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善刻与善书
明清篆刻大家辈出,流派众多。邓石如复兴篆隶,倡导“印从书出”的理念,文字不再局限于实用性、可读性要求之内,为篆刻艺术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邓石如篆书吸收了秦小篆的特点,方圆并举;引入篆刻,则强调篆刻中的笔意,注重“刚健”和“婀娜”并举。刚与柔在篆刻艺术中是一对矛盾,偏重于前者,易失去圆转,产生生硬的结果,而偏向于后者,则又会失去风骨,出现软弱乏力的弊病。邓石如以自己的书法之道运用于篆刻,开拓于全新的局面,杨沂孙说他“摹印如其书,开古今未发之蕴”。
自邓石如以后,追求笔墨意趣成为篆刻家的首务。篆刻家都以他“印从书出”的理念为基点,将书法风格塑造置于首要位置,以篆书的独特风格带动篆刻风格,一时出现篆刻大家无一不是篆书大家的喜人局面。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吴熙载、徐三庚、吴昌硕和黄士陵,最典型的要数徐三庚。
吴熙载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印如其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现代篆刻家高时显评他的篆刻时说:“让之刻印使刀如笔,转折处、接续处善用锋颖,靡见其工。”他的好友姚正镛分析他的刀法是“深得篆势精蕴,故臻神极”。一语道出吴让之篆刻刀刀见笔、刀笔浑融、驱刀如笔的特征。徐三庚篆刻“飘然思不群”,在夹缝中求生存。
虽然其风格中过于恣肆、柔媚和花哨的成分不为人称道,但却实践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观点,是篆书和篆刻风格统一最具典型性的印人。吴昌硕篆书以《石鼓文》为宗,融入百家,个性极强。其印文饶有笔意,刀笔浑融,如“万岁枯藤”,篆书和篆刻的统一得到充分表现。
黄士陵篆刻成熟期除金文外的工稳一路作品,皆类自身的篆书风貌。赵之谦是明清流派篆刻发展的关键人物,立志“为六百年来印家立一门户”,创作了很多精品。其印章风格较多,但未臻定型,即中年封刀,实令人遗憾。赵之谦入印文字取材颇为广泛,使篆刻艺术内涵更为丰富。他的印章风格未臻统一,但部分作品体现了其篆书的风貌。
赵之谦的过人之处在边款方面,书法和篆刻风格统一的主旨在这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他用颜楷、行书和篆书等刻制边款,特别是魏碑阳刻尤为精彩,实践了自身“有笔亦有墨”的观点。篆刻包含刀法、字法和章法三个要素,字法即从篆书来。虽然在篆刻创作中,篆字有印化的过程,要求根据章法需要进行变通,但明篆理,识结构,知变化,才能有益于篆书创作。
每个成功篆刻家所选择的篆书都有自身强烈的个性特征,如徐三庚多恣肆柔媚一路的篆书,吴熙载篆刻秉承邓氏衣钵,用邓石如篆法,而吴昌硕立足于《石鼓文》,黄士陵则立足于杨沂孙类的方篆,齐白石的基础是诏版和《天发神谶碑》。刀法和字法结合最佳的当数齐白石。其单刀直冲类似于用笔书写的笔意,刀痕爆破壮观,一些大块崩落和相同笔画的并笔处理,类似于“涨墨法”,酣畅淋漓。
当今篆刻创作中,错字、讹字、别字和造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轻视书法和篆理惹的祸。书法水平如果不提高,则篆刻水平也很难提高。“七分篆,三分刻”,善刻必须善书,正如物理学家或化学家首先必须是数学家的道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