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王铎行书五律诗轴
此件行书五律诗轴(见下图)为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所书。作品纵234.7厘米、横50.2厘米,钤有朱文印“王铎之印”、白文印“宗伯学士”。
王铎书法入古很深。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并提出“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观点。他重点学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魏晋诸家,同时也学习颜真卿、米芾等唐宋大家。王铎与古帖朝夕相处、形影相随,自言“《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他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可以想见古帖对其影响之深。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法古入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后人对王铎的书法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文安公书法妙天下”和“神笔王铎”的美誉,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成就不仅超出时人,而且可以与唐宋大家媲美。近代吴昌硕认为:“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当代林散之更认为他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这件行书五律诗轴
既有颜真卿凝重的风骨,又有米芾快剑斫阵的气韵,落落无畏,纵横挥洒,气宇轩昂,颇显“气吞万里如虎”之势。面对王铎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疾风骤雨、跌宕跳跃的力量。这也是他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此幅行书正是其书法风格趋于成熟之时所写,颇具苍郁雄厚之风。王铎以酣畅淋漓的用墨、势态飞动的结字、极尽变化的章法,给人带来一种特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结体上看,字形参差错落,偏旁部首时有欹侧变化,险峻挺拔。从用笔上看,行笔较为迅疾,笔力遒劲老辣,点画刚柔相济,线条方圆兼备,纵而能敛,放而能收,节奏明快,点与线连断自如、枯实互应、相映成趣。从用墨上看,他主动追求“涨墨”效果,蘸墨饱满,落笔往往很重,一经落纸,墨向四周自然晕化,渐次变枯,直至墨尽,通篇墨色枯湿相间,富于层次变化,所流露的飞白苍拙古涩,有老树枯藤之美,很有韵致。从笔势上看,字间虽连带不多,但笔断意连,行气贯通,显示出纵横驰骋、自然率意的态势。从章法上看,他善于营造参差错落之美,字形大小相错,在跳跃的节奏中缀连成行,左右起伏,颇显和谐灵动,犹如醉仙舞剑。王铎能把结体的险峻、用笔的稳健和用墨的酣畅统一起来,使奇险中含深沉、峻拔中显凝重,这是他娴熟运用笔墨的结果。总之,正是用笔、用墨、结体等因素的有机结合,方构成了他这幅书法作品于流美中见生拙、沉稳中见硬朗的艺术特征。
王铎是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其先世本是山西太原的望族,后由山西太原府的洪洞移居洛西,遂籍河南。因此,其有些作品落款中有“洪洞王铎”字样。王铎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十七年(1644)授东阁大学士。清顺治二年(1645),王铎留守南京时,清兵渡江,他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数百明朝文武官员开城投降;顺治三年仕清,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加太保。因为这段历史,他常受后人指责,甚至被人鄙夷为“贰臣”。这使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晚年时精神更加痛苦,同时又激发了他的艺术创造力。王铎终究是一位文人,一位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者,他要在书法中寻求解脱。或许因为内心的压抑情绪需要发泄,或许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信笔由之,在大胆用墨、生拙结体、执拗用笔之中,寻找到了一条创新的成功之路。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书家一道,主张取法高古,复兴书坛,进而一扫明末书坛因循守旧的风气。顺治九年,王铎奉旨祭祀西岳,染疾归家而卒,谥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