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蚕桑文化ppt「蚕能吐丝,制造纤维」

时间:2023-02-02 14:22:57 来源:喜神历史

大家好,蚕桑文化ppt「蚕能吐丝,制造纤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的这首《蚕妇》将宋朝养蚕人的艰辛和上层社会的不劳而获做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养蚕人的艰辛、贵族富人的奢侈。我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是标准的生产方式,这里的"织"就是织蚕丝,而养蚕缫丝必然离不开桑树。

图一 男耕女织图

男耕与土地,女织与桑蚕,这两对共生体占据农民生产生活的大部分。如果说土地是农民生存的第一必需品,那么桑蚕应该可以位居第二。人们总是习惯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意象化为一种情绪表达,借此抒发心中或愉快或悲伤的情感。在神话、民俗、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桑蚕的身影随处可见。

一、神话中和现实中的桑蚕

1、桑蚕文化的浪漫韵味

根据考古挖掘,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在神话中多有关于这类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所以在教材中才有嫘祖缫丝缝制衣物的伟大事迹。巧合的是,黄帝和嫘祖的曾孙帝喾统治时期也有一段离奇传说:

图二 嫘祖

一对父女相依为命,有一次父亲出远门,只剩下女儿在家,百无聊赖之际,她和家中的公马开玩笑说:"马儿,只要你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为妻。"谁知马听到此话后,立刻绝尘而去把他父亲接了回来。出于感激,父亲用最好的草料喂养这匹马,可它却不吃,只有见到他女儿时才奋蹄击地。

父亲后来从女儿口中听说了那个诺言,就把公马给射杀了,还把马匹剥了下来。几天之后,父亲发现女儿已经和马皮混为一体,变成了一只大蚕在树上吐丝。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那棵树取名为桑,桑"和""丧"谐音,桑树名字由此而来。

图三 蚕马献丝

当然,这些神话传说纯属无稽之谈,可却反映了桑树种植和养蚕缫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们用蚕丝编织衣物来防寒保暖,提升审美,甚至规范等级秩序,所以才会编造这样的神话来为种桑养蚕营造浪漫氛围,并为桑蚕在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制造合法性。

2、 农业社会中桑蚕地位仅次于土地

作为农业古国,土地一直是人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一方面,古人生产技术落后,并非所有季节都适合耕种,所以粮食产量不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统治者残酷的剥削,仅靠土地无法满足生存需求,所以才会催生种桑养蚕这类家庭手工业。种桑养蚕只是温暖湿润的南方才有,在北方的手工业方式是编制草鞋、上山打柴等等。

图四 蚕宝宝在吃桑叶

所以种桑养蚕等手工业是农耕文明中对农业生产的补充,其地位仅次于粮食生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蚕丝制品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只有上流社会才穿戴的起,普通人民只能穿戴棉麻衣服。西汉张骞开通了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丝织品远销海外,得到了西方人们的认可与赞赏,丝绸也成为中西方贸易中的少有的主角。

丝绸的高贵还体现在古代政治之中,电视剧往往有这样的场景,皇帝赏赐功臣的物品中,除了金银珠宝之外,最多的便是丝绸锦缎。地方官向中央缴纳税收,除了粮食之外,大多也是丝绸等名贵产品。这说明古代和金银类似,丝绸可以作为硬通货在经济往来中合法流通。

图五 漂亮的丝绸衣物

二、文学中迥异的桑蚕意象

1、《诗经》中的蚕丝和蚕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应该是人们最熟悉的关于桑蚕的一首诗了,作者描绘了男人借售卖蚕丝与女子约会的故事。这首诗一方面说明最晚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从事蚕丝贸易,也证明了上文提到的蚕在人们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在春秋时期诗人就懂得把生活中的事物给文学化,借此表达不同的情感。

图六 古代男女约会

有学者统计,《诗经》中描写桑蚕的诗有二十多首。例如,《采蘩》描写的就是宫人养蚕祭祀的场景,"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蘩是一种可以生蚕的蒿草,宫人在沚水、山涧处采集蘩草,为公侯家养蚕祭祀。上层社会用蚕祭祀,更能说明蚕在古代文化中的高贵地位。

