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神形兼备体现汉字书法美的特征
神形兼备体现汉字书法美的特征
汉字书法是一门的艺术,自古以来,都着眼于用神形兼备这一艺术审美原则,来鉴别书法的优劣,这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汉字以物象形的造型特色,决定了审美主体的形式许叔重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告诉我们:“文字之初是能出声的图画”(《中国文字学》唐兰著)自汉代班固提出六书以后,据统计,古文字阶段,象形字占百分之八十。难怪乎唐人张怀罐说“形见曰象,书曰法象”嘛。
物与象构成了真,同作为交流工具的善,融入具有造型艺术特点的象形字中,组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汉代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这阴阳不正是传统审美观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吗?王羲之遍游天下,登临泰山才悟出“意在笔先”的真谛,书法创作之初,要“囊括万殊”,达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书法要录》张怀罐著)这种依物象形的“形”与囊括出的“意”“理”统一,正合符艺术的神形兼备的创美原则,王羲之的老师卫铄,在《笔阵图》中说:“每一字,各象自其形,斯在造妙矣”。
针对平正为美的世俗观,南宋姜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大令以来,用笔多失,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今尤甚焉”。确实“囊括万殊”的文字有长短大小、斜正疏密的自然之美,岂能故作扭捏之态,而伤其本质。被誉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苏东坡的字,扁平中见烂漫腴润;由此可理解苏轼的“天真烂漫是吾师”这句话的含义了。
二、探索层次深远韵味,开创以意境为审美主体的内容清代书家把书法作品分为五品:神、妙、能、逸、佳。刘熙载《艺概丶书概》中把书法作品分为“苍”“雄”“秀”三类,终归统一于一个“深”字,所谓深,那应该是意境深远、神韵深沉了。他提出从笔画、体势、章法三方面去考查书法作品,象是有所突破,本质上没有脱离意境范畴。
从笔画上看的是风骨美,卫夫人开筋骨论之先声:“善笔力者多骨”,“多力丰筋者圣”。后人就是用“颜筋柳骨”来评价颜真卿、柳公权的笔画特点的。晋代飘逸流便的行书和唐代稳健端庄的楷书,一急一缓,行成“鸳鸯沉浮”与“松卧高岭”的神韵美。
颍川人刘德升,字君嗣“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半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事,胡昭、钟繇并师其法——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从张怀罐叙述的轶事中可看出体势美的端倪。欧阳询之字,于平正中见险绝,正合刘熙载“体势要奇而稳”的审美观,而被称为唐人楷法第一。以平和为美,更多的是追求点线陪搭的匀称,合符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以奇为美,反映出人在点线配搭时,体现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刘熙载认为体势之美正是二者的结合。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矣”表明从规矩而入的道理。当掌握规矩后,才从规矩而出。达到“遒丽天成”的自然境界。
更反映在章法上的,是刘氏的变而贯之论,其变,以求得气韵生动。不生动则无变,无变则无气,无气则无生命。变而贯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其形各异,众点并列,才能形成“为体互乖”,构成行云流水般的韵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