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有一种境界他要用一生去陶铸
当代古书画鉴定领域可谓是人才辈出。提起这些鉴定大家的名字,怎么也不能落下徐邦达先生。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徐邦达先生生于1917年,浙江海宁人。他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徐先生有“徐半尺”(意指其鉴画时,在画轴展开半尺时便已知其真伪)和“华夏辨画第一人”之誉。
在中国,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某人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果之后,其其他方面的成就往往被人忽视,倘不是圈子里的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他有那样的成就,哪怕这个成就也同样是巨大的。这样的例子从古到今可谓多矣!例如宋代的苏东坡,人们往往提起的只是他的文学成就,而对他的书法和绘画认识不足。再如近代书画大家齐白石,人们往往知道的是他的书画成就,而忽视了他的诗词、篆刻成就。而当代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可以说也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提起徐先生的书画鉴定,人人皆知,而知道他的书画成就同他的鉴定一样也卓然可称大家的人,可以说是不多的。而本文要说的,就是徐先生的书法成就。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学术甚至艺术领域,往往特别重视师承关系,有“名师出高徒”之说。徐先生的经历很好地验证了这一说法。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徐邦达,其父徐尧臣是一位优秀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书画收藏家。正是受环境的影响,徐邦达自幼就喜欢诗词、书画,并表现出独特的天赋。与那些顽固地期冀自己的子女擅计锱铢,早早接过祖上家业的商贾不一样,徐邦达的父亲在发现儿子于书画艺术方面有超常的天赋之后,立即将颇有名气的“娄东派”后劲书画家李涛(醉石)聘来,让他专门教儿子书法和绘画。也就是从那时起,徐邦达在其师李涛的指导下,系统地临摹了历代各种书画流派的作品。通过对古代书画大家运笔技法的揣摩、学习,他逐渐有了自己的体会。在后来的日子里,徐邦达又分别投师于文物鉴定家、书画家赵书孺、吴湖帆门下;并且身处海上,与众多寓居上海、才华横溢的青年书画家相遇,相互之间论书品画、探讨切磋。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正是由于得遇名师,以及所处上海这样优越的文化氛围,徐邦达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后来他迁居北京,成为职业鉴定家。虽然之后因埋头于书画鉴定工作,书画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但为了满足自书诗词和鉴画题跋的需要,徐先生一直注重于行书的练习和创作,终于在六七十岁时形成了清雅俊秀、独具韵味的个人风格。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徐邦达先生的好友启功先生在为徐邦达所作的一首诗里写有这样的称赞:“眉山体式渔洋骨,添得维摩丈室花。”“眉山”,指的是苏轼;“渔洋”,指的是王士祯。很显然,同是古书画鉴定家和书法家的启功对徐氏的了解可谓比一般人要详细得多。从早年临画所题的款识也可以看出,徐邦达先生的各体书法均颇得古人神韵。他学过李邕、苏轼、米芾和董其昌、王渔洋等人,其后泛学无宗,在有法与无法、师古而不泥古中创造新意。然而那种创造却又是极其无意识的,所以他的创造是自然的。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书法家张宗祥曾经说过:“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重者沉重,轻者超逸。运笔有快慢:快取劲,慢取妍。用笔要软硬兼施、刚柔相济。由软入硬易,由硬入软难。”徐氏可谓深谙这些书法之道。纵观其行书(徐多以行书面世,特别是其晚年的书作),给人的总体感觉可以用峻拔崎岖、汪洋恣肆来概括。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其行笔快慢兼施,笔墨酣畅淋漓;结体自然舒展,并务求圆润婉转;其线条粗壮如壮牛健步,细密如龙蛇逶迤,疏密相间,行中带草,体圆势方,极尽笔法变化。总体观之,其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典雅。从取法上来说,徐先生书法多从苏东坡、米襄阳出,然而却汰去了苏字之肥、米氏故作姿态的夸张习气,取苏字之厚重宽博、米字之尽秀极妍。此外,他又上追李北海的“气体高异”,下参董其昌的秀逸古淡,再辅以过目不下数万件的书法名迹的滋养,终使其作品透溢出一种博大深远的气势和清雅超迈的神韵。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又加之兼擅绘画的优势,所以他的作品能做到墨色清新秀润,线条富有弹性和质感,以致有人用“方寸天地见宇宙,笔走龙蛇写春秋”来形容他的作品。
徐邦达的书法作品
我国历来的大书法家,无不具有丰厚的学识和人文素养。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区别书匠和书家的一个标准。而徐邦达先生正是凭借深厚的文学造诣(有《李庵诗草》和《李庵词稿》问世),凭借纵观历代古书画作品所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众多专业古书画鉴定著作出版),凭借长期积淀的人格、气质,在艺术风格上与一般的专业书家拉开了距离,成为当代书坛上实力雄厚的书法名家。(附图均为徐邦达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