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解析「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时间:2023-01-31 14:21:20 来源:金台资讯

大家好,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解析「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原创稿

第一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2年北京语文试卷第一大题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以考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面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本大题的材料指向“古籍保护”话题,两则材料既有介绍古籍价值的文字,也有介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古籍保护的材料;涉及了人文领域,也涉及了科技领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从人文、科技方面认识古籍的价值以及做好古籍保护的方式,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本大题包含5道小题,分值为18分。其中4道小题为客观题,1道小题为主观题。试题遵循素养立意的原则,既考查出学生的核心素养表现,同时也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导向作用。关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具体任务时所反映出来的核心素养水平。例如,学生在完成第1、3题的任务时,需要基于材料的阅读,提取信息,理解相关概念,进而完成任务。

因此,日常教学可从情境入手,从文本出发,提升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等阅读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等思维能力。

关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特点。例如,第5小题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提取与整合、归纳与提炼、理解与推断、说明与阐释,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学科认知等语文学习情境,整体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统筹调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重点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文本选择、考查内容与形式等均保持了稳定,突出育人价值与基础性考查功能,并重视对教材的呼应,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阅读文本取材于典范的史传作品《汉书·贾谊传》,在对比中强调注重礼义教化的治国之道,并涉及个人成长环境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简洁严谨的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母语的认识与热爱,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以礼义治”“以刑罚治”的对比辨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理性思辨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基础性主要表现在考查内容的选择上。第6、7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第8、9题考查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之”“而”“道”等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常用词语,“讦”“暴”“审”等关键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对具体语境的理解来辨析推断,这是学生熟悉的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第10题考查主要段落文本思路与内容的梳理、归纳,对文言阅读与逻辑思维能力均有一定要求,但也属于基础性阅读能力。

几道试题均指向文言文阅读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考查,保证了基础性考查功能。

可以看出,重视与教材的联系也是今年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重要特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入了贾谊的文章,学生有亲切感;“之”“而”等词语教材中反复出现,学生熟悉。试题重视对教材的呼应与联系,引导一线教学重视教材的同时灵活运用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第三大题

古诗阅读同样保持了测试文本、内容、形式的稳定性,测试材料典范,试题规范平易,并指向文化与审美等核心素养考查。

古诗阅读文本选择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咏物诗《病柏》,测试材料具有典范性。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杜甫诗作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学生可以调动课内学习积累理解诗人情感,诗后注释也提示了相关背景等,阅读难度不大,便于准确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古诗测试内容与形式也保持了稳定。3道试题从内容理解和鉴赏评价两个层面,第1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察,第12题考查诗歌情感、表达手法。

第13题为主观题,考查诗歌意象及其意蕴,均属于诗歌鉴赏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把握意象也是教材诗歌单元的核心学习要求,试题要求又具有开放性,学生基于诗歌文本对意象进行合理解读即可,为学生阅读诗歌的个性化理解与体验提供了空间,这也引导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理解和运用,并指导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实践。

默写试题测试形式与分值与去年保持一致,虽然考查识记能力,但并非指向静态记忆,四道小题均设置了情境,前两小题从审美风格、诗歌内容角度设置理解情境,后两小题从社会生活、人际交流角度设置应用情境,学生需要基于情境合理、灵活调用积累的诗句。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借用经典诗文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将优秀传统经典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

2022年起,北京卷高考名著阅读改为《论语》《红楼梦》二选一考查。今年选择了《红楼梦》作为考查内容,分值由6分增加到10分,加大了考查力度。试题提供《红楼梦》第一回中涉及《石头记》等五个书名的文本片段,要求考生解释不同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联,进而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试题看似专业性较强,实际上仍是指向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主线情节、核心主旨、主要人物、艺术手法、悲剧意蕴的理解、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其中三个书名进行解说即可。

试题考查指向名著阅读的基本素养与方法,又具有开放性,保证了区分度,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个性化阅读成果的空间。试题同样体现了联系教材的导向,教材《红楼梦》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提示重视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理解主题、解说书名与主题思想等,这些要求与试题考查方向一致,引导教师关注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途径与阅读方法。

第四大题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呼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选文平和美好,命题平稳规范,引导性很强。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个体生命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共同成长与发展。选文出自北大著名教授、诗歌评论家谢冕先生之手,内容简明精当,文字浅近清通,情感深挚明朗,确实是大家手笔,相信考生在考场上阅读起来,应该不会感到障碍。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对疫情下的考生的关怀。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四道题,命题数量、分值和命题方式与2021年甚至2020年大同小异,差别不大,表明了北京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道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意理解、内容梳理、重要段落的分析品读和对结尾句的理解与鉴赏,既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也考查细部品读鉴赏的能力,这样的命题既尊重文学阅读的基本规律,也引导师生关注关键能力的训练,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五大题

(一)语言基础运用

2022年语言基础运用的考查略有变化。一个是由2021年的5分增加到今年的6分,增加的1分加在了主观题上,这使得主观题容量加大,但难度也还适中。另一个是选材注重引导考生关注北京大气变化,关注气候治理成就,这很有现实意义。材料的幸福感很强,相信考生会很强的认同感。两道小题一客观选择,一主观修改句子,都重在考查运用,不考死知识,体现导向性,体现语言学习实用的原则,既引导高三复习,也引导整体语文教学。

(二)微写作

微写作仍然是三选一,三道题各有侧重。第一题侧重于议论,由阅读入手写启事,虽然是实用,但强调“阅读带来审美愉悦”,既体现思辨性,也呼应审美能力,题目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第二题侧重于说明,由核酸检测的情境生活再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考查生活设计能力,实用性特征鲜明。第三题侧重于抒情,要求以“像一道闪电”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文学性突出,抒情色彩突出,想象的空间十分广阔。

三道题都注重关联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写作,锻炼自己的言语实践能力。考查的写作能力是专项的,或议论,或说明,或抒情。第一题是学校要举行新社团“悦读会”,围绕审美愉悦写启事;第二题是设计核酸检测的“两米线”的标志,相信学生对此有话可说;第三题虽然没有真实的情境,但学生可借助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中的闪电现象,再赋以情感和内涵,相信也能写出好作品。

(三)大作文

大作文仍然是二选一,一道写议论文,一道写记叙文,与前几年命题几乎无异,题目平和稳定,简洁大方,不故弄玄虚,不装腔作势,功能鲜明,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成长。

第一题写议论文,要求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作。题目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但内涵丰富深刻,引导性强。首先,它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学习。统编本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即为“学习之道”,其中就有一篇《劝学》,《劝学》的开头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该单元的研习任务中有一道题,即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新说”,命题人正是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暗暗扣合教材的。

其次本题的思辨性很强。命题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学习的态度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新义、思考如何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对学习的认识,十分有必要。

第三,可能还考虑到题目的论说性,命题人还善意地在命题要求中,提醒学生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加以探讨,既帮助考生打开思路,也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题写记叙文,要求以“在线”为题,题目很简单,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十分大,只要是与“在线”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写。题目切进当下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不仅仅是学生的,也是当代大众生活的,既引导思考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也思考如何在特殊状态下,调整人生的方向。同时,“在线”这个题目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学生既可以描述在线学习和生活,也可以就此感发开来,写一写特殊的“在线”状态和意义。

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都追求明确的命题意识,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文体明确,一个议论思辨,一个联想感悟,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而要求考生感悟生活,关注时代,深入思考,多维思辨,淬炼认知,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这个导向是十分良好的。

点评人:

王彤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特级教师

何 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南海涛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