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流派篆刻技法解析1
印虽小道,却可见大千世界。只有深入学习优秀传统,创作才不是无源之水。临摹的作用不仅仅对于书法,于篆刻也是一样;不仅是对于初学者,对于篆刻大师也是一样。创作实际上是临摹的升华。通过临摹,暗合古贤之心,将前贤技法荟萃于胸。
秦汉印与明清流派印是中国篆刻史上并峙的两座高峰。秦汉印质朴、雄浑、大气,是一种真实、自然的美。明清流派印则是另一种境界,具体风格取决于篆刻家主体的变化。秦汉印以实用为主,皆为印工所镌。明清流派印因文人的介入而成为抒情达意的手段;诸多篆刻大师以自己一生的时光来实践,创作出众多的精品力作。秦汉印与流派印可结合起来学,因为流派印大师都是回归秦汉的。他们以自身独到的眼光对秦汉经典做了多角度阐释,以自身独特的篆书风貌打造了独特的篆刻风貌。在篆刻临摹中,可先选择相应的篆书来临摹。比如临摹吴昌硕篆刻,可先临习吴派《石鼓文》;临摹邓石如、吴让之篆刻,可先临邓石如的篆书(吴让之篆书亦属属邓氏一系)。
下面我们将对流派篆刻大家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黄士陵等人的代表作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他们各自的技巧、风格特征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相互之间的继承与变革,以达到掌握并运用到自己创作中的目的。
邓石如(1743-1805)是明清流派印转型期的重要人物。流派印发展前期,像何震、朱简等领军人物在创作上仍有某些作品不可避免地沿袭元人习气。邓石如提出了“印从书出”的崭新理念,开拓出新的疆域。
图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为邓石如经典之作。其章法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临摹时宜体会细节。“流”、“声”和“断”三字部分笔画屈曲盘绕,但并不觉得别扭,反而使整个印面在疏密关系表现上更加突出。整个印面笔画流利劲健、舒展婀娜,体现了邓氏篆书的风格特征。此印边栏除“江”字处稍有残破外,其余皆很整饬。临摹时,运刀以冲为主,切忌硬削,以免笔画板结。最后要注意的是,印文笔画与边栏的粘连以及笔画之间的粘连都要自然而然,不能太刻意。
图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为邓石如经典之作
图二“意在三代两汉六朝之间”印是一方典范之作,虽然没有前一印名气大,但两印艺术水准在伯仲之间,各有千秋。此印在文字形态处理上更随心所欲,临摹此印时要注意体会字形大小不拘、一反常态的手法。此印将邓氏印章早期章法安排失当等不妥之处一扫而光,机妙甚多。印文十字做三行安排,中间一行所占空间比例稍大,一字一态,尽得风流。“三”字笔画做波折处理;“汉”字三点水中间笔画与“六”字粘连,以保持字形不下坠。该印笔画形态皆以圆转为主,部分笔画适度夸张变形,如“汉”字右边四点适度拉长。此印也一些地方存在有笔画夸张变形方面的过失,临摹时要做适当调整。如“朝”字中“”可再增大一些,这样就更自然了。临摹印作时,一方面要遵循原貌,尽量避免过于随心所欲;另一方面,对印章本身存在的优劣处要胸中有数,长处加以借鉴,短处避而改之。
图二“意在三代两汉六朝之间”
印是一方典范之作,虽然没有前一印名气大,但两印艺术水准在伯仲之间,各有千秋
图三“新篁补旧林”一印乃邓石如44岁时所作,此时他正处于一生艺术的巅峰。此印从笔画、章法、字法和刀法等诸多方面来看,均堪称上上之作。临摹此印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在笔画上要注意表现刚劲利落的趣味,切忌拖泥带水。此时邓氏之印不再像前一时期多以圆转为主,而是方中见圆,流利中见刚健。在章法上,他所遵循的仍然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如将“林”字单独置于一行,部分笔画分别向上下两端收,留出中间空面;“旧”字二横画被拉长,以增加笔画密度。从整体上看,“篁”、“旧”二字最密,“新”、“补”二字稍疏,而“林”字处最疏。此印冲刀洗练,给人以月冷霜河的感觉。不足之处在边栏破残上,“林”字左边栏处破残不理想,有些过头儿,临摹时可稍加修改,不必谨守其貌、一成不变。
图三“新篁补旧林”一印乃邓石如44岁时所作,此时他正处于一生艺术的巅峰
图四“半千阁”印乃邓氏早期作品。将此印列出,有与“新篁补旧林”印对比之目的。一个成功的篆刻家应该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风格,做到不变中有变化、变化中有不变。此印笔画所体现出来的书写意趣是临摹时所要表现的重点。从章法上来衡量,此印稍嫌松散,“阁”字左边栏残破乃明显之不足。“千”篆书隶化,风姿绰约,十分动人。临摹时,在笔画起收笔处还要多留心。(1)
图四“半千阁”印乃邓氏早期作品。将此印列出,有与“新篁补旧林”印对比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