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文化艺术:王绂写叶用八分

时间:2021-09-08 15:45:02 来源:

王绂写叶用八分

1.jpg

【名称】明 王绂 乔柯竹石图轴

【年代】明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54.7厘米,横27.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墨笔画枯树一棵,新篁两竿,相互亲托,下作坡石,以稳布局。笔墨松秀、简淡,多用干笔,近倪瓒画法。款“戊寅五月,石生为永升写乔柯竹石图”。钤“孟端”、“游戏翰墨”二印。戊寅为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是王绂三十七岁时之作。

王绂(1362—1416),一作王芾,字孟端,号友石生。因曾隐居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少为生员,在明洪武年间为事所累,谪居朔州(今山西)十余年;永乐初年,因擅书法而被荐举入翰林,擢中书舍人。一生好游历,周览名胜。擅画山水、竹石,继承了元人水墨画的传统。其山水师法王蒙、盛懋和倪瓒,多用披麻皴、折带皴,笔墨变化丰富,风格清劲秀逸,面貌独具;其墨竹挺秀潇洒,笔墨功力深厚,参酌倪瓒、柯九思两家之长,对有明一代画家影响至深。

王绂被董其昌誉为明代画竹的“开山手”。我们这里欣赏的《竹石图》(见左上图)

,就是这位“开山手”的竹画代表。此作为纸本,墨笔,纵68.7厘米,横23.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作虽尺幅不大,但却很大气。他先用飞白法在图的左上方画一座矗出画外的石壁,使全图气势开张;再用同样的手法画一块嶙峋的巨石压在石壁下,镇住全图的重心。图中间,石壁与巨石的凹入处,几株修竹亭亭而立。其中三株往右上方斜出,有劲挺之势,呈现出勃勃生机。图下方,空勾未染的巨石旁有一丛小草,虽只有疏松雅秀的几笔,但却增强了巨石的厚实感、沉重感。此图虽只用了“逸笔草草”的不多笔触,但却将物象的纵横洒落之姿、遒劲挺秀之态很好地表现出来,尽显一派苍郁清润之境。由此作来看,王绂画石之法应从赵孟頫处得来。通常,赵孟頫画李成一路的山水时,对山石的描绘几乎简括到毫不皴染的地步,且笔势中夹杂着飞白,这是对李成卷云皴的一种简化。赵孟頫常把这样的方法移到他画枯木、竹石之中。此法在这里被王绂学来,可见他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变通能力。图下方,巨石旁的小草则是他从赵孟坚画兰的方法中学来的。只不过,他把赵孟坚的婉秀变成了劲健而已。而图右侧,几行雅秀的行书题诗,既填补了画面的空白,又为画面增添了几分书卷气,可见王绂绘画底蕴的深厚。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倪瓒和柯九思的画竹手法,以便与王绂的手法作一比较。倪瓒写竹“不求形似”、“逸笔草草,聊以自娱”,多绘其细瘦的形态,以重墨写干、以淡墨剔枝、以浓墨撇叶,有时在个别地方加一两片淡叶,笔墨枯渴,有一种萧索的意味;行笔带出锋芒,但又不盛气凌人,而是文静灵逸;虽是枯渴的笔墨、瘦削的形体,但却给人以丰腴松秀之感。这一切都缘自其清高的笔墨习性。而柯九思写竹着意追求文同。不同的是,文同之竹是写与绘并重;而柯九思则更讲求写,更注重笔精墨妙。柯九思试图像赵孟頫一样将书法的原则引入画竹中。他曾说:“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放弃描染。如画竹节的两端时,他都用浓墨绘出,而中段则用淡墨绘出。这种画法必须要结合描染,否则无法表现。他的竹画最特别的地方是最淡的叶片比白纸几乎深不了多少,不需要烘染背景就有一种苍茫感。由此可见,王绂的《竹石图》对倪瓒和柯九思参酌得并不多。王绂此画有赵孟頫画的一派韵致,山石与赵孟頫《古木竹石图》中石头的用笔是一致的,竹也是多取法赵孟頫,而参以倪瓒和柯九思的笔意。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对他自己而言,是一种表现“书画同源”的翰墨游戏,呈现的是一种书写性。他的作品主要体现的是书法原则,而不是绘画的造型原则。例如,他作品中的石头用飞白法,枯木的枝干如作篆籀,都是用遒劲的笔墨率意地书写;竹叶则是用隶书的撇出法绘出,用笔厚重丰腴,具有高华沉静的气格。应该说,王绂画竹是由倪瓒、柯九思上溯到赵孟頫,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在表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赵孟頫语)的文人写意趣味上,他与赵孟頫是完全一致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