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画到底怎么了?

时间:2021-09-24 09:45:07 来源:

中国画到底怎么了?

中国画到底怎么了?

先有李小山的“穷途末日”论,再有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现在又有了林逸鹏先生的“废纸论”。近十几年来中国画不断的遭到批评与责难,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画到底怎么了?这些几乎致命的批评与责难每每掀起轩然大波,其缘由并非偶然,这与时下中国画创作者或者说操中国画这营生的群体存在的弱点与缺陷有密切的关系,也可说是他们咎由自取。

blob.png

创新的缺乏与艺术精神的贫弱外国人看中国画,因为面目大体相似,就以为是一个人画的,对于老外的这种看法,我们可以看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隔膜而一笑置之,但这也反映了中国画的千人一面、因循守旧、个性模糊、缺乏创新等艺术创作中的致命弱点。当我打开一本中国画画册或者一个以发表中国画为主的网站,在数以千计的国画面前,我会感到厌倦。因为,地无论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少,不管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它们都太相似了,我当然要怀疑它们是否艺术品?收藏它们确乎如林先生所说是收藏“废纸”。

中国画强调笔墨,强调程式,强调再三,也不过就是那几笔勾、皴、点、染。还有一些偷懒的作者,一生所画的题材也不外乎梅、兰、竹、菊、松、荷、小鸟之类。他们就像工艺厂流水线作业的产业工人,还何谈艺术精神?画者,小技也!比表现方法单一更为严重的是作者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仅仅满足于临摹与抄袭,抄到六分像了就沾沾自喜,以为很了不起了。这些画者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没有情感投入,更别提去感悟、表现现代生活,表现自我,高扬人文关怀了。用时尚语言说,是整个一没文化!

名不副实的“国画家”、“大师”之类败坏国画名声。

在某省美术馆看过一个“大师”的作品陈列展,我就想,就这水平也称“大师”,充其量是一知名画家。

blob.png

这些人十分钟一幅的草率之作也能称为“毕生心血之结晶”,让不懂行的求画者屁颠颠的围着他们转,将其墨宝奉为圭臬。他们象杂耍艺人似的到处挥毫泼墨,当场表演,其行为就像不务正业的江湖骗子。这些“国画家”或是某前辈大师的弟子、再传弟子,以老师的名号混饭吃,拉大旗作虎皮;或是某美院的半调子教师,既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又不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却会利用其职业的影响自我炒作。我不知道在别的国家是否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准官办或半官办的画院或美协?它们给在这口锅里吃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名头,去到处招摇撞骗。除去这些在朝的,那些在野的也不甘寂寞,三两个人也敢办一个画院,起一个挺大的名字,然后自封院长之类。我倒反而尊敬那些无此恶习的民间画师,他们被“大师”们蔑称为“绘画爱好者”,但他们勤于艺事,认真作为,不欺世盗名。在一些国画批发市场就有他们的作品,他们卖十几元,数十元的画,并不比“名家”成千上万元的画逊色。他们是诚信的,靠勤劳吃饭。

相对落后的审美教育造就了大批画盲。大众传媒圈内的画盲们对那些“大师”的产生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鉴赏词汇只有“栩栩如生”也敢滥封大师。大概也是一种无知者无畏吧!

中国的所谓画家太多,许多人就是不务正业者,鲁迅先生所指的“空头美术家”现在竟大行其事。

市场是双刃剑,更是试金石林逸鹏先生的“废纸论”是针对收藏市场的,其行为有点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了真话的小孩。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品市场日见活跃,国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书画市场上也占有很大一块份额。

人们或用它装饰家居,或用以欣赏、收藏、投资,需求量相当可观。绘画作品走向市场,一方面有助于画家的艺术再生产,表现社会对艺术家劳动的尊重;一方面也会诱惑你一切向钱看,粗制滥造,追名逐利。它是一块试金石,能够让那些对艺术缺少虔诚的伪艺术家现出原形。最可恶的是那些所谓的当代名家,利用国人的崇名心理,大肆炒作,捞取不义之财。

一边以名人雅士艺坛俊杰而自居,一边却不动声色的干骗人钱财的勾当。常常可以见到某名人的草率之作也敢标价上万元,再看看其作品,就如林先生所说是废纸一张。其自恋情结实在让人感到好笑!在他们以为,中国这么大,蒙一个是一个,好象还不犯法。他们是艺术品市场的杀鸡取卵者,会断送艺术品市场的美好前程,扰乱市场秩序,他们到处使用名号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市场这块试金石前,很能看出一些人的品行与素质。

林先生的废纸论就是对这类人的当头棒喝,他可算书画市场上的打假义士。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