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新年音乐会品牌「打造自己的品牌」

时间:2023-02-08 09:33:15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新年音乐会品牌「打造自己的品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韩轩

自从听新年音乐会成为很多国人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后,每到跨年前后,打着“维也纳”“施特劳斯”等招牌的乐团就扎堆儿中国。仅以北京为例,接下来一周以“维也纳”为名的音乐会就有10场之多。但事实上,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仅会在跨年时于金色大厅举办以演奏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新年音乐会。

利用“假团”“水团”吸引观众、骗取票房,无疑是我们当前文化市场的一大病灶。这些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虽是一众洋面孔,但与“世界一流”相去甚远,甚至远不如国内的一些乐团。但有意思的是,不管水平怎么样,似乎能有“维也纳”三个字加持,就能引得人们掏腰包。很多主办方正是瞅准了这一点,在乐团选择上不加甄别,只要看着“高大上”就行,毕竟真金白银才是王道,观众体验就不那么重要了。

“假团”“水团”横行背后,更值得反思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文化领域的崇洋之风。与不少国人迷信洋面孔相应的,是我们的一些艺术家,不惜千里迢迢去金色大厅租场演出“镀金”,为的就是在自己的“简历”里加一笔。这种心态之下,很容易让人盲目相信“西方的月亮圆”,却对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视而不见。事实上,这些年我们有不少民族艺术都在以各种形式走向世界,琵琶和二胡都曾在海外专场演出,反响极为热烈;京剧艺术和特色的舞龙舞狮也走出国门,所到之处赢得一片赞誉。

两相对照,引人深思: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新年音乐会品牌,不能有自己“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某种意义上,我们缺的不是演出水平、组织能力,而恰恰是“维也纳”这样的文化招牌。遥想当年国门初启,涌入的西方品牌,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明确了追赶的方向。现如今,空调我们有格力,手机我们有华为,堪称“新名片”的中国高铁也跑出了世界速度。经济与科技领域如此,在文化领域我们也应该充满自信。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京剧、昆曲、民乐等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扎根这深厚的文化土壤,我们完全有自信也有能力树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

随着国人文化水平和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只知他乡月亮圆”的时代早已过去,炒作噱头的草台班子也常常被观众揭“老底”。当今中国如此广阔的文化市场,更应该用自己的文化品牌来培育,而不是任由注了水的舶来品来充斥。事实上,我们也打造过自己的文化品牌。以新年音乐会为例,去年元旦,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北京新年音乐会系列首次引入国乐名家名曲专场,演出阵容强大,但开票后售票情况并不理想,同期上演的其他民乐音乐会也面临相同境遇。当然,这与品牌建立初期尚未形成影响力有关,但在扶持力度与传播帮扶上,部分民族文化品牌确实还未得到相应“呵护”,需要文化系统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应有更多担当。推出文化品牌,要从树立品牌意识开始,全社会联动保驾护航,一定会有扎根中华文化土壤、浸润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茁壮生长。(韩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