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徐中行《赠宗臣杂诗卷》
《赠宗臣杂诗卷》是一幅文人诗抄长卷(图为作品局部),纸本,纵21.4厘米,横427.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作者徐中行(1517—1578),字子舆,一作子与,号龙湾、天目山人,长兴(今属浙江)人,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此长卷抄录自作诗24首,卷末落款“嘉靖丙辰夏日”,即嘉靖三十五年(1556),作者时龄39岁。诗赠“子相词宗览正”,“子相”即徐中行的好友、著名文人宗臣。
从《赠宗臣杂诗卷》内容上看,首篇为“席上赠别吴明卿”,其次是“送吴生谪豫章十首”,后又有涉及与吴生“同访”、“同游”等诗共17首,占总数之七成,可见这位“吴氏”与作者、子相三人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而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解读该诗卷的关键所在。
原来,“吴氏”即吴国伦(1524—1593),字明卿,也是“后七子”成员之一,诗名最高。宗臣(1525—1560),字子相,以散文著称。徐中行诗文兼擅,尤长七律。三人之间不仅诗文唱和,往来甚密,且与李攀龙等结社论诗,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主张模拟盛唐,“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
除此之外,三人又都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进士及第后,徐中行、宗臣二人初授刑部主事,吴国伦初授中书舍人,三人又同时做了京官。嘉靖三十六年(1557),宗臣因性情耿介、不附权贵,得罪了权臣严嵩,被贬至福州。第二年,吴国伦又因“触忤”严嵩,被谪江西按察司知事。
此卷所赋“席上赠别吴明卿”、“送吴生谪豫章十首”正是对吴国伦遭遇的描述。作者饱含真情,赋诗数首,表达了对吴国伦才华的钦佩、欣赏及对其仕途遭挫的惋惜,也婉转地表达了对严嵩玩弄权柄、排斥异己的愤恨,发出“多少悲秋意,潇然寄楚词”的感慨,并用“当歌莫作消魂语,犹及扁舟共尔还”、“非君能放逐,谁复见离骚”对好友加以劝慰和鼓励,表现出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徐中行将这些诗作抄赠远在福州的宗臣,除了切磋交流外,其主要用意更在于通报信息,告诉他:我们又有一个“同志”遭到严嵩老贼的迫害!
从书法角度来看,此卷属“稿草”一类实用性书写,字径六七分,字多幅长,故而不计工拙,一任天真,倒是有些“无意于佳乃佳”的意味。从书写状态来看,前两首诗抄得有些拘谨,点画故作姿态,行楷笔意较浓。从第三首(第16行)开始逐步放松,笔画圆转流畅,结字亦成行草,凸现出本色书写状态。
精彩章节首推“同黎惟敬、吴明卿登太白楼”二首这一段:“太白何年醉此楼,岱东寒色不禁秋。我来更佢狂歌客,天畔黄河奔北流。醉携词客上云梯,睥睨烟云列象低。便欲乘风摘星斗,苍茫海色使人迷。”诗人抄录至此,忆及与友同游时情景,似乎暂时忘却了前面的悲情、伤感,浪漫、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不可言状的自信与豪迈,笔墨韵律似乎也得到了超水平发挥,使此处成为该长卷最为抢眼的章节。尤耐人寻味的是,在落款末行,徐中行竟以“子相词宗览正”尊称好友宗臣,不免令人费解。须知,他们不仅是同年进士,而且宗臣又小徐中行八岁。
《赠宗臣杂诗卷》是一幅文人诗抄长卷(图为作品局部),纸本,纵21.4厘米,横427.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
从年龄上讲,此时宗臣仅31岁,纵使词才盖世,称为“词宗”亦多嫌夸张,况且宗以散文著称于世,诗词方面并非十分杰出。那么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当年宗臣遭贬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写了“祭奠杨继盛”的文章而得罪严嵩,现在尊其为“词宗”,可能是赞扬他当年作文的过人胆识,抑或曲折表达对严嵩弄权的憎恶。
统观长卷,虽为诗抄之作,却不乏书法创作的笔墨韵致,墨色变化也较丰富,字里行间充满书卷气息,绝无“抄经”式雷同、乏味之感,体现了徐中行在书法方面的实力,纵然他不以书法名世。
徐中行一生到处为官做宦,诗歌刻意学杜,多能描绘各地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并寄寓到处奔波的无限感慨和怀念乡土的悠悠情思。其书法帖学意味浓厚,多有宋人笔意。想必徐氏在《阁帖》上也下过一番工夫,又与诗才相发,故其书多有不俗表现。
徐中行著有《天目山堂集》20卷、《青萝馆诗》6卷。相对于杰出的诗文成就,其书法成就可谓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