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书画作品:中国书法的布局和笔法18

时间:2021-08-31 15:45:01 来源:

中国书法的布局和笔法18

汉字字形很早便已形成分立的个体,单字音义的独立又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到今天,单字独立已是司空见惯、无须经意的事实。但是,由于汉字有结构组合性极强的特点,在形成汉字独立的强固观念之前,必定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商代甲骨文和前期青铜器铭文便留下了这种演化的痕迹。

由于单字独立的强固观念尚未形成,必然影响到书写时的整体感,因此在甲骨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脱离整体结构而刻意安排某些笔画的例子。

我们把由于上述原因而产生的单字的特殊承接称为奇异连结。它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甲(Ⅰ):偏旁代替单字(见图一)。我们把那些承接不够理想的单字除去某些部分后,如图一,得到的是良好的吻接。那些被我们略去的偏旁像是多余部分、额外添加的部分,用来承接的偏旁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占据了整个字应占据的位置。

甲(Ⅱ):部分代替整体(见图二)。图示各例中的下字同上字都有明显的错位,轴线不相吻合,但是下字总有一部分与上字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如果把下字挡住一部分,或者设想下字从上字之下联系紧密的那一部分开始书写,我们总可以在某一笔画之后停下来,发现已完成的部分同上字吻合得很好,如图二e。我们可以做这种推测:书写者对下字整体与上字的连接并无周到的考虑,但对下字某一部分与上字的连接在意料中,亦在控制中。这好像是一位不太高明的棋手,他只能看出一两步之内可能发生的变化,而无法做更长远的预计。

blob.png

乙(Ⅰ):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中点(见图三)。甲骨文通行的、严格的书写顺序或许是永恒的秘密,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不过在某种场合,我们如果设想一下各种可能的笔顺,即是说,还原一下这些字的线结构构筑过程,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图三c,下字的右偏旁不太可能先行完成:预先留出左偏旁的位置,就不必要地增加了难度;挡住左偏旁进行检查的话,右偏旁往右偏移多少也找不到依据。然而,如果挡住右偏旁,则上下字连贯得极好。相形之下,先书写左偏旁较为符合情理。如果再除去左偏旁下面一笔画,并用覆盖物把剩下的一画下端挡住,然后将覆盖物一直向上推移,可以发现,这一竖的起端正位于上一字轴线正下方。如果对其他各例进行同样的分析,我们可得到如图三f所示的结构:下字保留的笔画的端点被十分小心地安放在上字轴线下端。这种精确性说明它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人们不成熟的对称、匀整观念的反映。最后留下的笔画就是下字首画。图三f中有四例出于同一组甲骨文,说明这种心理动机对一位书写者来说,已经可能成为强有力的支点。这种谨慎当然有其幼稚的一面,最后两例随着下字首画的完成便已失去平衡,下字构筑的完成当然更远离首画落笔时所寄托的用心,但是这里表明了作者们对准确、整齐的刻意追求。从章法构成的心理来说,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blob.png

乙(Ⅱ):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边线处(见图四)。甲骨文中竖画大多呈垂向排列,这一方面造成垂向单字轴线,一方面造成甲骨文的方正之感,使甲骨文的侧边轮廓界限分明,而相连各字的宽度大体一致也就成为排列整齐的原因之一。这种对宽度的敏感和追求,造成书写心理上对侧边的重视,把上字侧边当作定位基准自然成为可以接受的事实,不过由于未曾充分考虑后继笔画的影响,也会造成承接上的“失误”。我们可以做出它们下字首画承接上字的构成图(见图四d),从不同甲骨上得来的这些例子生动地表现出一种严格的、我们所不熟悉的构成法则。

上述分析当然是推测,只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构筑过程,我们毕竟拿不出证明构筑程序的确切证据,但是覆盖法使我们有可能体验到构筑时的某些心理过程。在甲骨文中,只有以力求工整为心理背景才可能为各种构成方式找到统一的、普遍适用的解释。当然,这里所说的工整只是一种意愿,同后人所理解的工整分属不同的层次。

这一时期,人们对整齐的单纯而顽强的追求,使奇异连结和别处的正常吻接与甲骨文字点画的整饬、简洁形成统一的整体。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