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春风和煦繁花艳「春风袅娜」

时间:2023-02-03 14:53:11 来源:文明杂志

大家好,春风和煦繁花艳「春风袅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就快要是时候将春花请进家门,

日日与花相对,

诉不尽的春之旖旎。

看看古人们在此留下了怎样的风雅。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撰文 / 张燕、杨安珍


宋代李嵩所作《花篮图》。精致、典雅的竹篮里, 有秋葵、栀子、百合、广玉兰、石榴等花材。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插花艺术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云:“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种以花为媒的表达被视为插花的原始形式。传统插画艺术在唐宋达到繁荣时期,“为怜寂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宋代诗人杨万里道出了当年文人插画之风雅;而明代可谓是中国插画艺术的成熟期,“数枝月影带斜阳”,一脉相承地追求格调和意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起源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青年男女相爱时采摘花枝互赠以表达爱意,这可能是最早的切花应用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所收诗歌产生于公元前470年以前的商周到春秋时期。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溱河洧水去修禊、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这种大型的宗教活动集春游、男女择偶为一体,都是以花为媒介。类似的情形,《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也有记载,如“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意即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香花椒。这些都可视为插花的一种原始形式。


在中国,远在佛教传入之前,民间就有用花卉祭祀和赠花的风俗。再后,屈原的《楚辞·九歌》有:“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这已接近插花的形式。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佛教传入中国较晚,据史料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始闻有浮屠之教(即佛屠),至东汉,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应汉使者的邀请于公元67年来到洛阳,明帝为他们建筑了白马寺,请他们翻译经典,才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到了南北朝,佛教大为流行。插花便成为佛事活动中的供养物之一。 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延续下来,在民间中逐渐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此后文化艺术思想突破了汉代的束缚,表现出超脱世俗、陶冶于自然美的新风尚,出现了手持秉花、佩带襟花,发髻插花等多种日常装饰形式,插花也开始追求造型上的艺

唐 宋

为怜寂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唐代是相对中国繁荣稳定的一个历史阶段,插花也欣逢盛世,得以流行。插花不再局限于民间的采取闲花野草随便装点,也不局限于佛前的供花,而已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喜庆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已成一种风气。当时文化兴盛,绘画、诗词文学已发展到一个为后世所瞩目的阶段。文人雅士喜爱作画、吟诗、赏花。文人插花便从在这时始盛行起来。

宋代19孔花插。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宋代插花之风盛行,在插花容器、花材、构图、意境及理论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花器研究有新进展。继五代占景盘后,宋代又有三十一孔磁花盆、六孔花瓶等。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理念花”就此兴起。 理念花花型以瓶插花为主,多选择屈曲苍劲而扶疏向上的木本枝条作为主体,下部配以草花和叶,多以松、柏、竹、桂、山茶等花材,影射人格、哲理。

宋代生活四艺图,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


元明清

数枝月影带斜阳

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到元代出现“心象花”和“自由花”形式 。心象花与理念花绝然不同,不以品格理念为内容,亦不是寓教于花,而是借花明志、借花消愁或表达内心的祈望,颇具抽象之艺术美。花材随意性颇大,诸如竹、桂、莲、佛手、灵芝等等富有象征性或具神韵者皆可入选。 造型不固定,但多以直立或瓶插为主,以简洁、线条活泼居多,创作浪漫,不受拘束。

清代描金七孔花插。


明代是中国插花艺术成熟的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系统的体系。明代中期,文人花盛行,形成中国插花特有风格。文人花,以清韵脱俗为主,花材常只一种,多则两三种。选取有点、线机能的花木为素材,枝条流畅利落,对色彩不太注重,形式多变,不尚豪华,高洁清雅,追求中国书法和绘画之虚灵与线条之飘洒流畅的美感,由此形成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


清代初期和中期,花市仍十分兴旺,对花的鉴赏不逊于明代,插花技艺也有很大提高,开现代插花之先河。沈复提出“起把宜紧”、“瓶口宜清”两个技巧诀窍,并自创了最早的“剑山”。写景式插花此时开始盛行。写景花,源自盆景栽植,以写实的手法重现大自然的景色,花材除棕榈、竹、荷等自然草木外,还常衬以奇石或小景物。多为浅盆插作,花型多为直立或并列。

清代郎世宁所作《聚瑞图》。


艺术理念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传统插花按创作人群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主要容器具代表性的为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由花材、容器、花插、几架和垫板、配件等构成。主要流程为构思、构图、花材与容器的选择、花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赏析。其间包涵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传统插花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及中国绘画、文学、造园、民俗等的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然、富于诗情画意、擅长线条造型、多用不对称式构图形式等独特的风格与特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清代郎世宁所作《午瑞图》,体现不同于文人、民间等插花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插花重视线条的应用,常用木本枝条作为主要花材,运用枝条的不同线条形态表现不同的外延美与内涵美,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更富于艺术表现力。构图上,无论采用对称式造型或不对称式造型;都遵循既有形式又不拘于形式,既规范而又不规范化的法则,对于花材的剪截组合以及与容器的比例关系虽定为7:5:3近似黄金分割率的尺度,但对每个花枝的位置伸展方向与角度绝无固定程式和严格要求;是以顺乎花枝自然之势,富有自然之趣,以及合乎自然之理为原则,而在保存花材原有自然形态之下,灵活插制,随意造型,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表现了构图上的自由活泼,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的变化性。


文化象征

借花言志,寓情于花

中国传统插花虽然崇尚自然,追求花枝自然情趣,但是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抄袭自然或只注重花材在形、姿、色上的自然属性美的展现,而是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与神韵意趣,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穷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充分表现了构思上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之美。

明代陈洪绥所作《书斋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讲求意境,寓意于花,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这是西方插花乃至于其他插花中所没有的。人们赋予花木象征的含义,借花言志或抒发情怀,寓情于花。

清代沈焕所作《春园如意图》,吉庆式插花,主要在家庭或宫廷中的节日、喜庆场合运用。


自古以来,人们将对各种植物的形态、习性方面的认识和感受变成神话、传说、诗歌以及特殊的语言流传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种植物的象征性和花语寓意。 如:竹子,历来被中国人视作“全德君子”,因为竹有节,节代表人的“气节”和“骨气”;竹中空代表人的“虚心”;竹根盘根错节,非常稳固,代表人的立场坚定,不似墙头芦苇随风倒……因此人们不仅喜欢竹子青翠挺拔的外貌,更崇敬其高风亮节、虚怀若谷、雨打不折、风吹不倒的品格。竹子由此人格化,说明人们追求的事虚心好学、坚忍不拔、坚贞不屈、不媚世、有气节等品德和情操。渐渐地,人们便把竹子的这些美好印象和感受加以人格丰富和深化,变成为花语了。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5.01月刊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