儒那可怖的形象,矮小、丑陋、黝黑、肥胖,衬托了小公主的美貌。
《宫娥》
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也是如此,他笔下的腓力四世是如此的相貌奇特,下颚前突,脸相变形,脸型变得过分的长,使青年时显露出衰老的神气。一个君王对画中丑陋的面貌毫不在意,可见西方艺术的包容性,以及艺术并非是美的,反而丑陋的面相可以令人过目不忘。艺术就是如此的充满个性,当我们可以不带有美丑的偏见谈论艺术的时候,才是找到了它本质的所在。
《腓力四世像》
西方人的观念是极端且矛盾的。《圣经》——西方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它包含了天堂和地狱,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秩序与自由,两种对立的力量保持着极富创造性地平衡。“哥特”也是代表着超自然、恐怖、不详与神圣、崇高。从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样式主义又回归新古典主义再到现代派,西方人在艺术的形式上反复进行着彻底的否定,这种否定是明显且直接的。对比中国古代追求中庸的原则,使绘画更多走向内涵而非形式的改变,这是内敛且含蓄的。西方人在艺术中有着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他们在歌颂现代科技的同时也有着对弗兰肯斯坦的恐慌,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有着行尸走肉末日的警醒,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艺术在对传统的否定中会如此彻底。
“丑陋”的现代西方艺术是极大融合了东方艺术的结果,艺术家任性的表达自己的技法,同样的题材,多变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是关注“怎样画”的问题。从塞尚、高更、梵高开始再到马提斯和毕加索或是蒙克都是曾经常见的题材,完全不同的绘画形式。可见吸收东方艺术是徒有其表,中国哲学的内涵,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儒释道的信仰、义理深厚的表达等对秀才来说都是晦涩难懂的,更不用说现代派的画家了。所以说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一定是根深蒂固的,看看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中国花园》是多么的可笑,现代派模仿的东方艺术又是多么的执着于表面。表面的艺术必定只是昙花一现,野兽派只流行了三年的时间,立体派也只是作为毕加索等画家那几十年中的创作,未来派、达达派、抽象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快速地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演变,直到超现实主义才回归了画什么的思考,后来杜尚到美国后对艺术的彻底否定才将艺术重新洗牌。
毕加索《宫娥》
《宫娥》
陈曼的摄影作品引起巨大争议,明显这种照片对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多数人来说在感官上是丑陋的,但丑陋的并非不是艺术,人们容易误解丑陋的形象伴随着歧视。这大可不必,在西方的历史中不论是吸血鬼还是僵尸都是丑陋的,死亡金属的扮相也是丑陋的,但他们在表现这种艺术形象的时候是如此的自信,以至于人们在面对他们时是那样的动人心魄。
玛丽莲曼森
种族歧视本身是有客观标准的,若是某件丑陋艺术作品使你感到被歧视了,那判断就太主观了,欧洲人在艺术中不断的表达丑陋的形象,或许从未被人普遍接受,但他们从未感到受到歧视。民族的自信源于内心的力量,而非外观上改变。
看到陈曼的作品应从它的艺术性上去认识,这是一种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只是因为极端和丑陋而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不得不说作为商业广告,图片的空间表现的十分到位,人物形象和黄蓝对比色使画面十分抓人眼球,人物的面容有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妆容虽有着阴森恐怖的气氛,但这种阴森感的艺术在东京奥运会上也充分得到展示,虽差评却从未定义为是歧视。可见这种西化且小众的表现确实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但它的存在应有其合理性,若是这种艺术只在中国引发歧视的言论的话,那中国人对艺术的创新只能说太不包容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不会因为部分中国人唾骂而改变,反而会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树立正确的中国精神和形象,让世界来认识中国。
陈曼摄影
三只松鼠的广告形象也是如此,若是人们认为这种小眼睛是在歧视丑化国人的话,这个理由也是苍白无力的。这种创意最多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而多年前的广告在几年后拿出来进行攻击可见部分人的用心险恶,若是每个这种相貌的国人都被贴上标签的话,必会落入西方陷阱而产生窝里斗。如果能冷静思考一下的话,某些人喜欢的大眼睛的审美正是西方人传统的相貌,多年电视前的大眼睛的演员形象让人们产生审美的变化,使部分人难以接受小眼睛的中国传统国风形象,这些审美“西化”的人再以爱国的名义消除审美的多样性,难道不是落入了西方陷阱么?
总之,艺术一直在挑战人们认知的极限,在历史中也有很多艺术品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我们与西方的历史都为艺术的“丑”留有发展空间,这并非刻意丑化而仅是一种表现的形式。艺术不应该为偏见让路,虽然它有时独立于人们所接受的观念之外,但只有为它留有一定空间才能为未来的创新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