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古玩百科:高凤翰草书卷

时间:2021-09-03 09:45:01 来源:

高凤翰草书卷

1.jpg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县人,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别号石顽老人、废道人、南阜左手等,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高凤翰19岁参加科考中秀才,次年到济南参加乡试,后又两度应试,均不中。雍正五年(1727),由胶州牧黄之瑞荐举,高凤翰应“贤良方正”特考,考列一等,授任安徽歙县县丞,可惜仕途并不通达。他曾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座上客,在官场派系斗争中,因卢见曾倒台受到牵连,遭诬下狱,经历了一番磨难,后虽冤案昭雪,但他对仕途已经失去兴趣。去官为民后,高凤翰寓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开始鬻字卖画。正当他潜心艺术之际,不料右手患麻痹之症,不能创作,只得改以左手。左手并不像右手那么听使唤,写出的字与右手的大相径庭,甚至有股桀骜不驯之气;但在左手的生涩之中,又表现出天趣与质朴的端倪,这是不幸中的万幸。高凤翰充分发掘左手潜力,变劣势为优势。他到底是颇具才华之人,即使是在“海内文士,半在维扬”的文人聚

集之处也没有被埋没,而以左手创造了新的辉煌。他敢于标新立异、不拘成法,使艺术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凭着自己的实力跻身“扬州八怪”之列。

高凤翰的书法取法很高。他上溯魏晋风格,下承元明笔法,从而使作品严谨流畅、气韵生动、古趣横生。这里欣赏的这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卷(右图为作品局部)纵26.1厘米、横252厘米,分前后两段:前段为《论诗五首》、《题画为方龙眠寄陈沧洲诗》及《赠日者诗》,写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后段即同年冬为广渊书《为山中友人题何上草堂诗》。

这件草书卷为高凤翰右手所书。因为是长卷,他不必考虑篇幅长短的限制,可一展自然天成的风采,书写无拘无束,信手挥就。此作行笔流利,气势自然,不狂不怪,又不失生涩,有一种飘飘欲仙的韵味。作品章草味道很浓,捺画有明显的波挑,字字独立,极少牵连。虽然是草书,可以尽抒胸臆、尽情发挥,但此卷字迹容易辨识,绝无矫揉造作之嫌,有着不事雕琢、质朴自然的风神。全卷写得洋洋洒洒,极富个性。由于格式和内容的缘故,偶尔出现了空白,这给作品平添了一股灵动之气。有的行不直,似有挪让之态,但仍能一气贯之,毫无懈怠之处。高凤翰注重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也能互为照应,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

除了行草之外,高凤翰还擅写隶书。他的隶书直取汉法,用笔比较迟涩,笔画粗细不一,笔锋或藏或露,往往以撇画的延伸或捺画、横波的急挑打破原有平衡,使得作品在保持汉韵的同时,又不乏新意。

高凤翰在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的满腹才华从多方面得到了体现。书法之外,他的绘画、诗作、篆刻和藏砚都颇具档次。他有意无意地将诗、书、画、印相互渗透,最终共臻高境。其绘画主攻花卉、山水,宋人雄浑之风和元人静逸之气时常流露于笔端。他年轻时就享有诗名,诗作颇得王士祯的肯定,著有《南阜山人诗集》。高凤翰治印也极富特色,《续印人传》中称他“究心缪篆印章,全法秦汉,苍古朴茂”。他曾刻“丁巳残人”(可知他在丁巳年病废右手,时年54岁)、“残道人”、“左臂”等印。取“残”入印,不回避自身残疾,说明他具有正视现实、不畏困难的勇气。他敢于用刀,能在不经意间刀落印成。他还有“砚癖”之称,藏砚很多,且喜制砚铭,写有《砚史》。

研究高凤翰,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他左、右手的转换,因为这对于他无疑是完成了一种变革,也成了他书画艺术前后有别的一个分水岭。他的左手用笔加强了提按,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变化。其“左书”轻重变化明显,时常使单字突出,这不但没有影响作品整体的协调,而且还给人以新的感受,就像是一段乐曲中的几个强音,更能振奋人心。正因为“左书”巧拙互见,继承古法而又不拘成法,更显纯朴天真,从而使高凤翰一步步进入自成一家的殿堂。他是刻苦勤奋型的大家,能和郑燮、金农等为伍,在繁华富庶的扬州立住了脚跟,足见其艺术修为非同一般。当时向他索求书画的人很多,要得到他只字片纸都不容易。于是有人就转向郑燮代求,不信你看郑燮所留下的诗句:“西园(高凤翰)左笔寿门(金农)书,海内朋交索向余。”此句道出了高凤翰的作品,尤其是“左笔”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