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碑帖兼容 稳中求变:朱益藩行楷七言联赏析
受晚清学者、士人倡导碑学的影响,书法到了近代逐渐走上了碑帖兼容的道路。但这一结合却是在不断探索中完成的。一方面,许多学者长期受到“馆阁体”的束缚,尚不能放开手脚另立新的面目;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了尊碑风气的熏染,有一种突破前人藩篱的冲动。这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中体现出来。朱益潘的这副行楷七言联(见附图)就说明了这一特点。
在这副楹联中,作者在有些字的处理上下笔谨慎,一丝不苟,可以说是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如其中的“菊”、“陶”、“阳”等字,有着很明显的柳公权书体的痕迹。但作者又比较好地解决了遵守法度和抒发性情之间的矛盾,那就是遵从楷法的同时融入行书的笔意,以加强整体的变化。如其中的“靖”、“画”、“襄”等,既下笔沉实,又行笔利落,做到规矩而不失灵动,潇洒而不失严谨。就结体而言,通篇作品以内敛为主,但却随时通过个别笔画的伸展进行调整,在平正、稳重中追求变化,避免了死板和局促,
如“节”字的垂笔、“书”字的横笔、“阳”字的撇笔等。从整副楹联的章法来看,字与字之间的布局疏密得当,两联之间协调对称,上下款和正文互为呼应,相映成趣,融为一体。
朱益藩(1861—1935),江西莲花人。字艾卿,号定园,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进士及第,与后来成为著名政治家、学者的文廷式、夏穗卿等人同科,授翰林院编修,曾官至湖南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等。其书宗法柳公权、米芾等,雄浑苍劲、法度谨严。民国之后,曾在京、津一带定润鬻字。亦精医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