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西游记》唐僧形象「唐僧善恶分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西游记》,想必没有一个中国人会陌生,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群众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没有之一),自进入影视时代以来早已有不下百部改编,其中更有些作品即使放在中国影史上也是里程碑式的。例如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被誉为中国学派扛鼎之作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闹天空》,再是因其特殊的文化影响力被封神的《大话西游》,当然还有虽然电影拍的非常烂,但原著却经久不衰的《悟空传》。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能够脱颖而出的《西游记》衍生剧,都是对唐僧师徒四人不同的诠释,更直白一点就是"契合其时代的演义"。这里举个例子,例如最经典的86版《西游记》,稍微有点熟悉原著的人都知道,实际上86版《西游记》极不尊重原著,甚至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连《西游记》本身的反封建,反统治的内核也变成鸡汤和真善美,可它却成为了最经典的《西游记》作品(没有之一)。
到这里,《西游记》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就非常有意思了,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正是师徒四人的形象是如何随着社会的不同而不同的。
在课本教我们的常识中,《西游记》是明朝嘉靖年间,长兴县县丞吴承恩(淮安府(江苏省淮安市)山阳县人)由于宦途困顿,于是晚年绝意仕进,闭门写书,这才有这本不朽的著作。然而实际上早在明初时期,就已经流传有《西游记平话》,终明一代有影响力的各种《西游记》不下十多个版本。而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一事,要直到清朝学者吴玉搢首先提出,最后才被作为公认的西游记作者。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吴承恩到底是不是《西游记》真正的作者,只是按理说,明刊本(所有明朝的《西游记》)对唐僧师徒四人形象在当时不同的版本中应该会有极大的差异才对,这就好比《大话西游》中多情无能的孙悟空和《悟空传》中骄傲张狂的孙悟空,毕竟不同的作者,又是不同的年代,总会有差异。
但令人震惊的是,这么多明刊本《西游记》,其间差异居然都是极小。比如其中它们所描绘的唐僧,表面上是佛门圣僧,心地善良,然而实际上却懦弱腹黑,虚伪至极。例如《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中面对孙悟空打死路上三个打劫的山贼,在描写师徒对话的时候,将唐僧的性格展露无疑:
唐僧装模作样给尸体念经:"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八戒笑道:"师父推了个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又多念了一句:"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在这里,明刊本直接就给唐僧用了"装模作样"这种贬义词,不仅一副胆小怕事的模样,更是满口假仁假义,这哪还像是一个慈悲为怀的出家人呢?
除此以外,唐僧懦弱爱"哭",更是几近贯穿所有明刊本,而且哭的更是五花八门。例如因出家人的慈悲之心而哭,比如听闻乌鸡国国王的悲惨经历,比丘国国王要拿小儿做药引所产生的痛心,这些"哭"都是悲痛之哭,常人况且闻之落泪,那唐僧作为一个出家人"哭",可以说很正常,我们都能理解。
然而后面的哭,却让你大跌眼镜了,比如唐僧的马被小白龙吃掉之后因感路途艰辛没有坐骑怎么前行的嚎啕大哭;唐僧因三徒弟偷吃人参果连夜潜逃,赶路太累又开始哭;甚至跟女儿国国王假结婚,他也是一个人偷偷抹眼泪。这简直和"敢问路在何方",发大宏愿历尽千辛求取真经的唐僧形象几近南辕北辙。
除了唐僧以外,其余三个师徒在明刊本中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例如86版经典《西游记》中正义凌然,嫉恶如仇的孙悟空,在明刊本中就是个暴躁毛猴子,杀人放火家常便饭,实在不行就捅尸体出气;猪八戒投胎时错投猪胎,心生怨恨便直接吃了自己的母亲(母猪),平时也是吃人度日;沙僧基本和猪八戒差不多,基本就是流沙河一霸,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甚至我们眼中全是善良美女的女儿国,明刊本中都是一群专吸男人精气,不干就欲火焚身的女人。
那到这里很多人就问了,为什么明刊本要这么极尽描写人性的丑恶,而这样一部腹黑的作品,又怎么在明朝那么多人喜欢看?更是位列四大名著?
实际上,明刊本之所以要这么描写,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正是如此。比如来源于僧人形象的唐僧,在明代,由于朱元璋本身当过和尚,所以僧人参政现象严重,这就已经打破了佛教清心寡欲,不染红尘的戒律。僧人们开始变得贪财好利,自然没有一点出家人的形象。并且明代的宗教政策中,僧人比普通衙役地位还高,寺院的田产享有优惠减免政策,所以僧人私占田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怎么可能对僧人还有好印象?并且自嘉靖年后,明朝朝堂上党争严重,士大夫们前一套后一套,最终不过都是私利。严嵩这种奸臣本身就不需要说,即使如徐阶、张居正这类名义上的"名臣",家里都田产无数,为人奢侈铺张。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奸臣就是贪污枉法,结党营私;名臣就是为国为民,清廉刚正。但实际上,谁不贪权重利?张居正照旧结党营私,左右朝政,打压异己,名臣和奸臣在人性上实际并无区别,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政治能力上的强弱罢了。
也正是如此,明刊本《西游记》虽然描写师徒四人历尽千辛,西天取经这样一个"真善美"的宏大主题,但其中人物却极尽人性的贪、嗔、痴,即使作为主角光环环绕的师徒四人也不例外,而唯一的区别,不过是取得了真经而已。
当然了,说到这里我们还得拿86经典版《西游记》来对比。86版的《西游记》对原著可以说改的面目全非,甚至连核心思想都改了,把一部魔幻现实的伟大小说,改编成了一部真正弘扬正能量和真善美的作品。
那86版《西游记》刚出来的时候,有没有人说不好呢?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当时恰好赶上改革开发,中国经济腾飞,百姓日子逐渐变好,也是真善美,勤劳勇敢成为主旋律的时期。于是改编后成为真善美的师徒四人,被社会主旋律所接受,甚至被当时不少下海经商的商人当历尽千辛的唐僧做榜样。
再加上以当时的条件和技术来说,确实拍的很艰辛,制作也已经足够精良,同期几近没有其他竞品,这些因素都使得这部大改特改的改编剧成为经典的原因。与之相对比的就是张纪中版的《西游记》,该版被一致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符合原著的《西游记》,但是你要叫小朋友们去接受一个极其丑陋的猪八戒,显然不可能。
从这点上来说,《大话西游》之所以在刚推出的时候票房惨淡,被骂烂片,但是随后成为互联网文化符合之一,恰不也是刚好赶上了网络开放,人人追求个性和不同的时期么?以及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得已。
这世界应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会像《西游记》一样,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相匹配的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