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为什么说至高的艺术境界离不开哲学 「艺术的境界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月月
在很多人眼中,哲学和艺术是两回事。艺术诉诸感情,哲学诉诸理智。艺术用形象说话,哲学用命题说话。艺术灵动而活泼,哲学则给人晦涩又枯燥的感觉。
可实际上,艺术离不开哲学,甚至哲学是艺术的灵魂。这一点对于中国古典艺术来说,更是如此。
01
儒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儒家作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艺术。
“中和”思想
“中和”是儒家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
在《中庸》的第一章里,就有关于“中和”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便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
这种“中和”的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
比如,西方的绘画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狂暴的欢乐、绝望的痛苦等情感,但在中国画中,这种激烈的情绪我们几乎找不到。儒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思想影响了艺术家们,使得绘画作品大多以平和、宁静为美。
又比如,西方的传统建筑常常是一览无遗的,而中国的传统建筑却推崇含蓄之美。许多园林特别强调“曲”的艺术,不仅有曲径,还有曲洞、曲桥。比如我们在园林艺术中常常看到“九曲桥”的设计,在九个曲折的尽头建造一个亭子。这样一来,人们要到亭子里尽览水面的风光,就必须先经过“九曲”,欣赏“一曲一景致”,这又是“中和”思想影响下含蓄美的表现。
以善为美
除此之外,儒家的“以善为美”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艺术。
在《论语》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意思是,孔子认为《韶》乐不仅曲调优雅,而且内容妥善,《武》乐虽然美,但未能尽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提倡“仁”的哲学思想,它认为音乐不仅要有欣赏的功能,也要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不仅具备艺术美感,而且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
孔子的“美善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对于音乐的追求标准仍未改变,不仅乐曲要动听,而且歌词要正能量。只有“尽善尽美”,才是至高的艺术境界。
02
禅宗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其思想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甚至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支柱之一。
禅趣
比如,禅与中国艺术的结合,产生了“禅趣”。也就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去体现禅的境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使得中国艺术产生了一种深妙的意味。这种意味,让这些艺术作品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变得更加耐人寻味。这也就是严羽在《沧浪诗话》说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如,李华在他的《春行寄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里虽然只是在写景,可是读者在反复品读之中,却能品到其中耐人咀嚼的意味。花儿自开自落,树虽是芳树却无人欣赏,叶子绿了又黄,年年周而复始。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在生机勃勃的表象背后,是自生自灭的空寂。当你能体会到其中的禅意时,就会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将这种禅意寄托于景色之中,似有还无,充满了“禅趣”。
禅宗思想
除此之外,许多艺术表现形式里都体现了禅宗思想。像枯山水园,运用白砂来象征广漠无垠的人生苦海,用以度化人心。
又如,在传统绘画、诗歌等艺术体裁中都体现了“破执”的禅宗思想。以诗歌为例,唐代有位以打渔为生的蜀僧在出海一天后,无获而返,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耐人寻味的禅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船中无鱼,可是明月洒满船舱,不也是另一种满载而归么?一首小诗,便能让人体会到“破执”奥妙:若一个人能破除心中的执念,有所得和无所得,其实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03
道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中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崇尚自然
众所周知,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这种“无为”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主张。在道家看来,自然是值得崇尚的,天地具大美而不作。这些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
在中国,以山水为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其丰富。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园林等等都尤其发达。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山水就是治愈他们心灵问题的解药。在官场上,他们案牍劳形、疲惫不堪,闲暇之时,他们就会求助于山水,在山水中获得救赎。这一点,和中国文人在人格修养上的儒道双修是一脉相承的。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通过求仕的途径为官做宦,施展“兼济天下”的宏远。但在失意、困顿的时候,经邦济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他们便会到道家的思想中找到生命的另一种意义。他们行迹于山水、林间,去寻找心灵的奔放与自由。
在《红楼梦》的第十七回,贾政游园至潇湘馆,羡慕地说道“若能在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走到稻香村时,他更是流露出了归隐之意。可见,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古代文人的心中,当他们寄情山水的愿望不得实现时,他们就会寄托于山水诗、画、园林等艺术,在其中获得解放与救赎。
思辨思想
除此之外,道家的思辨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艺术。艺术美学中的美与丑、虚与实、形与神无一不是思辨的体现。比如,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美和丑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庄子的审丑美学也是运用辩证思维将丑纳入审美范畴。
庄子说,蝼蚁甚至屎溺等丑陋之物也有“道”的表现。这是因为在庄子看来,“道”是无所不在的,它不仅仅存在于“美”的事物中,也存在于“丑”的事物中,这就为“道”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庄子的“审丑”更是植根于他的“齐物论”思想。在庄子看来,万物是平等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当你认为某事“是”的时候,它的对立面“非”就产生了,当你觉得某物“美”的时候,它的对立面“丑”就存在了。
道家的这种“美丑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叶朗先生就曾说:“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着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丑陋的形象。”比如韩愈就常常用艰涩难懂的诗句描绘灰暗、恐怖的事物;杜甫在诗中也常常描绘丑的事物,或者直接用上“丑”、“老丑”的字眼。在古代文人们看来,“丑”不仅不低于“美”,甚至更能体现生命的张力。
总之,在中国传统哲学整体和谐辩证观念的影响下,和谐与整体的追求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品评标准。比如,在画论中,好的作品应当讲求虚实、满空、有无、浓淡、疏密、巧拙等和谐统一。在文学作品中,好的作品也讲求虚实、动静等。道家哲学的思想,为中国传统艺术抹上了思辨的色彩。
04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哲学是艺术的灵魂,它赋予了艺术生命。因为哲学,艺术变得伟大,变得深刻;因为哲学,艺术有了思想,有了生命力。
遗憾的是,在一般人看来,艺术是哲学的反面。以为哲学是枯燥、乏味的,加入哲学的艺术会失去它灵动的生命。但实际上,哲学的实质和艺术一样,重点不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它们都是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
所以,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具备哲学素养。只有在哲学思想中汲取养分,才能让艺术走向更高的境界。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本文由正心正举研究院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