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中国书法的布局和笔法26
从单字轴线的连缀来说,王铎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奇异连结的重新出现(见图一)。前轴线时期之后,奇异连结从绝大多数作品中消失,然而在少数作品,如秦诏版文字、汉简以及王羲之的某些作品中,它都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构成手段而存在,这条线索未曾完全断绝。王羲之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但人们只模仿自己所能理解的王羲之,奇异连结无人关注。黄庭坚行书作品中有些地方类似此等连结,但位置不够准确,那只是他在精心穿插时的偶得;而王铎却是努力调整自己作品的构成方式,以至在潜意识中把前人的自然生发或偶尔得之变为自己的一个重要支点。
甲骨文中的奇异连结是由于追求工整却缺乏对工整的真正把握,而王铎的奇异连结无疑出自一种截然不同的意向。如图二第3行,由“专”字“寸”部的移位而造成“专”字与上、下字的奇异连结。这种上下部分的移位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它可能是由于某一笔画的失误而采取的补救措施,也可能是觉得起首数字过于平淡(全作节奏强烈),故意将“寸”字移位而造成动荡感。尽管移位后的“专”字与整个作品结构风格不甚相合,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王铎具备出色的控制奇异连结的能力。
王铎作品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二重轴线吻接(见图三)。当我们的感觉顺着行轴线下行时,轴线突然在某一字中断,可是当我们在下一字中找到新的轴线时,却发现它与这个字衔接完好,不过它利用的是这个字另一条潜在的轴线。可以这样解释:某些字由于点画趋向不够集中或不够明确,能为它作出若干条轴线,但是作品中一般只利用其中一条承启上下字,其他轴线不会落入人们的感觉中;只有当这个字用一条轴线承接上字,用另一条轴线串联下字时,潜在的轴线才发挥作用,才能被人们感知。这种连缀方式造成感觉上的顿挫、回旋,我们把它称作“二重轴线连缀”。它要求作者对线结构各种可能产生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二重轴线连缀是王铎独特构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此种种,不难理解王铎作品跳掷腾挪、变化无端的原因何在。对构成本质的深切领会,使他不仅对各种构成方式运用自如,时出新意,而且还能发掘出线结构不曾被人注意的特点,创造新的构成方式。这些丰富的构成手段又使线条的自由驰骋很容易找到心理依据,运动着的线条只要凭附其中任何一种,便可以随意构筑。通常人们在轴线连缀系统中活动,总必须遵循这条基本的原则——轴线吻接,而王铎凭着感觉深处的一双慧眼,无疑比别人享受更为丰富的自由。
不过,王铎把轴线连缀系统推向最后一座高峰的同时,也把它推向了自己的极限。由于紧密连缀而造成单字节奏段落的严重破坏,他的行书已经非常接近于我们下文将要谈到的另一个章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