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精品回眸—海岛姑娘
1961年问世的《海岛姑娘》(见图)(84厘米×174厘米),作者王霞,女油画家,南京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当年曾是中央美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的学生。这幅《海岛姑娘》便是她的毕业创作。《海岛姑娘》中的姑娘,顶天立地,气宇轩昂地走来,穿着笨重的工作服,映着夕阳,扛着一个橹,这是近海养殖海带小船上用的。
《海岛姑娘》(见图)(84厘米×174厘米),作者王霞
这姑娘,红红的脸膛、粗壮有力的胳膊和一双被海水浸泡红了的大手,跟男子一样成了生产能手。在新时代,渔村妇女摆脱了贫困和屈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同以往,精神面貌巨变。这位海岛姑娘的形象一出现便成为经典,该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王霞,新中国人物肖像油画的一颗璀璨的新星,也辉映了画坛,为世人所瞩目。
《海岛姑娘》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社会现实。“海岛姑娘”那自尊、自信的面孔、充满青春活力的体态,成为中国女性解放的政治革命历史阶段的标志。这一作品的创作成功,开了新中国油画作品歌颂工农兵劳动者、关注妇女命运改变、塑造女性崭新形象的先河。
《海岛姑娘》于1961年7月在中央美院应届毕业生作品展中展出,《人民日报》予以刊发,同年第5期《美术》上也予以发表。
之后,这幅作品在中央党报和美协机关刊上与广大读者一见面,便立即引起普遍关注。随后,越来越多的以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为主题、热情歌颂女性题材的美术作品出现,仅油画就有温葆的《四个姑娘》、王德娟的《毛主席和女民兵》(1962年)、潘世勋描写第一代藏族女青工的《我们走在大路上》(1964年)以及稍后的潘嘉峻的《我是海燕》(1972年)、陈衍宁的《渔港新医》(1973年)和靳之林《女公社书记》(1974年)……这些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追求多样风格样式的新颖的作品,以其鲜活的形象、充满新时代生活气息的画面,反映出历史的巨变,为火红时代的新女性存照。重读《海岛姑娘》,联想到她同时代的众多优秀女性人物肖像油画作品,感受其内在精神力量散发出的那种感人魅力,当年我们新中国一代新油画家进行美术创作的繁荣景象又呈现在我们面前。
王霞(1936—),青岛市人,从小喜爱演戏、画画,尤其喜欢画人物肖像。青岛解放时,她还是念初中二年级的小姑娘,才13岁。她曾在共青团的展览中画过一幅被称为“青岛沈崇事件”的美国兵兽行受害女学生费筱芝的肖像,画得很像,受到好评。她很受鼓舞,立志要当女画家。就在这一年,她辍学考入青岛市文工团当起小演员;随后又参军做了文艺宣传队队员。
在部队,她完成过一项特殊的任务:军民开大会,台上有马、恩、列、斯、毛的像,缺少一幅孙中山像。王霞大胆地接下这任务,照着一张二寸黑白照片画出大幅孙中山像。而且是从下午4点,画了一个通宵,至次日早晨9点大会开始前完成的。那一年她不过14岁。1955年,她突击自学中学课程考入中央美院,被实用美术系录取。
她热爱油画,痴情于画人物,1956年转入油画系,迈出了她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在预科班,她跟韦启美老师学素描,油画的老师有王式廓、艾中信、戴泽。王霞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努力进取,三年级时进入董希文工作室学习。美院那时刚开始实行工作室制教学,建立了三个画室,教学思想和方法各有特点,学生按志愿选择工作室。
董希文工作室是第三画室,学生最多,艺术氛围最为活跃,造型基本功训练非常严格,在扎实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探索各自的艺术道路。王霞的导师董希文明确指出,“容许各种艺术学派、艺术样式、艺术风格和艺术方法的广泛流传。”不强调宗法一家一派,强调外来的油画一定要画出中国气派和自己的面貌。
王霞悟性好,又非常用功,她的艺术才能在那样的艺术环境中,得到绝好的引导和培植。她是第三画室首届学生中唯一的女生,她的才华与勤奋,她那一点就透的灵性,受到导师的赏识。响鼓重锤敲,董师对她要求尤其严格。最终,她能创作出《海岛姑娘》这样深刻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绝不是偶然的。
王霞是在我们新中国杰出的油画家的精心呵护和造就下,成长为新一代油画家中的佼佼者的。王霞以及她的同学的毕业成绩,是画室制教学的成果,标志着中国油画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系主任艾中信在谈到这一成果时说过,“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创作情绪饱满,因此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明显的提高”,作品“生活气息较浓,形象刻画较深,油画作法也较有个性”。《海岛姑娘》正是这一评估的杰出代表。
王霞创作《海岛姑娘》可谓历尽艰辛,但她矢志不渝,始终乐观地遵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示的道路前进。和同组几名男生,到威海大屿岛深入生活,与男生一同随渔民出海作业。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不足,靠发芽的地瓜和槐树皮面的饼子充饥,在海上晕船连胆汁都吐出来,她也不退缩。
和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受了狂风巨浪的洗礼,让她切实体会了渔民生活的艰难,经受了非同一般的磨练,让她看到了渔民战天斗海的无畏和力量。当地习俗,女人不许上船出海,她冲破这一禁忌,证明女人出海也不一定翻船,而女人不在船上也不一定不翻船。渔民们都被她的勇敢和坚毅所折服。
后来,渔民对她说,有她一个女生在,他们不便光着身子干活,大小便也不方便。这才动员她去了女子养殖海带的近海作业组。两个月下来,她和那里的劳动妇女打成一片,对渔村妇女命运的今昔有了深刻的切身体验,这才有了《海岛姑娘》这幅感人的作品。
为了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得真实生动,她不遗余力地追求画面效果。像导演寻找理想的演员形象一样,她选中一个京郊农村姑娘做模特,画了《海岛姑娘》的头像写生稿。渔民的工作服借不回来,雕塑系包裹泥塑不透水的桐油布可用,她就要一些来自己动手量体缝制了一件给模特穿上,她要做到从服饰到气质都要逼近人物原型。
画沙滩也掺了沙子,以表现其质感。画笔、刮刀齐上,用笔见笔,笔笔传神,不拖泥带水,画出了物性,画出了气势;画面暖暖的色调,厚重、大气,表现出中国的情调和意境,让人感到亲切淳朴。上世纪60年代初期曾被称为文艺的春天,也是中国油画艺术的金色的童年。
《海岛姑娘》不论其思想性艺术性、反映生活的深度,还是作品的形式风格和作者的个性表现,都标志着那一时期中国油画达到的新高度。
王霞《海岛姑娘》创作取得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她以表现芸芸众生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信念。
2008年,王霞接受专访时谈道:“表现现实,表现人物,一生都是我所追求的。人物是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物,包括他的服装、他的性格、他的追求。”几十年来,王霞在教学之余,一直不辍笔耕,写生、创作,与时俱进,画了不计其数的反映时代风貌的人物肖像画,奉献给人民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