2、古诗中桑蚕的不同气息

桑蚕可以代表田园生活。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看着院外的庄稼地,喝着小酒谈论着耕作养蚕等农事。祝允明在《首夏山中行吟》写道:"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梅子季节,园子里的白菜长得旺盛,田里的麦子泛着金黄颜色,人们忙着摘桑养蚕,一股浓浓的田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现实真正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图七 把酒话桑麻

宋朝谢枋得的《蚕妇吟》写道:"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蚕妇在四更天就得起床给蚕喂桑叶,四更是丑时,相当于现在凌晨一点到三点,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在晚上两三点起来喂蚕能起得来么?蒋贻恭在《咏蚕》中写道:"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捡拾小小的蚕茧怎么也装不满一箩筐,晚上点蜡缫丝只恨时间过得太慢。种桑养蚕真的不容易,其劳累程度不在"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田间劳作之下。

城里人觉得农民吃的都是绿色健康食品,羡慕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可是在农民自身看来,自己的生活却是辛劳不堪,风调雨顺尚能衣食无忧,如果碰上自然灾害,再加上繁重的赋税,只能落得"秋收万颗子,农夫犹饿死"的下场。哪有什么真正的田园生活,哪有什么农家乐的惬意,那只是上层社会的浪漫幻想罢了。

图八 古人养蚕场景

三、不同艺术中桑蚕烙印

1、纹饰中的桑蚕图形

古人擅长把所见的东西绘刻下来,把这种图案当作是一种语言表达或者看作艺术品来欣赏,这就是象形文字和山水鱼虫画的由来。在甲骨文中,就有"蚕"和"桑"两个字,观其图形,简直和桑蚕原型一模一样。"蚕"字是立着的蚕的的形象,"桑"字是分枝的桑树形象。不过经过历朝历代的变化,它们并没有演化为今天的"蚕桑"二字。

图九 桑蚕丝帛甲骨文

这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器中,刻画有蚕纹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真的蚕在慢慢蠕动。青铜器中也有蚕纹形象,父癸鼎和饕餮纹簋的腹部都有蚕的身影,它们像是真的一样,身上的纹路清晰,环节清楚,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观察力和刻画力。

2、绘画中的桑蚕身影

绘画和文学是一种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虽然有小说,但是很多人依然喜欢漫画。桑蚕的文学中是常见的素材,在绘画中也同样是常见的素材。

图十 采桑画像砖

甘肃高台县博物馆藏品中有一幅彩色画像砖,画中描绘了两位身穿红色衣服的女子,手里拿着竹篓,正在采集桑叶。女子采桑时一只手拿竹篓,一只手抬手去够桑叶,并将其身体的弯曲都刻画出来。虽然那时没有相机,可是在这幅画像砖中也还原了古人采桑时的情景,并不妨碍人们对当时生活的场景再现。

古代的花鸟鱼虫图、耕织图等尚且不论。齐白石笔下的《桑蚕图》把蚕啃食桑叶的情景描绘的生动活泼,其中,三只蚕在啃食一片大桑叶,这片桑叶已经被啃食了很大一块,右上方有一只小蚕在吃一片小桑叶。每只蚕的两只眼睛都被画了出来,吃桑叶时候身体蠕动的方向也各有不同。

图十一 桑蚕图

结语:

桑蚕在社会中各种身影,实质是一种浪漫的功利表达。种桑养蚕是古人生存的重要手段,人们把它们内化于文化中,是想借此获得桑蚕的大丰收,来补贴家用,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就像人们去寺庙祈福,只要灵验,让他拜什么神仙都行。而这种文化中的表达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诗经》中关于桑蚕的大量描写,有的抒发爱情的羞涩,有的表达祭祀的神圣,这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浪漫想法。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把周身的事物意象化为精神慰藉,也算是一种苦中作乐。功利也好,浪漫也罢,究其本质,人们对桑蚕的深厚感情其实是想追求一种安定富裕、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中国丝绸文化》

《中外神话与文明研究》

《桑蚕丝绸史话》

《诗经》

《蚕业史话》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