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安徽歙县否认为勾结倭寇的民族败类立碑(组图)
安徽歙县否认为勾结倭寇的民族败类立碑(组图)
1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在A28版“中国新闻·聚焦”以头条位置刊发了一则惊人消息:安徽歙县柘林镇有人为明代大倭寇王直修墓立碑。该报道还配了两张新闻图片,图片说明分别是“由日本人捐资修建的安徽歙县柘林王直墓”、“王直墓右侧刻有日本捐资者名字的‘芳名塔’”。
资料图片:由日本人捐资修建的安徽歙县柘林王直墓 来源:新民晚报
次日,各地主要报纸原文转载;接下来的几天,一些报纸刊发时评,批评当地政府不作为。各大新闻网站也跟着上,网友评论栏里更是人头挤爆,一行行充满愤怒和谩骂的方块字纷纷砸向当地政府部门。
1月25日下午,当记者走进安徽省歙县政府大楼四楼时,处于“风暴”中心的歙县外事办依然像往常一样平静,工作人员对记者的到访很是吃惊。记者在歙县当地采访后发现,事情远非人们所了解的那样。在跟歙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接触中,记者更是感觉到他们对于中日关系的所思所为,实在要比不做调查就报道的媒体和不明真相就大肆谩骂的读者要负责得多。
柘林是个江边的村庄
1月24日中午,记者从杭州汽车西站出发,坐车近三小时到达古徽州府歙(音she)县。在歙县汽车站下车后,问遍了车站外拉生意的机动三轮车司机,却没有一人知道歙县有个“柘(音zhe)林镇”。后来,终于碰到一位上点年纪的老师傅,细问后才知道,柘林不是一个镇,而是一个村,属歙县雄村乡。
由于天色已晚,记者在县城投宿了一晚。1月25日上午,记者找了一个年轻的机动车司机小李上路了。小李打电话问了几个同行,终于带着记者往县城东南郊开去。按地图所示,雄村乡离县城只有约8公里。但由于都是盘山公路,路面沥青损坏严重,到处坑坑洼洼,小李一路上都在说“来回30块钱,实在要少了”。
过了雄村乡的小镇,小李问了一个路人,又开了1公里多,才到了柘林村的对岸。
柘林村在一条大河转弯处的内侧,站在对岸看,就像是江面上一个地势较高的大沙洲,映着远处山岭灰蓝色的淡影。村子很大,有树有竹,盖了不少两层的农家小楼,白色的墙在灰色天空下很是显眼。
当地人进出村子都要摆渡。石阶旁的水面上停着一条铁壳船。船老大说,这条河叫渐江,下游在浦口跟流经县城的练江汇合,一起组成新安江的上流。所以,当地也有人把这条江叫新安江。
“王直墓”到底是个什么样
宽阔的江面大约有六七十米,船资是每人一元钱。上了岸就是村口。走了一段路,看到村中心的柘林小学。小学的楼是新盖的,有30多间教室,前面有一块不大平整的泥地操场。记者事先了解到,捐资修王直墓的日本人才津为夫等人曾捐助过柘林小学。
记者来到住在学校附近的村委会主任程清海家,但看到大门紧闭。巷子里正好有位老太太,她说程清海去县城了。一听记者问修“王直墓”的事,老太太就帮助去找程清海的弟弟程海松。
程海松正在给村里一户人家帮忙盖楼房。虽然记者表明了身份,但他显然不知道记者为何而来,只当是来采写旅游报道的。
经过一片青翠的菜地,走过一段湿湿的泥路,他带着记者来到村南100米左右的一块茶叶地。“王直墓”就坐落在此。
墓坐东朝西,隔着一块菜地,是南北流向的渐江。墓基约6米见方,周围种着10棵柏树,两侧各4棵,墓后2棵。墓为圆形,直径约4米,上有扁锥体墓顶。墓碑上竖写着“王氏祖墓”四个字,两旁各用中文(右)和日文(左)写着如下一段文字:
此墓由日本长崎县福江市捐资修建。
福江市与黄山市的友好交往缘于1996年12月份,该市市长率团来访歙县柘林村,考察王直故乡,以便为重修该市的“明人堂”做准备。同时还向柘林村小学捐款。
1998年10月该市集资重新修建了“明人堂”,并举办了首届“王直节”。
1999年5月该市组织百余名市民来访我市,并再次向柘林村小学捐款。
2000年11月该市一行带着修墓的捐款再度来访我市。
在墓前的右侧,竖着一块长方形的碑,竖写着“王家(王直)基整修寄付者”、“芳名塔”、“日本国长崎县福江市”。
接下来是12个人名和日期:才津为夫、松尾繁、太坪敏成、浦几久男、坂口正广、有川一男、吉田修一、江头宪一郎、浦藤彦、后藤正、苏金来、江头正善,西历二000年十一月十八日。
原址上有个荒废的无名墓
程海松说,这块地约有50平方米,原来是他家的茶叶地。茶叶地上原先有一个荒废的墓基,只有一块石头,上面依稀可见“王氏”二字。
柘林村共有300多户人家,村民的姓有程、汪、王、方等。虽然村里姓王的人家有30多户,但据程海松说,这个荒墓从来没有人来打理,清明时也没有人来扫墓,是个无名墓。1996年,日本长崎县福江市来了十几个人,来寻访王家祖墓,村里的老人就领他们来这个荒墓。
村民王学政说,这块地方叫“王家陵”,村里人就认为是王家祖先陵墓的所在地。在村里,还有一排九间两层砖瓦房,现在堆满了几户人家的柴草。村里的老人说,这幢老屋子也是王家的,很早以前就没有人住了。
60多岁的村民方来友是那次的修墓工之一。他说,那年冬天参加修墓的有十来个村民,修墓是承包给一个人的,工程款一共约5万元人民币,都是才津为夫一行人捐资的。
由于这是程海松家的自留地,他从这笔工程款中拿到了1000多元补偿款。
在程海松家,记者看到堂屋一侧挂着一个长方形镜框。镜框里镶着十几张旧照片,大多是程海松母亲罗玉莲和家人的合影。在镜框的左下角,有一张彩色照片,是才津为夫和罗玉莲双手紧握、满脸笑容的照片。罗玉莲是当年的村委会主任,才津为夫一行人向柘林小学第一笔的捐助款,就是她经手的。
罗玉莲现在住在县城,记者在县城找到了她。罗玉莲说,日本长崎县福江市来过几次人,最早的一次是1996年,是来寻访王直故乡的。当时市里、县里也来了很多人,她都不大认得。
“他们要搞个纪念,还向村里的小学捐资。我当时是想,要是他们来我们村子投资办个企业,或者造座桥,这样就好了。但他们捐助小学的钱不多,也就没有跟他们提这个事。”罗玉莲说,她任村委会主任期间,就接到过这笔10万日元的捐款,给柘林小学添置了新的桌椅和其他教学设施,后来她给才津为夫写过一封信,提过投资办厂的事,但信和信封上都是用的中文,也不知道收到没有,反正没有收到回信。